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松育种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保持林木育种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对林木进一步选择和改良的前提 ,而评价育种系统中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工作则很少 .该文以一油松育种系统中 6个群体为研究对象 ,借助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的同工酶分析方法 ,用筛选出的ACP ,ADH ,GOT ,CAT ,MDH ,PGM ,SKD ,MNR ,LAP共 9种酶系统 15个位点 ,分析了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①各群体内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②种子园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天然林 ;③种子园不同时期产生的两个自由授粉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天然林子代群体相似 ;④遗传多样性参数在P0 到F2 三个世代间表现出递增趋势 ,说明改良群体可以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⑤ 3个亲代群体的多数位点遵循Hardy Weinberg平衡 ,而 3个子代群体则与之相反 .该文对油松改良过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分析了群体是否遵循Hardy Weinberg平衡的原因 ,探讨了如何维持和提高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效率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相似文献   

2.
山西油松第二代种子园亲本选择与配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山西油松种子园正处于从初级向高世代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上庄油松初级种子园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第二代种子园建设中的优良家系选择、优良家系内单株选择、SSR亲缘分析、SSR遗传多样性分析、配置设计等问题。结果表明,子代测定林内家系间的材积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在77个测定家系中选出20个优良家系。按照单株材积优势比的相对大小从油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的20个优良家系中各选出1个最优单株,优良单株的平均材积优势比和平均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0.25和0.13。优良单株间亲缘分析结果表明,20个单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其中3号单株与其余19个单株间的亲缘关系最远;15和17号单株间的亲缘关系最近。优良单株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532 4;由单株构成的群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其杂合度(H)、期望杂合度(He)和固定指数(F)的平均值分别为0.595 5、0.570 3和-0.018 4。根据亲缘分析结果,第二代种子园采用不平衡、不完全固定区组设计的配置方式,考虑无性系间亲缘关系的同时提高了最优无性系出现的比例,实现了材积遗传增益的有效提高。研究结果为指导山西第二代种子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推进分子标记在油松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杉木2代和2.5代种子园的遗传背景信息,为杉木种子园的遗传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同时为杉木3代种子园的营建提供遗传信息基础。【方法】以洪雅县国有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杉木2代及2.5代种子园为对象,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杉木2代种子园平均等位基因数(10.1)、有效等位基因(1.71)和Shannon’s信息指数(1.213)数值要高于大多数杉木和其他针叶树种的种子园或育种资源的数值,表观杂合度(0.440)和期望杂合度(0.478)则低于这些种子园或育种资源的指标值,但单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与该位点在其他研究中的表现相比并无明显差异;(2)2.5代种子园相比2代种子园虽然等位基因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其他遗传多样性指标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3)2代种子园各来源间遗传多样性有一定差异,来源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基因流(Nm)均大于1,基因交流频繁,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99%)。110个无性系遗传聚类不明显,遗传背景较为一致。【结论】洪雅国有林场杉木2代种子园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5代种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BWB的油松初级种子园混合子代优树选择与配置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前甘肃中湾油松良种基地正处于由第一育种周期向第二育种周期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如何以前期改良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林木育种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更高效地筛选和利用第二育种周期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甘肃中湾油松良种基地大规模初级种子园无谱系自由授粉混合子代群体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基于种子园自由授粉混合子代的油松高育种周期优良种质资源选择、评价及配置利用策略等问题。结果表明,按照单株材积优势比的相对大小从中湾自由授粉混合子代中选出40个优良单株,其平均材积优势比为0.83;优良单株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20 2。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亲缘分析结果表明,40个单株间亲缘关系不同,分属于23个同源组;为有效控制近交,进行了同源组内优良单株的二次选择,最终入选23个优良单株,并将之用作第二育种周期种子园的建园亲本。结合建园亲本材积优势比和亲缘分析的结果,制定了中湾第二育种周期种子园的分组、不平衡、完全、固定区组配置设计策略,兼顾了种子园子代材积遗传增益的提高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研究结果为油松高育种周期优良种质资源的高效选择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缩短油松育种周期、提高油松育种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遗传改良研究现状及育种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总结了思茅松在种源试验、引种及种子园技术研究等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遗传改良策略:进行种源试验、优树补选和基因资源的收集;进行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逐步推行无性系育种;加强现有种子园的花粉管理;高世代种子园的营建和母树林的改建;开展杂交育种工作研究;积极探讨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如胚培养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平坝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及两个不同年份的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3个ISSR引物对种子园85个无性系进行扩增,共获得了95个标记位点,其中有94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98.5%。遗传分析表明,种子园无性系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717,遗传多样度(h)平均值为0.402 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85 5,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与种子园亲代群体相比,结实初期(1988年)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结实后期(2007年)子代遗传多样性降低较大,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广西马尾松第一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广西马尾松第一代育种群体464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并分析了该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马尾松第一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9,多态率为1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9;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6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0,表明该育种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发现,来源于人工林优树无性系的平均等位基因数高于来源于天然林优树无性系,而天然林优树无性系的近交系数低于人工林优树无性系。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陇县八渡油松种子园的14个无性系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个引物共扩增出23个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14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60.8%。进一步采用UPGMA法进行亲缘关系及多样性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时,14个无性系聚为4类。14个无性系间亲缘关系较远,种子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红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松种子中胚乳DNA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以露水河天然红松群体为对照,对露水河种子园内所选育的红松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和天然群体十分接近,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由此可知,种子园不会由于群体数量有限而导致遗传多样性较天然种群低,而且种子园无性系生产的种子(即其子代)的遗传结构应与所分析的亲代的遗传结构相似,可以保持这样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3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156和1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5.26%、82.11%和88.95%,樟子松天然林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海拔、群落和纬度等不同的尺度上,樟子松天然林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遗传变异多来自群体内部.海拔及纬度因子显著影响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群落类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引种驯化和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为中国北方特有的珍贵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耐干旱瘠薄的优良特性,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显著。因此,樟子松这一珍贵资源的引种驯化与遗传改良极为重要,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樟子松的种源试验、引种驯化、遗传改良、良种选育、种质保存及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了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种质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广阔前景,提出了优异种质创新利用的具体思路和对策,以期为拯救并保护障子松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樟子松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问题, 了解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在群体遗传结构层面揭示樟子松林分衰退现象。方法本文以红花尔基(HHEJ)种源天然林和章古台(ZGT)、围场(WC)、榆林(YL)3个人工引种林, 共计4个樟子松群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樟子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平衡、遗传结构稳定性、遗传距离以及影响遗传变异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由低到高依次为HHEJ、ZGT、WC、YL; 只有YL群体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 ZGT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达到128对, 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程度最大; HHEJ和ZGT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 WC群体相距较远, YL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 4个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分化相对稳定, 不易产生遗传分化;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樟子松期望杂合度(He)与地理纬度(La)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57), 线性关系在α=0.05的水平上显著(P=0.012)。结论本研究发现樟子松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阐明了不同地区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差异情况, 及其林分衰退的可能因素, 为樟子松科学的遗传资源保护、引种造林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樟子松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沙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重要树种。研究截冠处理对种子园壮龄樟子松母树结实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种子园母树的优质高产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18个无性系樟子松24年生的母树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未截冠与截冠处理对樟子松母树球果产量、种子产量、球果大小和种子质量等8个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截冠处理对樟子松母树单果质量和单株球果质量2个指标影响不显著,但其平均增益值分别达到24.84%和23.82%,说明截冠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樟子松壮龄母树的球果产量。截冠处理对樟子松母树单株种子质量和出籽率有明显影响,截冠后单株种子质量和出籽率的平均增益值分别达到81.38%、55.94%,说明截冠处理能提高壮龄母树种子产量。截冠处理对球果长径和短径均无明显影响,截冠处理后球果长径和短径的平均增益值分别为? 0.25%和1.37%。截冠处理后樟子松母树的种子千粒质量、优良度平均增益值分别达7.43%、24.96%,并且大部分无性系千粒质量为正增益,全部无性系优良度为正增益;截冠处理对种子千粒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对种子优良度有明显影响。说明截冠处理能提高樟子松壮龄母树种子的质量。结论研究证明截冠处理可以提高樟子松壮龄母树的产量和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矮化处理对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母树的当年生嫩枝及1年生老枝,采用不同修剪时间进行修枝矮化处理,探讨矮化处理对种子园母树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8年生樟子松母树截顶,对树冠侧枝顶芽数量影响较小,可形成良好冠型;樟子松母树截头处理,在春天新梢封顶后进行效果较好,具体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宜。樟子松母树可在8年生、15年生和20年生时,分3次截头矮化处理,可有效控制结实高度。樟子松种子园矮化后母树单果质量提高了46.7%,单株结实量提高了95.5%,种子产量增加1.07倍,种子质量增加17.2%,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8.1和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等五种树种抗旱性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研究树木的抗旱机制,文中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油松和水曲柳的抗旱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然失水不同时期,各树种的水分参数不同,其变化也不同,各时期均以水曲柳和落叶松失水速率最大,红皮云杉次之,樟子松和油松水失水速率最小;与之相关的其它水分参数变化快到慢的顺序也如此,落叶松和水曲柳的质膜相对透性较小,樟子松和红皮云杉较大,油松质膜相对透性居中;脱水对各树种叶绿素代谢的影响由强到弱信次为水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火烧后恢复演替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树(苗)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 hm2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625 cm)和较大(1 150~5 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750~1 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苗)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苗)间的关系均呈现负相关,表明竞争开始出现。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侵入的阔叶树死亡,同时使得聚集分布的樟子松幼苗逐渐稀疏,最终逐渐趋于均匀分布状态。掌握火烧后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恢复演替过程,将有助于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人工促进林分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0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一草一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inz;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m距离内,在东、南、西、北和主风方向,种子密度均随与距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且东、北向落种密度明显高于西向和南向。风向在当地樟子松种子在地面的扩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沙地樟子松种子在母树下呈侧环状分布的格局.图4表1参18  相似文献   

18.
盐渍条件下林木种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树种、不同种源及不同家系的种子,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通过方差,多重比较及各种活力测定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种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差异极显著。种间存在耐盐性差异,各树种耐盐怀由强至弱依次为兴安落叶松,鱼鳞云杉、红皮云杉、樟子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不同种源的种子相对发芽率差异显著。在0.9%盐浓度条件下,起源于海拉尔沙地的章古台人工林次生种源、第人工林次生种源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种源地接穗,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天然林、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林场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和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接穗,通过嫩枝嫁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地接穗亲和力、接穗保存时间和不同规格接穗3个因素对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采集的樟子松优良接穗嫁接成活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采自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11个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达到98.7%,辽宁省昌图县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的30个无性系和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的34个无性系成活率分别是72.7%和61.3%。接穗低温保存第9天后对嫁接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规格的接穗其嫁接成活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