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在采运过程中需要经过有效合理的处理,明确实际生态采运形式,分析我国森林资源采运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分析,及时处理,解决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实施方案,加强森林生态采运的有效研究,分析国际上采运形式和方法,分析森林生态采运的不足形式,重点,需要改善的具体方面,以有效的办法,逐步提升森林生态采运的处理水平,提升生态采运的研究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在采运过程中需要经过有效合理的处理,明确实际生态采运形式, 分析我国森林资源采运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分析,及时处理,解决各类问题,提出相应 的处理对策实施方案,加强森林生态采运的有效研究,分析国际上采运形式和方法,分析森林生 态采运的不足形式,重点,需要改善的具体方面,以有效的办法,逐步提升森林生态采运的处理 水平,提升生态采运的研究效果。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生态采运提出20多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采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但由于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采运作业系统的多变性,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和技术体系。采运作业系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生态经济子系统,具有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叉、影响的特性,应采取现代工程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较为系统、完备的生态采运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生态采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不断加强在生态系统发展与管理方面投入,使其成为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稳定与自然环境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期间做好山地森林生态采运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确保我国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提高我国森林资源保有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重要作用。一、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1.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1)森林生态采运的概念森林生态采伐定义为在森林生态理论指导下,通过采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采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森林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伐区区划和设计、山场作业及组织管理等森林经营活动,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以达到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的目的。森林生态采运可归纳为:选择合理采伐方式;选择合理集材方式和工艺类型;设计适合当地条件的机械设备选留母树和保护幼树幼苗;伐后及时更新;合理布设林道网等。综述了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的理论,回顾了国内外森林生态采运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采伐对迹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森林采运与森林生态的辩证关系.并用美国学者Franklin的新林业学说看当代中国森林采运.将森林生态功能和木材生产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协调发展.研究了采运作业对采伐迹地的影响以及采运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指出了采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应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使林业从传统林业走向生态林业.同时也阐明了森林大量采伐带来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山地森林可持续经营,归纳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内外采运作业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采运综合效益评价的新成果;针对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技术未能真正推广应用、无普遍适用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技术体系、无全面科学的山地森林生态采运的标准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适合山地森林作业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装备研发;加大指标评价,加强体系建立提出考虑生态的山地天然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的研究前景:择伐林地群落恢复研究、林地养分含量分析、择伐林分生长动态仿真与景观择伐空间结构分析等.而山地人工林未来应侧重研究基于分类功能的人工林生态采运技术、择伐空间的优化及可视化经营、择伐后生态恢复动态跟踪研究与环境友好木材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对山地森林生态抚育间伐及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在森林生态采运技术上仍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经费少、科研力度不够等现象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森林生态采运技术的发展。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我国自然生态林木,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森林采运行业中也逐渐开展起来。森林采运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分析影响森林采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森林采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上世纪对森林进行大肆砍伐,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现象。近年来我国为了维护生态平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在回顾我国森林采运技术发展历史 ,分析森林可持续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永续利用和采运技术关系的基础上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采运技术具有 3种形态 ;认为森林采运技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具有双重性 ,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走生态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逆坡集材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符合森林生态采伐原则的人工林逆坡集材技术、设备和工艺,对人工林集材试验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出轻型索道集材生产定额.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发挥着重 大作用。但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人工林质量低下,生态功能较 差。通过深 入分析了我国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诸如病虫害严重、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借鉴欧洲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重视生境评价和演替规律研究, 对现有人工 林,按照不同类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团状采伐、带状采伐、单株采伐等创造林窗 ,进而通过人 工造林或天然更新的方式促其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而实现近自然化改造;以合理的收获作 业恢复 地力、通过法律和政策体系规范人类经营活动等我国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因采伐强度和方式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以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在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至2009年建立的11块1 hm2永久样地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在采伐前后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了采伐强度与恢复时间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采伐导致了植被层和土壤表层(0-20cm)碳密度值的减少,其中植被碳密度与采伐强度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y=-0.9x+91.17,R2=0.626,P<0.01),而后,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其中植被、土壤层碳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根据植被碳密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以生态系统恢复、木材生产与固碳三者兼顾的合适采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45a.  相似文献   

15.
采伐强度对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源涵养林一般要求具有复层、冠长率高、冠幅完满、树种混交、灌草丰富的森林结构。中村林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其经营范围位于黄河中游一、二级支流的上游山区地带,90%以上为水源涵养林,油松为主要优势树种。为增强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林场开始采取近自然经营理念与技术优化林分结构,增强生态功能,但由于生态公益林采伐限额的限制,林场在小面积范围内进行了不同采伐强度的经营试验。本研究定量分析了3种经营强度下形成的3种林分类型(包括不经营的高密度油松纯林T0、总间伐强度47%的油松相对纯林T1、总间伐强度62%的油松混交林T2)的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包括空间混交度、大小比、多样性指数、林层结构、径阶分布、林冠层指标(冠长率、冠幅面积与冠幅)、灌草盖度等,并初步提出未来近自然经营措施。结果表明:T2林分各林层树种丰富度、冠长率与冠幅面积最高,其次是T1,T0最差;在林分水平结构与林分多样性以及树种竞争力方面,亦是同样结果;由此可知,人工生态公益林其森林结构与生态功能只有通过经营才能得到提高。对于初始密度高的人工水源涵养林,只有通过不断间伐,调整林分密度与林木分布,才能促进天然更新,增加树种多样性与提高林分稳定性。本研究为全场调整林分结构和制定针对性经营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与基本林分特征参数,同时,为被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的高密度人工林经营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热带天然林保护和补偿现状及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省天然林的历史动态变化及现有的保护和补偿措施,并在天然林区发放调查问卷,指出现有的保护和补偿措施的不足,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系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和加大林区农村扶持力度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伐是影响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最主要的森林管理方式之一。目前对异龄复层混交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干扰的响应规律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强度采伐下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内建立轻度(胸高断面积平均采伐强度17.3%)、中度(34.7%)、重度(51.9%)采伐以及对照(不采伐)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 cm的乔木进行连续监测,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保留木、进界木、枯死木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采伐对不同径级树木碳增量的影响,探究采伐干扰后林分碳储量恢复的一般规律和限制因素。  结果  采伐10年后,轻度采伐样地内的乔木地上碳储量已经恢复到伐前水平并超过对照样地,而中度和重度采伐造成的碳储量损失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分别需要约22年和44年才能恢复到伐前水平。乔木地上碳增量在4个采伐强度中有显著差异。轻度采伐使得林分碳年增量显著高于对照,而重度采伐却明显降低了碳增量的增速。这是因为尽管采伐显著提高了林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量,但高强度采伐造成的林内环境变化、树木受伤等增加了样地内树木的死亡率,使得净碳增量较低。采伐对小径级树木(胸径小于20 cm)的生长(碳增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大径级树木(胸径大于30 cm)的碳增量在不同采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影响。将采伐强度与碳增量进行拟合,得到采伐强度为28.4%时碳储量年增量达到最大值。  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阔叶红松林的采伐强度在15% ~ 30%是较为合理的。轻度到中度的采伐尽管在短期内会引起植被碳储量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通过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加速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使得碳增量较快。同时,胸径在20 ~ 30 cm的树木对整个林分的碳增量贡献最大,生长潜力也较大,意味着森林经营时应特别考虑保留这一径级的树木。总之,采伐强度的设定应综合考虑木材生产、生态系统恢复、森林植被碳汇功能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俄森林项目自身的特点,界定了森林开采项目的概念,详细分析了对俄森林开采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对每一种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林木采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面临过度采伐、政策落实不到位、调查设计存在缺陷以及管理机制模式不适应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完善林木采伐管理的相应对策,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