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1-2005年5-6月(除2003年),在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的巴日图林场,应用样方法对樟子松(Pinus stris var.mongolica)火烧迹地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樟子松林被大火烧后鸟类群落结构年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樟子松林火烧后的第5、6、8、9年共观察到鸟类的种数为17种,雀形目的鸟类最多,12种,占70.59%.树鹨(Anthus hodgsoni)是樟子松林火烧迹地生境的鸟类优势种.每一年鸟类群落组成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F=0.205,P>0.05).火烧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类型的鸟类--云雀(Alauda ar vensis)出现于樟子松火烧迹地,但云雀、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在火烧生境中的密度减少,云雀减少最为明显(r=-0.978,P<0.05).在樟子松林被火烧后,鸟类多样性指数和鸟类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鸟类多样性指数年间变化正相关(r=0.922,P=0.078>0.05),鸟类密度年闻变化也是正相关(r=0.941,P=0.059).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北部草原森林生态系统夏季森林鸟类群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1年和2002年6月和7月,分别对内蒙古东北部草原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樟子松的幼林、中龄林、成熟林、人工中龄林,以及山杨、白桦阔叶林等不同森林类型中的繁殖期鸟类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地的林型中,共发现了19种鸟类。不同生境鸟类的种数、密度、优势度也不同。对各林型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天然樟子松成熟林的鸟类的种类最多达14种,多样性为1.5799;山杨、白桦阔叶林的鸟类的种类最少,为2种,多样性为0.6365;天然樟子松幼林、中龄林、人工中龄林的鸟种数分别为6、10、7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399,1.4346,1.4235。天然樟子松的中龄林与成熟林的相似性最高,山杨、白桦阔叶林与樟子松人工中龄林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生境中的鸟类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于2001-2005年5-6月(除2003年),应用样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8种主要生境类型中夏季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了这8 种生境类型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鸟类的群落组成、群落间的相似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在红花尔基地区不同生境类型中,鸟类群落的组成种数在11~24种,芦苇湿地生境中鸟类种数最多24种,苔草湿地生境中鸟类种数最少11种.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1.35~2.49,芦苇湿地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49,草地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35.鸟类群落匀度指数在0.54~0.89,林间草地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89,而草地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低为0.54.鸟类群落之间的相似度指数在0~0.611,森林火烧迹地与天然樟子松林的鸟类群落相似度指数低于森林火烧迹地与灌草地的鸟类群落相似度指数,表明森林火烧改变了森林的鸟类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典型森林群落进行了植物多样性研究,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典型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了纬度变化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然后是西北部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低的是东部地区。不同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蒙古栎林Ⅱ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蒙古栎林Ⅰ樟子松林。各群落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Alatolo均匀度指数大于灌木层和乔木层。随着纬度的降低,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逐渐增大趋势。β多样性显示,樟子松林与同区域蒙古栎林Ⅰ差异最小,与其他森林群落β多样性差异均较大;白桦林与樟子松林、蒙古栎林Ⅰ和蒙古栎林Ⅱ相异性系数均较高,但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的相异性系数较小,说明地带性植被典型群落间β多样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不同林型鸟类群落特征,2005—2006年夏季对其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8目17科36种,天然次生林鸟类占该地区夏季鸟类总数的49.32%。其中,鸟类优势种为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常见种为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entali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orientalis)和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inornatus),天然阔叶林有鸟类24种,天然混交林有鸟类27种,天然混交林具有最大的鸟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天然阔叶林和天然混交林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有4种鸟类的密度在两种林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对丰富交错带鸟类群落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保护天然次生林,以促进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五台森林群落的实地调查数据,详细分析比较了各个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相似性.结果表明:小五台山11个森林群落类型中,林下物种共有67种.其中,灌木19种,草本48种.灌木物种丰富度在各个群落中均小于草本层,尤其是落叶松林群落的差异更为显著;草本层以落叶松林、冷杉林为最大.物种多样性两种指数变化趋势相似,栎林、山杨林、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多样性指数较高,其他相对小些.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均匀度变化无规律.相似性上灌木层山杨林与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之间共有种最少,相似性最小;草本层相似性系数最大的是云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与白桦林、白桦林与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以上结果将为小五台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5种生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群落、草坪)的鸟类组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51种,隶属9目22科。其中,留鸟35种,夏候鸟15种,旅鸟1种。在鸟类区系类型上,古北界24种,东洋界15种,广布种12种。对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阔叶林鸟类多样性指数(H=2.9632)和均匀度指数(J=0.7979)最高,草坪鸟类多样性指数(H=0.7889)和均匀度指数(J=0.3175)最低;②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指数(Cs=0.7945)最高,草坪与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Cs=0.3182)最低。  相似文献   

8.
沾河林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6月在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通过路线调查法研究了该地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的结构,旨在揭示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模式以及它与物种生态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排列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针叶林。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着垂直变化。也随栖位而改变,并且这些变化在各鸟类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鸟类群落中,5种常见鸟类(灰头鹀、大山雀、沼泽山雀、黄腰柳莺、黑眉苇莺)有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中各物种生态位的平均宽度和重叠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5至2009年间,每年的4、5月和7、8月间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河岸带的云杉林、针阔混交林、沙棘灌丛、柳树灌丛、河滩、农耕地、居民区等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观察记录河岸带鸟类的迁徙行为。调查共发现鸟类11目30科89种,其中,古北界51种(57.3%);东洋界12种(13.5%);广布种26种(29.2%);居留型分析显示,留鸟41种(46.1%),夏候鸟48种(53.9%);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5种,省级保护动物7种,我国特产鸟类7种。本区候鸟的迁徙有一定的规律。对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间的多样性特征、物种间组成的复杂性进行计算和比较发现,不同生境存在显著差异,河岸带中针阔混交林生境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河岸带是庞泉沟保护区中的重要区域之一,在鸟类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河岸带鸟类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川西亚高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川西亚高山6种典型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类型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林>云杉冷杉混交林、云杉白桦混交林、冷杉糙皮桦林>冷杉纯林;②在海拔800~3150m范围内,各类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③植物生长型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关系表现为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相近且明显高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则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④从群落起源看,人工林群落上层结构比天然林群落简单,且人工林群落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层次;⑤人工林群落高位芽植物明显少于天然林群落,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则高于天然林群落;在天然林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在生活型谱中占绝对优势;⑥在森林经营中,应根据生境特点调控亚高山森林群落结构,丰富物种多样性,促进群落结构优化;同时,减少对天然林群落的人为扰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是营造速生用材林、各种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如何培育出高水平的樟子松林来 保持水土,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是多年来不变的课题。本文从樟子松林培育技术要点 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樟子松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问题, 了解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在群体遗传结构层面揭示樟子松林分衰退现象。方法本文以红花尔基(HHEJ)种源天然林和章古台(ZGT)、围场(WC)、榆林(YL)3个人工引种林, 共计4个樟子松群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樟子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平衡、遗传结构稳定性、遗传距离以及影响遗传变异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由低到高依次为HHEJ、ZGT、WC、YL; 只有YL群体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 ZGT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达到128对, 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程度最大; HHEJ和ZGT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 WC群体相距较远, YL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 4个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分化相对稳定, 不易产生遗传分化;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樟子松期望杂合度(He)与地理纬度(La)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57), 线性关系在α=0.05的水平上显著(P=0.012)。结论本研究发现樟子松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阐明了不同地区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差异情况, 及其林分衰退的可能因素, 为樟子松科学的遗传资源保护、引种造林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4月,运用样方法对紫溪山云南松林春季鸟类群落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共记录鸟类45种,分属5目23科。云南松林的鸟类栖息位点有明显的梯度特征,鸟类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空间变化。聚类分析表明,鸟类群落在垂直空间上的栖息范围可分为6个集团,即树冠上层栖息集团(G1)、树冠中下层栖息集团(G2)、树干层栖息集团(G3)、灌木层栖息集团(G4)、草本层栖息集团(G5)、地表层栖息集团(G6)。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3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156和1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5.26%、82.11%和88.95%,樟子松天然林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海拔、群落和纬度等不同的尺度上,樟子松天然林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遗传变异多来自群体内部.海拔及纬度因子显著影响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群落类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含水量在流沙地为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5cm土层质量含水量樟子松人工林高于流沙地,5~25cm和25~50cm土层低于流沙地。土壤体积质量在流沙地为丘顶>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顶>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体积质量均小于流沙地。毛管孔隙度均为丘间地>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流沙地。随樟子松林龄增加,质量含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1.32%~21.82%、2.88%~12.00%,土壤体积质量降低1.16%~7.12%。统计分析表明,所测指标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伊金霍洛旗樟子松和油松引种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调查了伊金霍洛旗地区的油松和樟子松生长状况、二者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植株的含水率和生物量以及其在生物体各构件中的分配 ,并测定分析了植物体的蒸腾速率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要明显好于油松 ;该地区种植这两种树种有出现地力衰退的趋势 ,提倡营造针阔叶混交林 ;从蒸腾速率来看 ,油松的抗旱性要比樟子松强 ,但二者都是弱蒸腾树种 ,且樟子松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较油松的高 ,在该区沙地应更提倡营造樟子松 .  相似文献   

17.
抚顺地区森林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火烧后恢复演替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树(苗)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 hm2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625 cm)和较大(1 150~5 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750~1 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苗)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苗)间的关系均呈现负相关,表明竞争开始出现。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侵入的阔叶树死亡,同时使得聚集分布的樟子松幼苗逐渐稀疏,最终逐渐趋于均匀分布状态。掌握火烧后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恢复演替过程,将有助于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人工促进林分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遗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樟子松遗传改良正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同地区育种资源调拨与交换频繁,导致了育种资源信息模糊、亲缘关系混乱,增加了樟子松遗传改良工作中近交衰退的风险,因此开展育种资源评价研究是樟子松优良单株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樟子松1、1.5、2代种子园224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单株亲缘关系分析以及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按育种资源的来源分析,良种基地、头道桥、榆林1.5和泰来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宝根园和榆林群体相对较低;按育种资源的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世代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2、1.5代种子园的期望杂合度He较1代种子园分别下降4.13%、1.31%。2代种子园群体的近交系数F值(0.173)较高,纯合子较多,显著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同种源、不同生境的樟子松育种资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个体之间(96%);随着种子园世代的提高,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现象逐渐明显,2代种子园内存在两组完全一致的无性系(CH3、CH10组和TL1417、TL1411组)。研究结果完善了樟子松育种资源评价体系,确定了不同世代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樟子松高级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材料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