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拴柱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2-313,317
2010—2011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金翅雀在该区低山灌丛和河流村庄带的种群数量最高,在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总体来讲,金翅雀在该区3月种群平均遇见率为2.3只/km,9月后为4.0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73.9%。金翅雀在该区的最早求偶期为4月上旬,最早营巢期为4月19日,营巢期8~9 d,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密度在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最高,为1.0个/hm2,巢密度最小的是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为0.3个/hm2。最早产卵于4月26日,日产1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平均孵化率为88.5%,平均离巢率96.6%。  相似文献   

2.
周郁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93-15394
2008~2010年在高桥洼林场对山鹡鸰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繁殖期为5~7月,多于5月中下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约为9~10 d,雏鸟晚成性,13~14 d方可离巢。繁殖后在本地的种群密度平均为1.78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加18.37%。  相似文献   

3.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黄鹂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区为夏候乌,居留期108~112d;种群密度为0.85只/km;繁殖期5~8月,年繁殖1窝。5月下旬开始营巢,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为16~17d,出壳率90%,繁殖成功率89%,巢内喂育16~17d。离巢后的幼鸟仍需亲鸟喂育5~6d,方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4.
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6.
李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86-11587
2008~2010年在接官亭林场对灰鹡鸰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该地区为夏候鸟,每年3月中下旬迁来,9月中旬迁离,繁殖期为4~6月,大多于4月下旬产卵,窝卵数为4~6枚,孵化期约为11~12d,雏鸟晚成性,14~15d方可离巢。灰鹡鸰在接官亭林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1.78只/km。  相似文献   

7.
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冠纹柳莺在该区为夏候鸟,春季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6日,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12日,居留期143~148 d,每年的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配对筑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5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5枚,卵产齐后第2天由雌鸟担任孵化任务,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约9~10 d,巢外育雏8~9 d;孵化率为88%,成活率为93.0%。冠纹柳莺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占总食物频次的97.3%,是重要的农林益鸟。  相似文献   

8.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9.
扎龙自然保护区白翅浮鸥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生境内对白翅浮鸥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翅浮鸥于4月下旬迁至扎龙自然保护区。5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属于群巢繁殖鸟类,巢区内巢平均密度为21.25个/hm2,6月上旬开始产卵,卵大小均值为(32.2±0.87)mmx(22.3±1.19)mm。窝卵数2.7±0.65枚,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为18~19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12h内即随亲鸟离巢。整个繁殖期内亲鸟及种群其他个体的领域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郭建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74-12875,12941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当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期为4~6月,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为13~15d,雏鸟晚成性,24~26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其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为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11.
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的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眉柳莺于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迁来本区,9月上旬迁离本区。最早产卵时间为5月下旬,日产1枚,平均窝卵数4.4枚,由雌鸟承担孵化,孵化期12d,育雏期14d。孵化率、出巢率分别为88.6%、91.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13.
红环瓢虫 (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是草履蚧 [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 ]的主要捕食性天敌 ,采用在林间小片面积繁育瓢虫种虫 ,采集带种虫的枝条在草履蚧发生区挂放的方法大面积防治草履蚧 ,释放1年后 ,草履蚧的平均虫口密度可控制在 1.2头 / cm2 以下 ,2年后可控制在 0 .0 1头 / cm2 以下 ,达到了持续控制的目的。在防治中必须保证放瓢虫点草履蚧虫口密度大于 0 .2头 / cm2 ,释放量在 10 0头以上 ,最佳防治时期为 4月中旬至 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2010年3月对深圳市某荒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虫口密度以及蚁巢密度进行了自然消长动态规律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红火蚁工蚁全年的活动表现为明显的多峰型,第1个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3个高峰出现在次年2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吉林省1969—1980年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起火月份、起火时间、林型、林龄、疏密度、气温、风速等因素对受害森林面积和过火总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过火总面积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延边地区的起火次数最多(127次),过火总面积的均值最大(528.878 9 hm2);不同起火月份的受害森林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月份受害森林面积的均值最大(572.021 4 hm2),而起火次数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5、9、10月份,应注意春、秋两季的重特大森林火灾预防。  相似文献   

16.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黑翅长脚鹬一般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在南方的繁殖地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21年5月-6月在广东省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鸟类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本研究共发现80个黑翅长脚鹬巢,其中有鸟卵的为37个,黑翅长脚鹬大多将巢修筑在离开水面的滩涂芦苇中,巢距水面平均距离为49 m(0~400 m),巢址处的植被密度为9.4棵/m2,巢周围的植被密度为23.7颗/m2。巢比较简陋,巢材以无瓣海桑、芦苇为主,另有少量小木块、枯树枝、莎草科茎秆;巢外径平均为16.7 cm(14~20 cm),巢内径平均为15.6 cm(13~20 cm),巢深平均为2.9 cm(1.5~4 cm);巢外径、内径均显著大于北方的巢,而巢深没有显著差异。海丰的黑翅长脚鹬窝卵数以4枚居多,平均为3.175枚,卵的长径为42.8 mm(39.9~47.1 mm),短径为31.2 mm(29.4~32.9 mm),与北方的卵大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鸟类多样性现状和制定科学有效的栖息地保护管理对策,于2013年4~5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组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7目20科43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1 319种)的3.26%,占宁夏鸟类种数(320种)的14.44%。在地理区划上,古北界鸟类32种,占该地区春季鸟类种数的74.42%;广布种类11种,占25.58%;未观测到东洋界鸟类。其中,留鸟30种,占69.77%;夏候鸟7种,占16.28%;冬候鸟3种,占6.98%;旅鸟2种,占4.65%;迷鸟1种,占2.33%。山地针叶林带出现的鸟类种类最多,有24种,其次是山地疏林草原带和山地草原带,分别有22种和13种,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和湿地最少,仅见11种和7种。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7种。  相似文献   

19.
板栗细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河北省迁西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林(板栗)育种与栽培实践基地6年生板栗树为研究对象,生长季内(4-10月),采用连续根钻法(内径为8 cm),分别在距树干50 cm和100 cm设取样点,各个样点处垂直方向分3层(0~20,20~40和40~60 cm)钻取土芯。研究了板栗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的月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板栗细根季节变化差异显著(P < 0.05),板栗细根根长密度月平均为1 274.9 m·m-3,在6月和10月有2个生长高峰,相比前1个月分别增加了203.0 m·m-3和524.6 m·m-3。细根根质量密度月平均值为184.7 g·m-3,有2个生长阶段(4-6月和9-10月),10月增长较多,与9月相比增长了39.5 g·m-3。在垂直方向上,20~40 cm土层中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最大且季节变化最显著(P < 0.05)。水平方向上,距树干100 cm处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大于距树干50 cm处。整体研究表明:板栗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不仅受土壤垂直格局影响,还与树种生长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