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减少葡萄霜霉病在经济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采集湖南、福建、江西三省的不同地区、不同葡萄品种的19份葡萄霜霉病菌,检测了它们的孢子囊大小和在户太八号、夏黑、醉金香、紫秋葡萄、维多利亚5个不同葡萄品种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菌孢子囊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来源于刺葡萄的病原菌孢子囊明显大于来源于巨峰、红地球上的霜霉病菌孢子囊;来源于江西的菌株致病性普遍较强,而来源于湖南的菌株致病性普遍较弱。欧美杂交种葡萄,如户太8号、夏黑、醉金香,其病情指数相对较低;欧亚杂交种和东亚种葡萄,如维多利亚,紫秋葡萄,其病情指数相对偏高。上述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寄主的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甜瓜疫病是广西露地栽培甜瓜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甜瓜疫病病原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的形态学、致病性及r 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后出现的症状与直接采集到的病害标样症状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该病原菌的菌丝无隔,孢子囊形态大小不一,具乳突,经培养镜检,未见有卵孢子产生,将待测菌株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菌株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与辣椒疫霉的同源性最高。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菌株r DNA-ITS序列,将引起广西薄皮甜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3.
云南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分离获得云南昭通、丽江、曲靖马龙和昆明团结乡等苹果产区的苹果树腐烂病病斑上分离得到分离物,从中选取不同地点、在PDA培养基上不同性状的18个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培养性状。结果表明,18个云南分离株均为致病种Valsa.ceratosperma,种间各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存在差异,其中易产孢的4个分离株为灰褐色菌落类群、8个分离株为黄褐色菌落类群、6个分离株为乳白色的菌落类群。所有分离株在0℃下都不能生长,在28~32℃生长良好。灰褐色和乳白色类群菌株耐高温,黄褐色类群菌株对高温低温的抵抗力较弱。提取各病原分离株DNA和进行PCR,r DNA-ITS序列,结果显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云南18个分离株的r DNA-ITS序列包含了2个单倍型,均为致病种V.ceratosperma。其中分离株NL-3、NL-4和NL-15的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个序列型Ha1,其余15个分离株的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个序列型Ha2。比较云南分离物与其他分离物的相应序列,结果显示云南的18个分离株与山东淄博分离株(GQ865689)和日本分离株(AF192326)聚为一类,2分支,日本分离株独为1支,对应腐烂病菌V.ceratosperma,其余3个类群分别为V.malicola、V.mali和外群。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分离物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来源。菌株致病性研究表明云南分离物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黄褐色类群菌落的菌株的致病性较灰褐色菌落和乳白色菌落的类群的菌株强,而灰褐色菌落类型和乳白色菌落类型的致病性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云南各地区大部分苹果树腐烂病的致病株均属于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优势种类V.ceraterapema,其种内出现了明显的菌群分化和致病力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灵芝是一类重要的木腐真菌,在我国海南岛有广泛分布。研究扩增了1株分离自海南五指山的灵芝菌株r 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比较了其与部分亲缘关系较近灵芝的r DNA-ITS序列差异。结果表明,分离自海南五指山的菌株Wzs1与G.resinaceum类群亲缘关系较近,支持聚类的自展值为26%,表明灵芝Wzs1与G.resinaceum类群较相近。  相似文献   

6.
从福建省不同地区茶树及其他木本植物上分离获得38株炭疽病菌,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种群分化研究。结果表明,炭疽菌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存在遗传差异,供试不同寄主来源炭疽病病菌在r DNA-ITS基因序列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但不明显。供试炭疽病病菌存在一定的寄主专化性,不具有地理来源特异性。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菌株间的ITS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仍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碱基变异,包括碱基的缺失、突变、插入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 × beijingensis的 30 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图7表3参13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 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图7表3参13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ITS序列测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对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21株葡萄霜霉病菌提取DNA,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与测定,并利用Clustalx1.83及MEGA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其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21株葡萄霜霉病菌的ITS序列长度为1306~1781bp,GC含量为34.16%~36.09%;菌株遗传距离为0~0.069;以遗传距离0.01划分为2个类群,以遗传距离0.005划分为3个亚群。采自沈阳的SYK菌株和采自朝阳的CYE菌株遗传距离为0;采自大连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类群Ⅰ的2个亚群,遗传距离为0.016。采自沈阳的6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朝阳的6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辽阳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所测得的21个菌株ITS序列存在一定差异,辽宁省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遗传差异与地域性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