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创新、名茶开发、生产利用、遗传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是茶叶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徽省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名茶不胜枚举。经实地考察和搜集整理,发现安徽省现有省级茶树良种23个,为了给生产单位提供参考,按地域分别对其繁殖方式、抗逆性、适制性、产量、开采期等主要性状特征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2.
宜宾市作为四川省的茶叶主产地之一,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本文对宜宾茶树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茶树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茶树良种繁育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1978—201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云南省率先采用杂交技术,选用双无性系大叶良种与中小叶良种作亲本,开展了茶树种质创新研究。阐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茶树杂交育种进展,论述了杂交茶树良种(种质资源)的运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宜宾市作为四川省的茶叶主产地之一,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本文阐述了宜宾市茶树种质资源的现状,对茶树品种的选育工作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茶树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茶树良种繁育的展望,以期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业科技》2013,(1):1+65-F0002,F00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种、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茶树回交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6系列、73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余份育种材料,并已从中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2个,国家审定品种2个,省级品种审定(登记)或同行专家鉴评的品种22个,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占全省25个良种的88.0%。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种、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茶树回交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6系列、73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余份育种材料,并已从中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2个,国家审定品种2个,省级品种审定(登记)或同行专家鉴评的品种22个,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占全省25个良种的88.0%。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种、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茶树回交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6系列、73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余份育种材料,并已从中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2个,国家审定品种2个,0省级品种审定(登记)或同行专家鉴评的品种22个,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占全省25个良种的88.0%。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种、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茶树回交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6系列、73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余份育种材料,并已从中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2个,国家审定品种2个,省级品种审定(登记)或同行专家鉴评的品种22个,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占全省25个良种的88.0%。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种质勐海大叶茶树资源圃茶组植物25个种3个变种的1 521份茶树种质资源的图片、农艺性状、生化成分、茶叶加工品质、抗寒性、抗病虫性等特征数据为数据源,构建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共享化,有效解决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源数据保存分散,以及共享、交流和利用困难等问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的管理和共享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最新育成的唯一黄色变异茶种黄金芽,是白化茶种质资源库中选育的园林绿化与茶叶生产兼用的珍稀黄色茶树新品种,最大特色是三季新梢均呈黄色,树体全年金黄一片。茶叶的品质优异新奇,适合园林绿化和茶叶生产等方面开发应用,是当前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应用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顾留碗  王春  李伟涛  魏守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9-16621,16683
[目的]研究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安徽省1∶25万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从洪涝灾害危险性和经济易损性2个角度出发,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性区划,并利用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精度检核。[结果]安徽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域性差别较大,洪涝灾害风险最为严重的地区在阜阳临泉、淮北灵璧一带,风险程度由皖北平原向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地区逐次降低、由淮北平原向江淮丘陵、皖南山区逐次降低。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统计显示,经济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南部的灵璧、固镇、淮南等地区;而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的砀山、萧县等地区,另外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等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也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受灾面积较小;受灾人口的分布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可见,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在大别山北麓金寨,霍山山区引种翠峰茶树5年的结果表明,翠峰茶树适应性强,在该地区适宜生长,发芽早,生长旺盛,氨基酸含量特高。制作的名优绿茶品质极佳,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我省山区发展名优绿茶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以皖南特色农产品为基础,适合皖南山区发展的新的循环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肖志强  赵彦锋  刘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6-14378
分析了武都山区近40年来暴洪灾害发生变化规律,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大到暴雨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大到暴雨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武都山区大到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7~8月是多发时期,60%以上的大到暴雨出现在这一时段,6月和9月次之,5月份大到暴雨出现最少,其他月份尚无出现过暴雨;武都山区大到暴雨主要出现在夏半年,且年际趋势变化不大。武都山区大到暴雨危险性等级南部高于北部、山区高于川区,由西北高海拔区域向西北低海拔区域递减,由南部向北部递减;大到暴雨洪涝风险等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相似文献   

15.
山区由于受到自身地形条件的限制,不适宜种植经济性农作物,但种植茶叶和中草药 却非常适合,故种植茶叶成为了山区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山区茶叶机械 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促进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所 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伞形科植物因药用和食用种类多而被重视。皖南山区有伞形科野生药用植物28种2变种1变型,多数种类开发利用不够。对皖南山区该科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永续利用提出了建议,期望能给山区农民致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区位设立调查样地,统计样地内漆树数量、漆树幼树、成龄树和衰老树数量比例的方法,对陕西省秦巴山区天然漆树分布范围、密度、长势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秦巴山区天然漆树资源垂直集中分布,秦岭北坡以海拔1 280~2 000 m、秦岭南坡以海拔1 600~1 900m、巴山北坡以海拔1 300~2 360 m范围内密度最大,随纬度降低,漆树垂直集中分布的范围加大,且海拔增高.陕西秦巴山区调查区域现有漆树资源中平均幼树387.84万株,占漆树总株数36.38,成龄树421.81万株,占39.58,衰败  相似文献   

18.
柯桥区茶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茶叶种植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各种植区提供不同类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准备。利用浙江省区域气象自动站2004—2016年的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对柯桥区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气候风险区划。结果发现:柯桥区南北地势不同带来了气候的明显差异,针对茶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柯桥区南北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南部虽然易发生气象灾害,但在气候适宜性综合评价上更适合茶叶生长。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茶叶风险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整体上优化茶叶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19.
安徽绞股蓝属植物资源分布及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产8种1变种绞股蓝属植物,种质资源仅次于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皖南山地丘陵和沿江丘陵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之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绞股蓝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多态性。长江以北3个不同产地的绞股蓝酶谱较为相近,而与皖南宣城产的该种植物酶谱有较大差异。皖南山地的几个种酶带数普遍少于江北产的种群,每个种都有各自的特征酶谱。  相似文献   

20.
旱涝灾害是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安徽省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对降低灾害损失十分重要。基于安徽省2000—2017年旱涝受灾面积数据、降水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旱涝受灾情况以及降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旱涝受灾面积年际变化较大,且干旱受灾面积要高于洪涝受灾面积;旱涝受灾情况分别在2013年和2007年存在明显的突变,通过突变前后区域受灾情况对比可知,旱灾受灾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洪涝受灾率大部分呈下降趋势,但长江下游区以及长江-东南诸河区呈上升趋势;旱灾受灾面积整体都有下降趋势,南方地区下降趋势尤其显著,洪灾受灾面积南方呈上升趋势,北方呈下降趋势,且旱涝受灾面积的升降趋势与降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3个极端降水指数中,强降水日数与旱涝受灾面积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