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中国和日本1975-1982年期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各自调查所获拖网试捕与海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调查海域近底层温盐度周年变化很小,水平分布为内侧高、外侧低。长颌水珍鱼集群区夏季适温为11-15℃、适盐为34.4×10-3至34.6×10-3,冬季适温为12-18℃、适盐为34.5×10-3至34.7×10-3。水珍鱼周年分布于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中部一带(25°30′-32°00′N,水深120-600米),其集群区则在该带中部(28°00′-30°30′N,水深130-280米),该区有许多处海底平坦,鱼探映象明显,适合于单拖作业。根据资源面积密度法,算得水珍鱼原始资源量为41100吨。开发水珍鱼资源的时机已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东海有尾类种类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4~1996年和2004~2006年东海大陆架25°30′-33°30′N,128°00′E以西海域调查资料,对剑尖枪乌贼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剑尖枪乌贼渔获量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其资源密度指数达到20.3kg/h,其次是春、秋季,均为5.1kg/h,冬季最低。中心渔场在27°00′--28°30′N,122°30′~124°30′E和28°00′~30°30′N,124°00′~126°30′E。渔场表、底层水温分别为28~29℃和18~21℃,表、底层盐度分别为32~34和34~34.5。该种生命周期为1年,5月份出现性成熟个体,6~10月性成熟个体出现率较高,性成熟度Ⅳ期和V期达到41.3~63.5%,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之分,夏秋季出生的群体,经过越冬后,翌年春夏季长大进行繁殖,并与春生群、夏生群一起,成为夏秋季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夏季渔获量高峰期发展光诱作业或鱿钓作业,以提高其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年1月31日-4月17日在几内亚比绍海域所获取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及反映种类多样性的相关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渔获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记录的各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品种150余种,其中鱼类130多种,虾类等甲壳类10余种,还有部分头足类;优势种依次为长额拟对虾(Parapenaeus longirostris)(Y=0.591)、海胆(Y=0.296)和短体翼石首鱼(Pteroscion peli)(Y=0.251)等;区域2(16°55′W~17°30′W、11°00′N~12°20′N)的渔获种类明显高于区域3(16°40′W~17°20′W、10°00′N~11°00′N),且多样性指数(3.94)和丰富度指数(6.67)也为三个海区最高;区域1(16°30′W~17°00′W、11°30′N~12°20′N)的均匀度指数(0.73)最高;区域3的多样性指数(2.34)、丰富度指数(2.18)及均匀度指数(0.57)均为三个海区最低;区域1、2和3之间的渔获分布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表明:本次调查的种类数量较我国"东方号"调查船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已减少,鱼类少了80余种,甲壳类少了十余种;虽然实际的种类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渔获种类多样性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中部(本文中指7°15’S-7°30’N,6°00’W-32°00’W这一特定海域,下同)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已有一定的历史,中国水产总公司于1993年7月1日正式从事该项作业,8月正式投产。本文对这一作业方式进行探讨,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1渔船、渔具、捕捞与航海设备1.1渔船与渔具渔船为日本建300吨级超低温(-SO‘C—-6OC)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船龄二十年以上。渔具由无线电浮标、浮标灯、浮子(直径30cm,耐压ZO气压,浮力IO.Okg,部分带发光荧粉)、荧光塑料管、主线(直径6mm,维纶涂沥青,长15O,0…  相似文献   

7.
<正>一、网箱规格网箱一般采用2×3或3×3聚乙烯线编织而成,为便于操作,其设计规格为4米×5米×2米或4米×7米×2米,入水深1.5米。网目大小视鱼种放养规格而定,以不逃鱼为准。一般放养8厘米左右的鱼种,网目为1厘米;放养每尾50克以上的鱼种,网目为2.5厘米,网箱以木桩固定,下方四角以卵石等作沉子,上方以铁油桶作浮架,随水位升降而浮动。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国伏季休渔期间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限额捕捞试点在黄海海州湾实施,2021年该限额捕捞项目继续实施,在此背景下探究夏季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分布对其限额捕捞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基于2021年海州湾中国毛虾限额捕捞期间北斗渔船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 数据提取得到各毛虾张网渔船所有捕捞网位点及其捕捞努力量,然后运用具有噪声的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DBSCAN)算法进一步识别含有捕捞产量的网位点,从而探究夏季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含有产量的网位点识别率为97.18%,表明DBSCAN算法能精准识别含有产量的捕捞网位点。含有产量的网位点共有898个,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依据捕捞努力量情况探究得到中国毛虾资源主要分布在120°00′E~120°15′E,34°43′N~34°48′N 和119°47′E~119°53′E,34°36′N~34°43′N。本研究思路可作为其它渔业捕捞活动中运用VMS数据提取含产量捕捞网位点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江阴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枕长江,南近太湖,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形中心.2003年,全市水稻种植22 666.7公顷,生产优质稻谷2亿千克;蔬菜瓜果种植8 666.7公顷,生产各类蔬菜4亿千克;水产养殖面积3 000公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 666.7公顷,生产水产品1 800万千克;出栏瘦肉型生猪46万头,出栏家禽1 500多万羽,出栏鹌鹑等特种禽2 000多万羽;奶牛存栏7 550多头;花卉苗木种植2 666.7公顷,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866.7公顷.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