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乔木。在我国栽培约有1800年的历史,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台湾等地区。余甘子果实风味独特,初食酸涩后回甘,含有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鞣质、维生素C、黄酮和多糖等营养物质,具有抗衰老、抗肿瘤、抗突变、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但余甘子鲜果口感酸涩,且加工产品类型不足,制约了余甘子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开发余甘  相似文献   

2.
信息流通     
开发野生余甘子大有可为余甘子,又名庵摩勒,别名油甘子,牛甘果,为大戟科灌木的果实。果实球形,肉质,秋天成熟,黄绿色,味初酸涩,后变甘,盐水渍食用。亦供药用。余甘子广泛分布我国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国外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亦有分布。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野生果树,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栽培利用约1800年的历史。据统计全国有余甘  相似文献   

3.
余甘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子又名油甘、望果、余甘果等,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野生果树,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栽培利用约1800年的历史。余甘子果实味酸涩,食后有回甜生津,故名余甘子。叶互生,线状长椭圆形在小枝上排成两列。春季开花,花小型,腋生,黄色。果实肉质,扁球形常黄绿色,熟时变红色。据统计全国有余甘子面积约200万亩,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和四川南部。福建、广东现有人工栽培和高接换种的余甘园20多万亩。并选出一批果大、核小、肉厚、汁多的优质新品种,可供人工引种栽培。余甘果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相似文献   

4.
余甘子,又名庵摩勒、油甘子、牛甘果,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灌木。果实球形,肉质,秋天成熟,黄绿色,味初酸涩,后变甘,盐水渍食用,亦供药用。余甘子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亦有分布,是亚热带地区的野生果树,在我国栽培利用有18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一、新兴水果余甘果又名余甘子、牛甘子、油甘子等,是近年新开发的一种食药兼用的鲜食型、保健型、高营养型、深加工型新兴水果。余甘果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知名度非常高的野生果树,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方的福建、浙江、广东、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总结回顾云南干热河谷余甘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策,通过对云南野生余甘子的利用价值、生境及分布特点、保护利用现状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总结了云南野生余甘子对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分布区域及生境概况、群落分布特点、野生群落现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由于国家建设开发的需求及民间掠夺性的采伐,云南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种质资源群落在逐年减少,野生余甘子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威胁。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云南省干热河谷野生余甘子进一步保护、开发的相应技术措施和方法,为余甘子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的进创新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我国余甘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野生余甘子资源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余甘子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野生余甘子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余甘子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对余甘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余甘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看法,以期对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的评价和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余甘子作为具有经济和药用双重价值的经济林木,种植历史悠久,闽南溪东村由于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目前在闽南溪东余甘子也从野生状态开发用转变为规模化人工栽培种植,产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本文采用现场访谈、调研,结合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实际,在掌握该地余甘子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分析其产业在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赤土乡溪东村的环境优势,培植余甘子特色产业的相关对策,为助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计量分析看我国余甘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余甘子的文献量、文献内容、文献类型、文献作者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余甘子资源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余甘子生态环境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省余甘子主要分布的13个县的抽样调查,取其主要产区的年均温,有效积温,海拔,年降雨量,土壤,产量进行数理统计,以产量为评价指标,得出贵州省余甘子生长最适宜,次适宜,适宜和不适宜的各生态环境参数,认为贵州省余甘子生长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 2022 年广东荔枝生产情况,为指导广东荔枝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方法】结 合荔枝产业联盟、各试验站、荔枝种植大户提供的荔枝种植品种、面积、物候期、成花率、座果率和预期产量 等数据,预测 2022 年广东荔枝产量。【结果】5 月底 6 月初,粤西各大产区部分早熟荔枝品种已开始成熟,中 迟熟荔枝品种度过第 3 次生理落果期、产量基本稳定。预计 2022 年广东荔枝产量约 119.00 万 t,比 2021 年减产 18.6%。其中,早熟品种妃子笑、白糖罂分别减产 21.11% 和 15.52%;中晚熟品种桂味、糯米糍减产幅度较大, 分别为 39.72% 和 34.57%;怀枝则增产 9.61%。近年来主推新品种仙进奉、井岗红糯、凤山红灯笼、岭丰糯、 观音绿和御金球等由于投产面积增加,预计比 2021 年增产 10.00% 以上。粤西早熟产区荔枝产量下降明显,较 2021 年约减产 30.25%;粤东晚熟产区荔枝产量稳定,与 2021 年基本持平;粤中中晚熟产区产量减产 8.35%。【结 论】2022 年广东荔枝成花较好,但受低温阴雨气候影响座果率低,导致产量降低,为近 5 年的中等偏低年份, 仅高于 2019 年的 109.00 万 t。荔枝花期比常年推迟 10 d 以上,预计成熟上市期相应推迟 10~15 d。  相似文献   

12.
余甘子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含有黄酮、酚酸、鞣质和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 抗炎、抗肿瘤、抗菌、护肝、免疫调节和预防糖尿病等多种功效。在古代,余甘子就被用来治疗咳嗽、喉痛、 腹泻及血热等疾病。余甘子鲜果水分含量较高,采后易受微生物污染,在自然条件下贮藏易失水、褐变、腐败, 造成果品严重浪费。而且余甘子鲜食时有较强烈的酸涩感,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对余甘子加工,不仅能降低 其酸涩的口感,还能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综述了余甘子中鞣质类、酚酸类、黄酮类和萜类等主要化学成分, 体外和体内模型下抗氧化、预防糖尿病、抗炎、抗菌、护肝等生物活性功能以及余甘子加工制品研究现状,为 充分挖掘余甘子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深层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余甘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 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芦笋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自1974年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随着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对芦笋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和深入。通过对我国在芦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生理特性、遗传学等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提出我国芦笋在种质资源的保存、选育种、栽培管理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贮藏温度对余甘子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感官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其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余甘子果实分别置于5、10、15℃及室温条件下贮藏,测定果实的失重率、好果率及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Vc)、蛋白质和有机酸含量.[结果]贮藏温度对余甘子果实贮藏期间感官及营养品质影响的优劣表现顺序为:5℃>10℃>15℃>室温;余甘子果实贮藏至12d,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Vc、蛋白质和有机酸损失均以5℃贮藏的最小;5℃贮藏能使余甘子果实贮藏期延长6~9 d.[结论]低温贮藏能有效延缓采后余甘子果实感官及营养品质的下降,延长贮藏期,且以5℃贮藏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平丹1号余甘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形四分体;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平丹1号余甘的雌蕊为上位子房,3心皮3室,每室含倒生胚珠2枚,为厚珠心,具珠心喙,胚囊为蓼形;平丹1号余甘部分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及胚囊发育异常,致使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不能进行受精.  相似文献   

16.
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保健的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方法】以新鲜橄榄、余甘果为原料,经取汁、调配后,采用液态发酵法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然后对橄榄余甘果汁配比、醋酸发酵等主要工艺进行探讨。【结果】酿制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最佳条件为:橄榄余甘果汁混合比例1∶2,醋酸发酵初始酒度14%vol,醋酸菌接种量4%,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5d。【结论】橄榄余甘果汁可混合发酵得出澄清透彻、醋味清香、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新型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为进一步研发诸如橄榄、余甘果等营养丰富、不宜鲜食水果的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细胞核DNA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野生稻是中国最具利用价值的野生稻资源之一,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改良栽培稻培育新品种的宝贵基因库,而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有望以大片段形式通过BIBAC等载体转化到栽培稻中.BIBAC文库不仅能作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载体,而且能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克隆片段导入植物基因组直接进行转化,可用于筛选分离基因等研究.如何获得基因组DNA大片段非常关键,本研究采取 琼脂糖包埋基因组的方法获得大片段DNA,并对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了优化,为构建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值得在其它植物类似研究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厚朴种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虓  杨志玲  段红平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24-4326
种子是植物生产的物质基础,国家濒危植物厚朴的人工栽培主要依赖种子繁殖,故而厚朴种子的质量及处理方式是决定其人工林及药材质量的关键因子。该文从形态学特征、发育生理特征、休眠原因和解除休眠的方法以及其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因子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厚朴种子----`-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厚朴种子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