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双孢蘑菇生产基质中的线虫优势类群在木耳和双孢蘑菇菌丝上的数量扩增及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浙江苍南县双孢蘑菇基质中分离出的线虫隶属于19个属,其中拟丽突属(Acrobeloides sp.)、中杆属(Mesorhabditis sp.)和滑刃属(堆肥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 Franklin)线虫为优势线虫.2)分别在长满木耳和双孢蘑菇菌丝的试管中接种3种线虫150条,1周内,菌丝未见明显变化,线虫数量增加幅度在4.5倍以下(双孢蘑菇菌丝上的中杆属线虫除外,其增幅近接种量的27倍);2周以后,菌丝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变褐、萎缩.3)在木耳菌丝上,接种3种线虫2~3周后,数量增幅一般为10倍左右.在双孢蘑菇菌丝上,接种2周后,拟丽突属、中杆属和滑刃属线虫的数量增幅分别为19.4,42.3和11.1倍;接种后3周,拟丽突属和中杆属线虫的增幅近60倍,滑刃属线虫的数量增幅近10倍.由此初步认为:基质中拟丽突、中杆和堆肥滑刃线虫的密度在10条·cm-2以下时,1周内,生长的木耳和双孢蘑菇菌丝无感官异常,2周后,对2种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危害.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了双孢蘑菇生产基质中的3种优势线虫数量扩增及对菌丝生长影响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线虫密度(5,10,20,40,80,160条.管-1)对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该3种线虫的数量影响阈值。结果表明:中杆属(Mesorhabditis sp.)线虫在密度为5和10条.管-1的条件下,接种2周后,菌丝表观与对照的无明显不同,繁殖量分别达40和255条.管-1;接种3周后,菌丝表观略有变化。拟丽突属(Acrobeloides sp.)和滑刃属的堆肥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 Franklin)在5条.管-1的接种密度下,2周后木耳菌丝明显变黄,其繁殖量分别达到55和93条.管-1;3周后,菌丝变褐,部分被啃食。3种线虫在20条.管-1以上密度条件下,菌丝受害严重,3周后菌丝几乎被完全啃食。因此,在蘑菇生产中,基质中的3种供试线虫数量应控制在5条.管-1以下(约每100 g基质中线虫8条以下)。  相似文献   

3.
蘑菇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不直接危害平菇,能危害蘑菇、香菇、黑木耳,与蘑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p.)混合接种后危害加重.杆形线虫Rhabditida spp.不危害蘑菇、香菇、黑木耳、平菇,与蘑菇假单胞杆菌混合接种后,蘑菇、香菇、黑木耳表现严重受害症状,平菇则不受其危害.蘑菇假单胞杆菌不危害平菇,只危害蘑菇、香菇和黑木耳.A.composticola,R.spp.P.spp.均对镰刀菌Fusarium osysporum 有破坏作用.A.composticola 在pH 6~7内经48h 死亡率为25%~35%,pH9~12死亡率达80%~100%.R.spp.在pH5以下的范围内均不能生存,在pH8~12死亡率均较低.P.spp.在pH3~12范围均能生长.  相似文献   

4.
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及双孢蘑菇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14种常见的杀菌剂分别对菌盖疣孢霉菌丝、分生孢子和双孢蘑菇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以及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和双孢蘑菇菌丝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表现最好的杀菌剂为特克多,对菌盖疣孢霉菌具有较高的活性,而对双孢蘑菇菌丝的毒性相对较低.其次是甲基托布津、断灰、适乐时、施保功、施保克、多菌灵6种杀菌剂,它们对菌盖疣孢霉菌的毒力比对双孢蘑菇菌丝毒力相对较高.世高、富力库、爱苗、腈菌唑、福星、扑海因、代森猛锌等7种药剂对疣孢霉菌和蘑菇菌丝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高温蘑菇又称大肥菇高温洋菇、双环蘑菇,这在分类上有别于双孢蘑菇。高温蘑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比双孢蘑菇有更强的适应性,更为耐热,菌丝生长的湿度要比双孢蘑高出5℃。即菌丝30℃下生长要比25℃时更快,子实体在23~25℃下仍有较高的出菇率;二是高温蘑菇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它适用于粗放栽培,较耐热、耐旱、耐水、耐二氧化碳,对防御线虫、蘑菇病害,甚至对双孢蘑菇致病性病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等有较强的抵抗力;三是该菇开伞迟、受伤不易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原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各级菌种培养料的选择对双孢蘑菇的生产周期及质量至关重要。研究对双孢蘑菇原种(也称二级菌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从污染情况、菌丝状态和生长速度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双孢蘑菇原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是原种在晾晒12h的玉米粒培养基较其他晾晒时间及麦粒培养基上表现出生长快的优势,菌丝生长速度较为一致,满瓶时间也较为整齐,可作为双孢菇原种种生产时的培养基质,研究还发现加入石膏粉的玉米粒培养基的污染率明显少于无石膏粉的玉米粒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及菌丝长期保存方法,以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生捕食器和捕食能力为指标,比较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及菌丝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保存溶液中、-20℃条件下冻存3a的分生孢子没有萌发长出菌丝,而在4℃条件下保存3a的分生孢子仍可以萌发长出菌丝,且能产生捕食器捕食线虫。在固体培养基CMA和YPSSA生长的菌丝于-20℃或4℃条件下保存2a,菌丝仍可生长并产生捕食器捕食线虫;但在-20℃保存2a的菌丝复苏后接种对绵羊粪便中线虫的捕食活性较冻存前有所下降。研究结果提示,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可在3种保存溶液中4℃条件下及在固体培养基CMA、YPSSA中于-20℃或4℃条件下均可长期保存,但在3种保存溶液中4℃条件下菌株的捕食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捕食性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生长及p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影响,试验将分离株少孢节丛孢菌丝接种于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中,分别置15、20、25、30、35℃恒温箱中培养,又将菌种分别接种到pH值为5.5、6.0、6.5、7.0的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每天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A.oligospora在pH值为5.5~7.0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以pH为6.0时生长速度最快;在温度为15~35℃时均能生长,其中以25℃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此外,对真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和图片说明,特征为: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枝、分隔,分生孢子丛状着生、无色、具1个隔、梨形至倒卵形,捕食线虫的器官为三维粘性网.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oligospora的生物学特性及批量化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双孢蘑菇菌种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从菌丝的长势、长速和均一性3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菌丝在7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丝在马铃薯玉米粉培养基(培养基F)上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日生长速度最快(达4.17 mm/d),菌丝生长速度较为一致,满管时间也较为整齐,可作为双孢蘑菇生产时的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的分离方法,为双孢蘑菇线虫病调查、分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贝曼漏斗法分离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对不同栽培基质类型中线虫分离速率,评价不同生产方式和培养料处理方法对线虫发生的影响。【结果】不同基质材料中线虫分离速率差异显著,在分离24 h时线虫分离速率由大到小的材料依次为棉秆、麦草、棉籽壳和土壤材料,分离速率分别为86.05%、70.91%、37.98%和28.03%;孔隙度由大到小的材料依次为麦草、棉秆、棉籽壳和土壤材料,其孔隙度依次为3.36、2.48、2.02和1.24 mL/g;线虫浓度差异显著,工厂化生产方式和二次发酵处理条件下,基质材料中线虫浓度最低,出菇前后,培养料中线虫浓度分别为0和59.21条/100g,覆土材料中分别为12和79条/100g;农法生产方式和一次发酵处理条件下,线虫浓度最高,出菇前后,培养料中培养料中线虫浓度分别为1 556.33和5 371.33条/100g,覆土材料中分别为79和5 236.67条/100g。【结论】不同基质材料类型中线虫分离速率差异十分显著,活体线虫分离速率与材料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线虫发生数量与生产方式和培养料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生产方式越先进、培养料发酵处理越彻底,线虫数量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出菇处理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巨大口蘑菌丝体为试验材料,研究几种不同出菇处理方法对其在不同时间内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能形成原基的3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2个处理组酪氨酸酶先上升后下降,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说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能形成原基的2个处理组。[结论]试验结果为实现巨大口蘑从传统的袋子覆土栽培向瓶子无土栽培出菇的转变,了解巨大口蘑形成原基的相关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木醋液在平菇和香菇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菇5506和香菇838-1为试材,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木醋液对其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木醋液抑制菌丝生长和产量提高,适宜浓度的木醋液促进菌丝生长和产量提高.平菇和香菇培养料中添加0.05%的木醋液,菌丝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3.50%和12.67%;但对氨基酸总含量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的星狄夜蛾 Diomea cremata Butler 是福建省食用菌害虫的新记录.也是福建夜蛾科昆虫的新记录.在福州5—8月大发生季节,1个世代经历月余,1年发生约5—6代,以蛹越冬.文中还记述这种夜蛾的分布、形态特征、为害习性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适宜杨树林下栽培的野生食用菌菌种。[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银中杨林下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同时研究不同分离部位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获得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菌种最佳分离部位。对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92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与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的Query cover为97%~100%,ident均为99%。[结论]鉴定分离菌种为蘑菇科、蘑菇属、大肥菇。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杨-食用菌复合经营提供菌种准备。  相似文献   

15.
以棉秆粉碎料为平菇栽培主要基质,用棉籽壳等作对照进行栽培试验,从菌丝生长状况、出菇性能、生物转化率和平菇的商品性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棉秆粉粹料与棉籽壳混合栽培平菇具有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性能良好、生物转化率较高、商品性状良好等优点,最佳配方为:棉秆粉碎料50%,棉籽壳35%,麦麸15%。  相似文献   

16.
将平菇9400脱毒菌种和组织分离菌种分别接种在柳花、杂草和棉籽壳栽培料上进行熟料栽培,对其菌丝体长势、发菌期、生物转化率等项生物指标进行测试。试验结果为平菇9400脱毒菌种和组织分离菌种不仅可分解柳花、杂草栽培料进行营养生长,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率。脱毒菌种的菌丝体长势、发菌期、生物转化率均显著优于组织分离菌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食真菌茎线虫Ditylinchus myceliophagus,腐菌拟滑刃线虫Paraphelenchus myceliophthorus和磨菇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的形态特征和对食用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提高平菇产量的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一系列有关菇床的制备、栽培料的处理和发酵等提高平菇产量的栽培措施。为了提高锯木屑的利用率,在制备菇床时引进了发酵技术;为了解决生长中一些基础问题,改进了培养基质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评估了聚乙烯薄膜钻孔覆盖技术对两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P.sajor-caju)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平菇菇床制备的过程中,为避免其它真菌菌丝的污染,使用了发酵后的锯木屑法。结果表明,所用的3种添加物中,稻糠是促使培养基质升温效率最高的添加物,可以升高70℃。应用发酵锯木屑添加稻糠生产的菌丝的活力和密度大大高于非发酵锯木屑在接种后30d内对木霉无能为力。研究了堆料(发酵)对平菇培养基物效率的提高能力。在白杨树锯木屑和冬蘑菇的栽培废料中加入10的米糠后,在20~28℃下室外堆放12d。在发酵锯木屑钵中发酵的持续时间缩短3d。平菇在发酵基质中生长可以加快子实体原基的形成。用棉籽壳和发酵的白杨锯木屑混合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742g),而对照只有663g。另外,用白杨锯木屑与冬蘑菇培养废料混合可以最有效提高发酵效率。在棉籽壳中添加发酵的锯木屑和可循环的农副产品可以促进培养基质发酵和子实体形成。许多问题,凿孔聚乙烯薄膜覆盖技术被用来栽培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sajor-caju.菇水覆以打孔的、透明的、黑色的塑料膜(0.03mm厚,孔直径10cm,孔间距10cm以保证25孔/m^2)。菌种自孔接入菇床表面。此项技术因蘑菇成束形成而使采摘时效率更高,P.ostreatus的产量每平方米增加5.7%到10.8kg。聚乙烯薄膜覆盖的菇床每束蘑菇的平均重量283g(33子实体),而传统的栽培方法为117g(15子实体)。P.sajor-caju可以快速在基质上生长和定殖,并在孔口周围成束长出子实体。P.sajor-caju栽培系统的总产量为8kg/m^2,薄膜覆盖栽培平均每束菇的重量为225g(79个子实体,而传统的方法栽培的平均子实体产量为2.5g。由于菇床平坦,有利于快速采摘,降低劳动力达52%(P.ostreatus)或64%(P.sajor-caju)。在薄膜下面,平菇的菌丝保持健白色,健康状态,而传统的栽培经过一轮的采摘后,菌丝变黄。用薄膜覆盖技术很少出现菇体不能发育成熟的现象。因此这种建立在提高栽培料组合和发酵基础上的平菇栽培新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