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在冬季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冬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显示今冬的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同时期沿岸水体的表面温度与历史的比较结果显示出与多年平均差不多的状况,且在整个冬季表现出明显地随沿岸气候变化的波动状态。所以,2003年度冬暖流的强势对暖流附近海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波及沿岸海域。而对黑潮与其他暖流、沿岸水体以及中西太平洋热带表面水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黑潮对对马暖流、台湾暖流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对黄海暖流、沿岸水体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黑潮的水温变化则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年冬季在南黄海海域现场观测获得的CTD和CO2等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海-气CO2通量,探讨了该海域冬季温、盐度和表层CO2分压(pCO2)等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南黄海西侧海域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呈现低温、低盐的特征,南黄海中部受黄海暖流影响,呈高温高盐特征;南黄海靠近沿岸海域水体垂直混合强烈,温盐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南黄海海域表层pCO2平均值为(385.34±43.62) μatm.表层pCO2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中部pCO2整体上大于近岸,因受长江冲淡水与黄海沿岸流的水平及垂直混合作用,长江口北部局部区域最高通量达27.81 mmol/(m2·d),但总体表现为大气碳汇,平均通量达(-2.47 ±3.91)mmol/(m2·d);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较高的pCO2受控于温度,同时与黄海沿岸流带来的高碳酸盐等水体的混合有关,表现为大气碳源,平均通量为(0.11 ±0.80)mmol/(m2·d).整个调查海域平均通量为(-2.24 ±3.74)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6年东海区断面调查资料,采用流动分析法对海水中磷酸盐(PO_4-P)、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氨盐(NH_4-N)、硅酸盐(SiO_3-Si)5项营养盐进行了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盐含量高值主要出现在东海北部及长江口和舟山群岛外侧海域,而黑潮区和台湾暖流海域则存在大片低值区;除黑潮区和台湾暖流海域表层无机氮(DIN)含量较低外,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和江浙沿岸海域表层DIN含量均较高;硅酸盐含量分布除东海北部和江浙近海海域硅酸盐含量低于0.32 mg/L外,其余海区表层硅酸盐含量均低于该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流阻碍悬沙向外海扩散,使其在近岸被大量捕集下来。夏季长江冲淡水的东北方向偏转,使得苏北南部海域悬沙分布出现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6.
东海物质输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冬季在南黄海海域现场观测获得的CTD和CO2等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海-气CO2通量,探讨了该海域冬季温、盐度和表层CO2分压(pCO2)等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南黄海西侧海域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呈现低温、低盐的特征,南黄海中部受黄海暖流影响,呈高温高盐特征;南黄海靠近沿岸海域水体垂直混合强烈,温盐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南黄海海域表层pCO2平均值为(385.34±43.62)μatm。表层pCO2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中部pCO2整体上大于近岸,因受长江冲淡水与黄海沿岸流的水平及垂直混合作用,长江口北部局部区域最高通量达27.81 mmol/(m2·d),但总体表现为大气碳汇,平均通量达(-2.47±3.91)mmol/(m2·d);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较高的pCO2受控于温度,同时与黄海沿岸流带来的高碳酸盐等水体的混合有关,表现为大气碳源,平均通量为(0.11±0.80)mmol/(m2·d)。整个调查海域平均通量为(-2.24±3.74)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1958-2009年海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中国海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气候平均冬季的热通量最大,夏季最小。春、秋、冬季热通量的最大值均位于东海黑潮和日本列岛以南的黑潮延伸体。四个季节中潜热通量值均大于感热通量。东海黑潮区海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周围海域,这种特征在冬、春季表现得更明显。为了进一步分析热通量的时空分布,对感热和潜热通量进行EOF分解,发现四季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春、秋、冬季东中国海潜热通量逐渐由负距平转为正距平,其中黑潮区的上升趋势最大。夏季潜热通量从60-80年代缓慢减小,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大。四季感热通量均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根据ROMS海洋模式输出的1958—2005年东中国海水文要素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位势高度场资料,对影响中国东部近海6个代表性区域热含量(代表底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海与东海研究海域底层温度而言,在季节变化上,热量的平流输送抑制了暖流区底层温度的季节变化,扩大了冷流区的季节差异。在年际变化上,离岸海域(特别是黄海中部)的平流热输送作用在春、夏季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土特产     
台湾土特产·各地名产·台湾是我国第一大海岛省分。属南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南部太平洋和台湾海峡沿岸地带已具有北热带气候特征。东北隅为著名的冬雨区。曾被称为亚洲地中海式气候。因终年受到黑潮暖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全省年平均气温22~24℃,长夏无...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 2015 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秋季 > 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同时控制,浓度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静  郑崇伟  黎鑫  刘寒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62-10763,10809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其中北印度洋的递增趋势强于南海,印度洋赤道中东部海域的递增趋势尤为明显,可达0.014℃/a以上;南海—北印度洋海域的SST以0.011 5℃/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夏季的递增趋势强于冬季,冬季和夏季分别以0.010 6、0.012 2℃/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海域的SST具有显著的2.4 ~2.9、3.1 ~5.7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0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年6月-2011年5月三沙湾海域5个航次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三沙湾浮游动物种群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湾生态类群结构进行比较.探讨三沙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受水团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月和5月三沙湾海域主要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生物多样性H''指数分别为2.03和2.02;种类数分别仅为17种和19种,明显低于6月、8月和10月;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优势种种类数少,单一优势种优势性明显,4月中华哲水蚤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03%;群落结构特征与同期我国长江口浮游动物区系特征相似.6月三沙湾海域受到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影响,同时因闽北雨季导致大量大陆径流汇入,使得该月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全年最高,为3.12和45种,与5月相比,种类更替明显,物种更替率为69.39%;亚热带近海种丰度百分比最高(73.03%),亚热带外海种种类数百分比次之(48.89%),是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由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向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的过渡时期.8月和10月浙闽沿岸流消失,三沙湾海域受台湾暖流控制,海水温度和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均略低于6月;生态类群结构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优势种特征表现为种类数多而各个优势种丰度较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南海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组成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毛虾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近海,尤以渤海、黄海和东海近海资源量最为丰富,是中日韩等国主要虾类资源捕捞对象。而且,其作为近海海洋食物网中的初级消费者和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关键枢纽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毛虾的生长、繁殖、摄食以及洄游的相关研究,全面归纳总结了中国毛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进展。以我国中国毛虾捕捞限额试点为契机,结合其种群爆发导致滨海核电站停堆事件,从其作为经济生物和致灾生物的双面性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通过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绘制了中国毛虾的世代交替图,旨在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8-2011年7-12月的东中国海鲐鱼渔业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渔场作业位置与海区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北纬32°为界,将东中国海鲐鱼渔场分为北部黄海渔场和南部东海渔场两部分,分别给出了各月份北部和南部渔场的最适表温范围。基于海洋模式ECOM-si建立了东中国海区的三维温盐流数值模型,结合各月份的最适表温数据,初步建立了鲐鱼渔场渔情预报模块。应用此预报模块,对鲐鱼主要作业期(7-12月)的中心渔场位置进行了回报,结果与历史捕捞作业数据符合良好。数值模型结果再现了北部渔场8月份起在黄海深水区周边发展,10月达到最盛,11月渔场位置南移,12月基本位于黄海海盆深水区的过程;以及南部渔场8月最盛,10月起大降,11月和12月远离黑潮主轴西侧海域,西撤至100 m等深线附近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维温盐流海洋数值模型和初步建立的渔场、渔情预报模块适用于东中国海重要渔业渔场和渔情的预测、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17.
The recent trend of declining winter and spring snow cover over Eurasia is causing a land-ocean thermal gradient that is particularly favorable to stronger southwest (summer) monsoon winds. Since 1997, sea surface winds have been strengthening over the western Arabian Sea. This escala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monsoon winds, accompanied by enhanced upwelling and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350% in average summertime phytoplankton biomass along the coast and over 300% offshore,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urrent warming trend of the Eurasian landmass is making the Arabian Sea more produ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