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石油农业到沼气农业: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农业以牺牲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具有不可持续性。沼气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加快农业由石油模式向沼气模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研,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复合型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和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5种类型,共包括14种模式。并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4类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北省划分为4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在不同的区块内,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期分区指导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30年来农业能源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开展和摸索了多种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实践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的快速进步及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中国水、土、肥料等农业资源仍存在利用程度较低、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国内学者针对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模式及其适应性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完整性和系统性还不够。该研究提出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及其建设路径的概念,总结了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政策条件及技术支撑等五方面是影响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主要因素。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模式、支撑技术、实施主体、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等五方面。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路径要素搭建,分析各要素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明确了建设路径是以适用模式为核心,以关键技术为支撑,在实施主体的推动作用下,通过采用特定的组织方式和机制而运行。该文归纳了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为政府、公众了解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运行现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蔺金印 《北京农业》2007,(22):49-50
<正>30年来农业能源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开展和摸索了多种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实践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一种发展模式和技术取向,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生态平衡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是集种植、养殖、太阳能开发和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一种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了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目的,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已经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地质作用。本文对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开发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地貌部位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差异,提出不同生态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考虑到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今后应严格管理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保持合理的生态水位和合理比例的生态用水量,注意防止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新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农产品加工业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与我国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区域生态资源禀赋,通过前瞻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在区域上划分农产品加工业及三产融合产业的主导模式。根据我国国土区域生态资源特征和经济发达程度,可将我国分为四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即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丰富区、农业优势主产区和沿海与都市区。生态脆弱区通常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0.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一种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具有低能耗特点,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的消耗,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采取的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生态足迹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10年平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生态足迹承载力只有热量承载力的19.25%、蛋白质承载力的33.46%、脂肪承载力的30.18%;期间贵阳市平均能源足迹占平均总足迹的68.69%,化石能源过度消费严重影响了土地生态足迹承载力.与贵阳市实际人口相比,热量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蛋白质承载力、脂肪承载力及生态足迹承载力不足以承载贵阳市当前人口,土地处于超载状态.对两种方法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农业生态区域法进行预测,制定上限指标,以生态足迹法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目标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进行监测、修正的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战略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泾川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简要介绍了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环境地质条件,分析了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发育特征,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减灾防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徽省是资源和农业大省 ,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 ,由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并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 ,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蔡永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925-20927
实地调查了南坪水库库区和坝址选址的地质条件,对3种不同坝址地质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方案3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且库容条件较好,运行管理较方便,因此,将其作为推荐方案。通过对南坪水库不同坝址选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安全、经济、合理的南坪水库地质条件,确定水库的建设标准及规模、类型,为其他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增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增城市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增城市土地利用按地区分布和利用方式的差异归纳为城镇密集区,农地开敞区和生态建设区3种用地发展模式,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策略,并从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作用是指因人类工程活动改变原来的地质条件所引起的新的地质作用。工程地质作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造价,是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张珈玮  李淑杰  徐搏  解小雨  王光灿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42-10445,10452
为利于吉林西部葵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根据种植区土壤类型、地质背景等因素,选择农安巴吉垒、大安龙沼和通榆新安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盐碱化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榆工作区各类土壤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均属于一级;大安工作区草甸风砂土、盐化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属一级,而淡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三级;农安工作区草甸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二级,石灰性黑钙土、盐化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属三级.研究区总体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不佳,需要加大生态补偿与恢复.  相似文献   

18.
淮北市农业生态园产业规划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宣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430-15431
基于淮北市农业生态园的发展现状,提出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原则。结合淮北市农业生态园区的资源条件,分析了其景观布局的方法,并规划了园区的产业构成,提出营销计划和策略,最后分析了实行该规划措施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武川县退耕还林面积确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武川县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该县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资料,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原理和方法,在建立人口增长、粮食总产和单产增长及人均最低粮食消费量的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退耕还林面积的灰色预测模型,依此计算了该县自2000年至201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面积,以期对退耕还林工种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通过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投入冗余、非期望产出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是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财政支农、农业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械化、城镇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