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家蚕品种间淀粉酶基因多态性差异,为家蚕的育种选择和遗传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根据网上基因数据库中的家蚕α淀粉酶基因序列(序列号:U07847),在第4和第5外显子区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在1个镇江野蚕和6个不同的家蚕品种基因组内进行PCR扩增,发现了该基因区域在不同品种间的多态现象。【结果】根据所得基因测序结果信息,用Clustalx软件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其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符合家蚕地理和化性的分布,而且镇江野蚕和家蚕品种距离较远。【结论】家蚕淀粉酶是一个为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术界对蚕业起源及中国蚕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其中较著名的如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他曾征集包括有日本一化性种、日本二化性种、中国一化性种、中国二化性种、印度多化性种和欧洲一化性种共250个家蚕品种,根据同功酶的研究,从其酶型来调查其类缘性。吉武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并以瓦维洛夫的群体遗传学理论,提出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一化性种;现在全世界家蚕的各种地理品种都是由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来的,它南下适应了高温环境而成为中国二化性种,中国的二化性种一方面南下形成印度多化性种,另一方面分化出日本二化性种北上后形成了日本一化性种;又从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欧洲一化性种和朝鲜一化性种。但吉武成美这一论点被我国学者蒋猷龙(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研究员)所否定,蒋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撰写了“家蚕的起源和分化”一文,该文针对吉武的实验论点提出的相反看法是:野蚕到家蚕的驯化是在不同地带各自形成,他推断认为有三个地区,其一中国温带多化性种,其二中国热带多化性种,其三南亚热带多化性种;这三个起源地的多化性种,以后逐渐分化(进化)成二化性、一化性。他否定了吉武的“一元论”而主张“多元论”。由此对吉武引用的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论也给予了批评。蒋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蚕业学术界人士较强的反应。在国内,安徽农学院蚕桑系段佑云教授撰写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刊《蚕业科学》83年一期)一文,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不久前日本蚕史研究会第七次会议上,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二教授又针对蒋猷龙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反批评。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开展学术争鸣,现将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教授的文章译载如下。欢迎蒋猷龙先生和其他学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二)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蚕品种分化的研究 1.家蚕与桑蚕的关系现在广泛野生于桑地的桑蚕(Bombyx mandarina),其形态与生态酷似家蚕,人们从探索家蚕的祖先型出发,作了不少的研究。这里主要是从染色体数与同工酶的研究角度上来探讨家蚕与桑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家蚕多元杂种的选配及培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家蚕四元杂种两广二号和夏协一号选育实践中的体会。指出选育适应华南地区饲养的家蚕品种,应选择不同类型的现行生产品种配对,引进驯化外来品种与本地培育的品种杂交,利用杂种优势好的原种和采用正确的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蚕(Bombyx mori L)和野蚕(Theophila mandarina moore)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野蚕。把古代野蚕驯化为家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这一创举的核心是家蚕的驯化成功,即家蚕的形成。家蚕形成于何时?家蚕的驯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寄主(家蚕品种)和环境条件(温湿度)的相关性并掌握BmNPV的感染力差异及传播规律,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收集的BmNPV毒株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家蚕品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调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影响;并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不同来源BmNPV毒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15株不同来源BmNPV毒株对家蚕品种两广二号的LC50为2.1×106~4.2×106多角体/mL,毒株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BmNPV毒株在不同环境条件[春季(温度25℃和湿度90%)、夏季(温度35℃和湿度95%)、秋季(温度30℃和湿度85%)]下对家蚕的LC50排序均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在夏季和秋季条件下,不同蚕品种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排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显著高于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P<0.05).不同BmNPV毒株在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均聚在同一分支上,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a基因序列相似性很高、遗传距离较小,但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c基因序列相似度相对低、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结论]温湿度条件是广西蚕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重要因子,且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流行与家蚕品种抗性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标记进行家蚕引进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5个SSR标记研究了96个家蚕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包括包括47个欧洲系统一化性品种,13个日本系统一化性品种和1个日本系统二化性品种;以及35个中国系统二化性品种的指纹图谱。这些SSR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量在3~28个,平均为13.34个,多态性指数(PIC)在0.299~0.919,平均0.71。根据各品种的指纹图谱,用Nei(1978)的方法计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983,最小为0.0641,并用UPGMA方法进行了聚类,得到的分子系统图与传统意义上的形态分类方法接近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根据遗传分析结果,探讨了家蚕的起源与进化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SSR标记非常适合于进行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标记。  相似文献   

9.
史素英 《河南农业》2014,(11):29-29
<正>一、玉米多穗造成玉米多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遗传因素不同品种的腋芽发育进度不一样,有的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多个腋芽均同步分化发育易形成多穗。有的品种则第一腋芽分化发育优势明显,从而抑制下一节果穗发育进程,不形成多穗。(二)顶端雄花序生长受抑制促进雌穗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为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克隆8份秦巴野桑蚕线粒体COⅠ序列,联合GenBank中39份家蚕、17份野桑蚕COⅠ序列,用DnaSP 5.0软件统计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采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Network 5.0软件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基于64份COⅠ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中介网络,探讨家蚕起源。【结果】克隆了8份秦巴野桑蚕线粒体COⅠ及其侧翼序列,序列长1 531 bp,序列间存在18处核苷酸变异,定义了4个单倍型,8份秦巴野桑蚕与沈阳、青州等北方野桑蚕亲缘关系最近。系统发育树将64份线粒体COⅠ序列聚为4个类群,其中中国野桑蚕聚为2个类群,一是来自陕西、辽宁、山东等的北方野桑蚕,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07 21;二是来自江苏、湖北、重庆等的南方野桑蚕,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19 59;日本野桑蚕群体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31 96。64份COⅠ序列共存在84处单碱基变异位点,定义了31种单倍型。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显示,31种家蚕、野桑蚕单倍型总体上可分为3个支系,其中单倍型H_22可能为家蚕祖先单倍型。【结论】秦巴山区野桑蚕与北方省份的野桑蚕亲缘关系最近,秦巴山区可能是家蚕驯化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