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社会对我国时代改革进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乡村治理机制显然跟不上乡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步伐,各种治理困境和挑战层出不穷。其在治理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开放流动的乡村社会现状与封闭排他、僵化保守和过分依靠行政权力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明显背离。因此,要想突破乡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有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将乡村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农村经济合作治理模式、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作为治理导向,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26-228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施政重点。新形势下,随着治理政策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革,都突出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政府治理范畴的前沿,而社会组织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政府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方向。结合政府治理主体、内容与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基层政府应理顺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主体间关系,建立公共资源与乡村治理资源的合作机制及完善好相关激励、监测、评估机制,以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建的互助性组织嵌入到乡村治理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内在条件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是必然趋势。分析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方式,从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着手,提出通过强化农村合作社自身建设、构建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等方式完善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社有效嵌入乡村治理的良性乡村“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村民自主治理和传统的政府干预治理范式,但是这两种范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问题。合作治理作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具有其理论依据和逻辑契合点。因此,“政府—引导—农民行动—村委会沟通”的合作治理模式应该成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的趋势,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保 障。通过加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挖掘农村社会中传统和现代的治理资源、完善组织内外部管理机 制、营造农村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为主要对策来解决该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动力不足、独立性不够、合作难等问 题,从而更好地将该地区分散的力量和资源组织起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当地社会治理能力,推动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数字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提出背景、科学内涵、理论渊源等展开,认为乡村数字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其科学内涵主要从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两个维度来阐释,对其理论渊源主要从互构论、工具论、治理论的视域来阐述.深...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创新探索。M村通过挖掘村内老人资源激活乡村自治,村内外德治、法治协同联动,以机制创新实现三个维度的互动贯通,实现村庄立体式治理。M村以“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抓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9.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实践与优化路径。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乡村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并促进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哈尔滨市香坊区2乡10村17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评价指标16个,运用SPSS构建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负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他指标均正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中,年龄在5%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了解所在村庄事务的主要渠道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是否认可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村委会干部认可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乡村治理是否应该全民参与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的优化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取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与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胜利,我国的乡村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乡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村民对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人才流失、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治理主体能力不足、乡村治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治水平的提升、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党组织基层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王太文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7):1276-1278
在乡村治理领域, 合作组织模式具有减少交易成本, 抵御外界风险的优势, 是解决小农面对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以色列的基布兹模式在世界农业组织领域中独树一帜, 作为将集体主义合作模式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乡村组织, 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组织模式本身。本文引介基布兹模式的发展历程、治理理念、教育传统、村庄养老、合作运营的特色经验, 并提出致力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挖掘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构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从充分结合、深度关联乡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维度,研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研究认为,应当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多元治理格局增强乡村治理动力,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保障乡村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探讨解决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经济冲击、文化衰落、主体动力弱、体制不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从治理理念、治理思路和治理模式分析了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治理价值,提出了树立“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治理理念、培育“尊爱自然”的乡村生态环保意识、实现“顺天有为”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建立“与天为一”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09-310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手段。本文分析了永登县民乐乡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手段单一、治理方法不合理、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科学化、激发村民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参与度等对策建议,旨在提高当地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同价值的乡村整体性治理:现实反思和内容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15-17
乡村治理的碎片化现实要求实现乡村整体性治理。通过分析乡村治理碎片化的现状,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要点,提出整体性治理的共同价值,构建了基于共同价值的乡村整体性治理内容。研究表明:整体性治理理论具有共同价值的意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念,以共同价值为合法性基础的乡村整体性治理具有两个依据,即共同价值的价值依据和治理共同体的组织依据。基于这两个基础来源,基于共同价值的乡村整体性治理需要建构一个包含价值要素、工具要素、功能要素的复合型系统。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点,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选取福建省乡村治理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治理有效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高福建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数字乡村的建设占据了核心地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重塑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了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阶段,乡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力量对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乡村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这对于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治理和推动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能力不足、乡村数字化治理中的制度尚未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协同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力量。因此,需要从加强政府主导、培育新型农民和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等方面来构建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现就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