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旱粮是我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发展旱粮是调整和优化我省粮食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旱粮需求量呈增长的势头。从自然条件来说,我省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旱粮的生产习惯;从技术条件来看,种植旱粮已有成熟的技术,推广旱粮已有成功的经验,应当说  相似文献   

2.
旱粮是我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发展旱粮是调整和优化我省粮食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旱粮需求量呈增长的势头。从自然条件来说,我省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旱粮的生产习惯;从技术条件来看,种植旱粮已有成熟的技术,推广旱粮已有成功的经验,应当说完全具备了发展旱粮的条件。如何发展旱粮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旱粮是陆良县板桥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地立体栽培是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文阐述了旱粮立体栽培的作用、增产原理、种植模式、种植规格、科技措施等,并结合板桥镇实际,提出适合板桥镇的旱粮立体种植模式及生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龙泉市以太子参与鲜食玉米套种,充分利用太子参生长空间发展立体种植,该模式既保证了中药材种植规模,又稳定和扩大了旱粮生产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桑植县山多田少,是一个旱粮生产大县,具有发展旱粮生产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频繁的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小、比较效益低下、投入不足、品种老化等因素始终制约着桑植县旱粮生产的发展.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优良品种等一些对策措施来提高桑植县旱粮作物产量,为桑植县旱粮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沙、浏阳、醴陵等6县12乡镇120户种植农户的走访调查,总结2016年度长株潭地区主要旱粮作物的生产情况表现为:玉米生产面积较上年度有所下降,甘薯和马铃薯种植面积较上年度有小幅增加,大豆和蚕豌豆较上年度基本执平,绿豆在长株潭范围内有零星种植。发现其栽种模式呈多样化,新品种应用比较及时,但是新技术缺乏,机械化应用程度低,就此提出了旱粮作物生产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及发展主要旱粮作物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兰溪市鲜食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旱粮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兰溪市鲜食旱粮的种植面积和分布情况,分析了兰溪市鲜食旱粮的产量、效益和生产成本,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旱粮在诸暨市粮食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旱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限制了旱粮的进一步发展.经研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发展旱粮产销订单,实施绿色过冬,加强推广技术体系建设和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是现阶段促进旱粮生产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仁祥  王岳钧  吴早贵 《浙江农业科学》2012,(12):1607-1610,1614
旱粮是浙江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效益的提高,旱粮的鲜食化、加工化和特色化发展方向明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栽培管理粗放、品种混杂、产业化程度低下制约浙江省旱粮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与效益是浙江省旱粮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广丰县旱粮生产概况、近几年旱粮种植技术推广及产业开发情况,分析了广丰县发展旱粮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旱粮生产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旱地作物免耕垄作土壤供肥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抑制山地红壤肥力退化,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以传统翻耕垄作法为对照,3a定位试验研究了高原旱地作物免耕垄作下的土壤供肥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在冬春季节干旱少雨的高原气候区,传统翻耕垄作法旱地冬小麦早衰突出,产量低,而免耕垄作对提高旱地红壤的保水肥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及抑制旱地红壤磷素固定和氮素养分淋失的作用最为明显,是高原红壤区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继续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1%,占粮食总产量的62%.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向不是继续降低细粮面积和产量,而是着重于选育和改良作物的饲用品种,结合发展复种,灵活机动地发展饲料饲草生产。通过粮饲产品结构性过剩机制的初步探讨,对以往交替出现的卖粮难、卖肉难现象作了合理解释,并说明我国粮食总量过剩现象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辽宁省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种植面积达40万hm2,成为辽宁省第三大作物。主要分布在辽西北的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沈阳、铁岭等地区。辽宁省花生生产具有自然环境、栽培技术、花生品质和经济效益优势。目前,花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产水平低,主栽品种混杂退化,新的优良品种应用面积小,高产栽培技术未能普及,专用花生品种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辽宁花生可持续生产的对策是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花生生产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以及研制花生加工品等。  相似文献   

15.
枣阳耕地面积160440 hm2,其中旱地面积98306 hm2,占61.27%。低丘缓坡资源丰富,旱地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发展旱作生产优势大、基础牢。主要种植以小麦、大麦、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玉米、花生、芝麻、红薯、大豆、高粱、瓜类、中药材等为常见品种,2020年全市旱地作物种植面积186327 hm2,占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8.91%。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贺振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9,10(3):123-126,147
1材料与方法1.1河南省粮食生产特征河南省1978-2006这29年粮食资料统计表明,其粮食产量变化、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总体特征为波动中趋于上升(图见第124页Fig.1)。具体表现为:一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二是粮食产量波幅较大;三是粮食产量波动频率较高。这种频率过高、幅度较大的波动,极其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期以来丘陵山区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现状 ,从芝麻生产的品种、播期、密度、种植方式及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 ,提出了丘陵山区芝麻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 ,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黄土丘陵区旱作梯田实施微集流种植与常规平作种植,测定作物的农艺性状指标值,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作物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法相比,微集流种植6—8月玉米株高平均提高47.2%,根系干质量增加187.79%,籽粒产量平均增收903.12 kg/hm2;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的株高、抽雄率、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对照方差检验值F在1%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分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玉米产量性状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关系。微集流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从而显著地影响作物生长与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