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吉林农业》2013,(4):105-105
<正>经营项目:樟子松、樟子松换床、油松容器苗、油松容定植、银中杨、华北落叶松翻种、云杉、花楸、黄菠萝、茶条槭工程苗、水曲柳、水腊工程苗、红松、小叶丁香工程苗、王族海棠定植苗、新疆杨、  相似文献   

2.
<正> 油松是豫西山区各国营林场造林的主要树种.根据油松幼苗喜阴的特点,在造林时均采用二年生苗小穴值苗造林的方法.油松小穴植苗造林不仅能达到侧方遮阴,提高成活率的效果,而且造林成本低,它是油松造林的好方法.一、油松小穴植苗造林法油松小穴植苗造林要掌握三个技术环节:(一)提前细致整地.提前整地能蓄水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育油松苗,进行生物菌肥容器袋试验,优于常规油松苗。用生物菌肥操作简便,且生物菌肥具有抗抗旱、保肥、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菌肥育苗出苗率比常规营养土育苗要高,病害少;经过物候期观察,生物菌肥育的油松苗,苗高、地径、保苗率均高于常规营养土育苗。"木美土里"生物菌肥在育油松苗时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油松半同胞家系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苗期测定,初步评选出油松优良家系。【方法】采集陕西陇县八渡林场、黄陵双龙林场和洛南古城林场3个油松种子园155个家系的自由授粉种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容器育苗试验,测定各种子园油松种子的千粒重及1和2年生油松苗的苗高、地径,对测定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不同种子园油松家系的遗传参数,从中选出优良家系并估算其一般配合力。【结果】3个油松种子园的1和2年生苗高、地径中,除黄陵双龙种子园油松家系1年生苗地径未达显著差异外,其余均达显著差异;3个种子园油松苗的2龄苗高与1龄苗高均极显著相关,2龄地径与2龄苗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种子园油松家系的苗高遗传变异系数依次为陇县八渡(14.86%)、黄陵双龙(11.93%)和洛南古城(11.73%),地径遗传变异系数依次为陇县八渡(12.49%)、洛南古城(11.95%)和黄陵双龙(10.12%);苗高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均为陇县八渡(0.481,0.855)>黄陵双龙(0.270,0.753)>洛南古城(0.118,0.562),地径的均为陇县八渡(0.185,0.652)>洛南古城(0.135,0.563)>黄陵双龙(0.031,0.207);苗高和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7.45%和14.16%,均以陇县八渡的最大;从3个种子园中共选出14个油松优良家系,其苗高和地径的一般配合力变幅分别为2.4~10和0.05~1.23。【结论】从陇县八渡、黄陵双龙和洛南古城3个油松种子园中分别初步选出3,3和8个油松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5.
油松大田移植容器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油松移植容器苗的芽苗、幼苗和成苗的培育技术,为提高油松在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提供育苗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油松容器苗木质量的影响,设置了常规施肥、指数施肥、2倍指数施肥3种不同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下油松容器苗的形态指标及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油松容器苗木质量存在显著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指数施肥有利于油松容器苗生长,可提高苗木质量,利于培育优质油松容器苗。  相似文献   

7.
通过油松容器苗的播种与容器苗造林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油松容器播种苗出苗率高于大田苗,容器苗造林、定植成活率高于大田苗。  相似文献   

8.
根据培育油松移植苗的生长特点,总结培育优质油松移植苗的调控技术,结果表明,一年中油松仅生长一个月,抓紧这一个月的水肥管理很关键,密度控制是培育大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油松试管苗培养中活性炭最适交替周期及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性炭的使用交替周期(3水平)和使用浓度(4水平)为因素,采用完全试验设计,以油松成熟胚为材料,对活性炭在不定芽诱导期、增殖壮苗期以及生根期3个生长阶段中对油松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还针对活性炭对油松试管苗培育过程中代谢到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酚类的吸附能力做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油松试管苗生长的3个阶段,活性炭对油松试管苗的培养效果都具有明显的作用。油松试管苗培育全过程中活性炭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 g·L-1,最佳使用交替周期为先在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培养2周,再转接到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培养4周。使用活性炭可以明显降低油松试管苗培育过程中代谢到培养基中的总酚类含量。  相似文献   

10.
油松,常绿针叶乔木,树形美观。喜光,适应干冷气候;深根性,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为荒山造林及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通过选定不同造林类型区,采取不同造林密度,并在同一地类上进行油松裸根苗和油松容器苗对比造林试验。油松是较为理想的绿化树种之一,采用油松容器苗造林可以一次成林,其造林成本相对较低,是在类似生态地区值得推广的一项抗旱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在固原地区做春、秋两季移植油松苗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秋两季移植的油松苗在成活率和当年高生长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秋季移植的油松苗表现出明显优势,生产中可推广秋季移植。  相似文献   

12.
空间格局反映了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对陕西4个地市1997年飞播油松成苗期空间格局研究证明,RPA和对照区油松均呈聚集分布。其中,RPA处理油松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高,环境异质性对聚集度作用较小;而对照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低,环境异质性的影响较大。飞播造林初期,油松密度高,油松具有均匀分布的趋势;随着林木增长,油松密度降低,林内油松聚集度逐渐增强。但由于RPA促进了苗木抗逆性,有苗样方频度和苗木保存量明显提高,聚集度较低。而对照有苗样方大量减少,油松分布相对集中,聚集度增强,均匀度降低。表明RPA拌种可有效降低飞播后油松分布聚集程度,扩大油松在林地适宜生存范围,提高林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油松菌根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在林业生产上,在虎榛子群落的土壤上培育油松苗,形成了很多菌根、苗水生长的好、质量高的现象;而探讨油松苗天然接种油松菌根真菌的机理、以期在造林工作上,充分地利用菌根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醋渣、松针、菇渣等农林废弃物为材料,按不同比例配制成7种轻型基质,分别研究了其理化性状及其对油松移植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3(松针3+醋渣4+树皮粉2.5+羊粪0.5)的容重、最大持水量、基质相对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为最佳;油松移植容器苗成活率达最高,为92.27%;油松移植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也达最高,分别为32.64 cm和0.62 cm。以基质的物理性状及苗木的生长量作为综合指标,采用秩和比法对基质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以松针、醋渣、树皮粉、羊粪组成的3号基质是油松移植容器苗培育的最优轻型基质。该研究为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也为退耕还林等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良种壮苗保障。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油松大田容器育苗技术,包括育苗地块选择、容器的选择与基质组培、容器苗培育、移植苗的培育等内容,以期为油松大田容器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的栽植方法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的对比,结果表明,背光栽植法可明显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的苗高、地径及成活率,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的造林实践中,对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技术进行了探索和试验.总结了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对油松试管苗根诱导适宜N、P、K浓度、及其形态配比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培养基中NPK浓度及其形态与配比对油松无根试管苗生长及质量有着明显影响,从而影响着油松试管苗不定根的诱导;2)经筛选,油松试管苗生长培养N、P、K形态配比适宜组合是MS培养基N源总浓度保持不变情况下,NO3-/NH 4比值为4,P、K素浓度提高为MS培养基中P、K素浓度的2倍(简称改良MS培养基);3)油松无根试管苗生根培养,可先培养在改良MS培养基附加0.1 mg.L-1IBA和0.1 mg.L-1IAA,1.0 mg.L-1NAA.20 d左右,再转接在不添加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上40 d左右,最后培养在只含0.55%琼脂和3%蔗糖的空白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正油松为乔木,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状块片,花期4~5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油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移栽不易成活,栽植大苗相对于小苗而言成活率低。为提高移植苗成活率和以后生长势,本文介绍了油松大苗移植及管理的关键技术。1大苗定植培育油松大苗一般采用2~3年生容器苗,裸根苗几乎不用。要培育较大规格的商品苗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义成 《农技服务》2014,31(7):143-144
油松大苗移植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收到成效,但由于大树移植的过程及后期的养护管理都比较困难,造成移植成活率不高。文章从影响成活率的因素开始,分别分析了移植前的准备,起苗,运输,定植以及定植后的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详细介绍了油松大苗的移植管理技术,以期为提高油松大苗移植成活率,美化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