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古道沙土的裸地土壤含水量在正常降水补给下可达到田间持水量的水平,直到10月时,0-100cm土壤含水量仍为15%。造靠天然降水的对照处理,其土壤含水量在雨水补给下也达到田间持水量水平,在10月花生收获时0-100cm土壤含水量为14%,不同灌溉处理对花生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诱导生长在温室的光膏桉苗木水分胁迫的灌水方法,第一种方法分为隔3d给苗木灌水(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或者不灌水,第二种方法采用每天定量给苗木灌水,水量分为30ml和10ml。结果表明每天给苗木定量灌水10ml使苗木缓慢产生水分胁迫,并且不同苗木之间的水势误差小,测定精度高,更符合田间苗木的水分胁迫情况。所以10ml的灌水方法是诱导温室光亮桉苗木水分胁迫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诱导生长在温室的光亮桉苗木水分胁迫的灌水方法,第一种方法分为隔3d给苗木灌水(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或者不灌水,第二种方法采用每天定量给苗木灌水,水量分为30ml和10ml。结果表明每天给苗木定量灌水10ml使苗木缓慢产生水分胁迫,并且不同苗木之间的水势误差小,测定精度高,更符合田间苗木的水分胁迫情况。所以10ml的灌水方法是诱导温室光亮桉苗木水分胁迫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Lou土不同层次的几个水分物理常数及持水曲线进行了测定,依据共在不同层次的垂直变化,对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田间持水量在210.5-226.9g.kg^-1之间,近似一个常数,田间持水量与无效水含量(萎焉系数)成显著正相关,与物理性粘粒含量之间并无明显相关;②容重除表层(0-10cm)为1.01g.cm^-3外,其余各层在1.30-1.49g.cm^-3之间,各层次有较大  相似文献   

5.
含氯化肥长期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84年起,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场棕壤上设置氯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含氯化肥0~60cm土层的土壤,11年累积氯残留率平均为14.5%,土壤含氯量平均为29.6μg·g-1,土壤pH值下降了0.2~0.3,表层土壤pH则平均下降了0.6,土壤全N,P,K及速效养分均有一定的提高。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孔隙度基本没有变化,土壤闭聚体的数量稍有增加,平均增加了25.5g·kg-1土。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苎麻生长发迹了5~20cm土层的温度状况,缩小了不同季节的最高与最低温度值的变幅。苎麻地在9月至次年3月的早晨8:00,5~20cm土层均具有升温效应,10月升温最高1.10℃;7~8月则有较强的降温效应,8月10cm土层隆温最多,为1.61℃。在下午14:00,4~9月苎麻地小区5~20cm土层表现显著的降温效应,高温的8月10cm土层的降温值平均高达3.19℃。苎麻地具有减少一年中土壤高于30℃和低于5℃温度的天数和累积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与灌水器流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灌水器流量(0.1、0.9和1.5 L/h)与2种灌水下限(试验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和60%)的全因素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处理下较高流量的地下滴灌灌溉水分下渗量较大,使得4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较小流量的地下滴灌水分主要保存在上层土壤;灌水下限为80%田间持水量较60%田间持水量能够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减缓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不同灌水器流量处理以0.9 L/h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提高灌水器流量能够减缓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综合作物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为,灌水下限80%田间持水量,灌水器流量0.9 L/h。  相似文献   

8.
观光木杉木混交林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观光木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贮水性能等水文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混交林的林分涵养水源能力均优于杉木纯林,其中以观光木杉木行间混交最好,地上部分持水量32.95t/hm2,0~40cm土层最大贮水量130.26mm.  相似文献   

9.
关于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地土壤酸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与油松林地土壤的pH值及潜在酸做了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锐齿栎林与油松林相比,锐齿栎林土壤pH明显低于油松林地;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0~10cm和10~30cm两土层差异极显著,其它土层无显著差异;说明锐齿栎林引起土壤pH值降低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土壤潜在酸和交换性Al3+含量锐齿栎林地远高于油松林地,而且这种差异在土壤剖面的各个层次均比较显著。土壤交换性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经差异性检验,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土壤交换性H+含量只在0~10cm土壤层差异显著,在其它土层差异不显著。正是由于土壤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才导致了锐齿林地土壤pH值的降低和土壤交换性酸及交换性Al3+的升高,引起土壤酸化。从土壤反应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看,锐齿栎林地由上向下,其反应依次表现为强酸性(0~10cm)——弱酸性(10~30cm)—微酸性(30~90cm);而油松林地土壤反应在整个土壤剖面(0~90cm)上呈微酸性  相似文献   

10.
用小定额(36—48毫米),低强度(5.7毫米/小时)喷灌,就可使土层湿润到40—60厘米。既省水,大致上又满足了冬小麦对供水层的要求,灌溉湿润土层深度,受灌水定额、灌水前表层土壤基模势的影响。土壤基模势与小麦叶水势呈显著正相关。冬小麦各生育期,除成熟期外,耗水层内土壤基模势为-0.1—-0.7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65%),低于-0.7巴,将严重影响产量。这下限值-0.7巴比传统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值(-15巴)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性质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该区域果园杂草管理及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柑橘果园为研究对象,设喷施除草剂对照(CK)、防草布覆盖(GPC)和自然生草割刈(NGM)3种果园地表覆盖处理,并于处理一年后测定0~10 cm、10~30 cm、30~50 cm和50~7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地表覆盖处理对柑橘果园表层0~10 cm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影响,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NGM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52%(P<0.05,下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9%;GPC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3.01%,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14.15%。相同土壤水吸力下,0~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GPC>CK>NGM;30~50 cm土层表现为CK≈GPC>NGM;50~70cm土层表现为CK>NGM>GPC。在0~10 cm土层中,NGM处理的速效水含量(0.079 cm3/cm3)最高;在30~50 cm和50~70 cm土层,GPC处理的速效水含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11.00%和18.12%。GPC和NGM处理均可提高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GPC处理0~10 cm和10~3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而NGM处理30~50 cm和50~7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明显。GPC和NGM处理均可显著提高0~7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其中GPC处理提高2.83%~4.26%,NGM处理提高4.02%~4.55%。【结论】自然生草割刈处理在改善柑橘园表层土壤环境、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防草布覆盖处理在保水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在生产中建议采用自然生草割刈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1)在半干旱地区,0-5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但从表层到下层,变化越来越小;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0-5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逐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40%-60%。(2)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A.0:1;B.1:9;C.1:3;D.1:1),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除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5,15和50cm土层土壤水吸力大小均依次为处理A、B、C、D。(3)各灌溉处理6-8h后土壤水吸力均下降到最低点;70-80h,在5-15cm土层A、B两处理土壤水吸力增幅变大;灌溉后48h处理A、B与C、D与5cm土层土壤水吸力开始产生显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加大,而15cm土层,这种差异始于灌溉后60h,30cm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水吸力在灌溉后7-8d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氮肥深施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辽宁省两种主要耕作土壤氮肥施用方法对玉米、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深施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玉米以硫铵深施10或15m,尿素深施10cm时增产效果明显;水稻施硫铵和尿素均以深施15m增产效果最好。两种氮肥表施和施5cm效果不好。旱田流铵和尿素均以深施10或15cm利用率最高,平均达到52.62%;水田施硫铵以深施10或15cm利用率最高,平均达到57.48%,尿素则以深施10cm;。利用率较高。氮肥深施能增加土壤肥料氮残留率,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5.
16.
长春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长春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缓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类土壤对酸缓冲性弱程度依次为:黑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对碱的缓冲性强弱顺序是: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土壤碳酸钙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缓冲性的强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结构的基础上,就设施栽培对土壤水分特性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低于同层露地土壤,土壤持水性降低;设施土壤与露地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设施栽培后0~40cm土层土壤总孔度和毛管孔度均有所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等水分常数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设施土壤和露地土壤供水性随土壤吸力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上层土壤供水性优于下层土壤,两种土壤比水容量均在0.06MPa时达到10-2数量级,土壤吸力小于0.06MPa时设施土壤0~20cm土层对作物有效水的供给能力强于露地土壤。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水库容特征及渗透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以侵蚀裸地土壤为参照,耕作玉米土壤、针阔混交林土壤和撂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库容变化特征及土壤渗透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和10~20 cm土层内各样地的总库容、滞洪库容、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而死库容的大小顺序为:耕作玉米土壤>针阔混交林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20~80 cm土层内各样地的水库容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各样地的水库容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土壤的孔隙状况是影响土壤最大有效库容的主要因素。土壤渗透性能受土壤容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和撂荒草甸土壤的土壤渗透速率均明显高于侵蚀裸地土壤,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  相似文献   

19.
红黄壤、黄棕壤、砂姜黑土三类不同性质的土壤,用9个磷(P)水平(0-150ppm,均以P_2O_5计算).分别处理15天及30天.结果发现,几乎在所有P水平处理下的土壤,其有效锌(Zn)前15天表现抑制,含量低于本底值;30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似乎受到促进,但因土质、pH值、本底Zn含量的不同,差异较大. 红黄壤的有效Zn含量与P水平在前15天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而黄棕壤和砂姜黑土则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30天后,红黄壤回升到2-3ppm,相关性不显著,而黄棕壤和砂姜黑土则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三种土壤的有效铁(Fe)含量,无论是15天和30天,均与P水平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即表现抑制.有效铜(Cu)含量,在红黄壤和砂姜黑土,前15天以任何P水平处理均降到临界值以下,表现抑制;30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略高于临界值,在黄棕壤,前15天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30天后则相关性不显著,其含量均高于本底值,表现促进,但低于临界值,属严重缺Cu.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成土条件,并根据鄂西自治州和利川县《土壤志》土壤分类,描述了该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沼泽土的基本性状,提出了该保护区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