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豫麦17是内乡县农业科学试验站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原名内乡182。经河南省小麦良种(系)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生产试验及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1990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2.
<正> 季书勤(JI Shu-qin),女,1956年生,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从事小麦栽培研究22年,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参与和主持小麦高产栽培、小麦品种生态、小麦品质生态、小麦超高产栽培、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等多项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省二等奖4项。第一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小麦亩产6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小麦品种生态研究”,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三高(小麦、玉米)粮田的研究与建立”,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合编著作6部。2001年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和“百  相似文献   

3.
<正> 优质超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系兰考906—4(见中心彩页)是兰考县科协副主席、河南省优质超高产小麦育种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沈天民副研究员,利用异源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进行远缘杂交,采用小麦染色体生物工程技术,经15年连续选择而成  相似文献   

4.
正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单产、总产、面积、商品粮贸易量均居全国首位,总产占全国小麦产量的1/4强。据统计,2004年至2014年河南省小麦产量连续12年获得大丰收,连续10年迈上300亿千克台阶,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粮仓。经多年调查研究,现就河南省小麦品种选育与生产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希望对粮食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濮麦10号系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1996用周口所选育的小黑麦后代周8425B作母本,河北省的冀稀90-404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多年单株选择,于2000年选育而成。2003~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  相似文献   

6.
郑麦9023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早熟、多抗、适应性广等特性,该品种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我市引进示范推广,目前已成为洛阳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1主要特性表现1郾1优质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在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新五年规划(2015—2019年)通过专家论证。新规划将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为引领,紧紧围绕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解决小麦产业体系中的技术难题,着力提高河南省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据介绍,新规划将瞄准国内外农业尤其是小麦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河南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建  相似文献   

8.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对小麦赤霉病长期预测方法研究尚少。本文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1954—1987年的气象资料和豫中、豫东地区1985—198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对应气象资料为依据,从气候角度,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赤霉病的长期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经验证,效果良好。一、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及对应气象指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2012年曾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局部晚治漏治地区危害甚重。据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发布的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预防警报分析,预计今春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中北部和南部地区中度发生,局部有偏重流行的可能。4月14日,河南省农业厅下发紧急通知,令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农业局、农委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1—2010年镇平县、伊川县,1981—2000年安阳县,1990—2000年项城市的小麦白粉病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的各种气象因子,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镇平县、伊川县、安阳县、项城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等级都与3月份的相对湿度和上一年3月下旬的温雨系数有一定关系,4个代表站的相关系数都通过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利用以上2个气象因子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河南省各地的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为全局性把握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等级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该模型对2012年河南省11个调查站点进行小麦白粉病发生等级预测,预测结果整体较好,有4个站点预测等级与实际等级相同,其余误差都在1个等级之内,基本上达到了预测要求;另外,该模型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改进河南省各地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加入当地小麦白粉病的独特影响因子,可进一步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3.
由王绍中等主编的《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一书,已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产麦大省,其种植面积、年总产量和提供商品小麦数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河南省小麦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小麦的品种与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中国小麦发展史上的3个历史性突破,即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全球小麦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河南省小麦总产由过去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6上升为1/4,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14.
<正> 河南省小麦研究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85年9月3—5日,在郑州召开了小麦品质改良与加工座谈会。讨论了小麦品质概念,制定了小麦品质育种目标;分析了我省小麦品质的科研现状,以及原粮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状况;针对目前商品生产的发展,研究了有关品质改良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 郑麦98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广适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项麦969是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用豫麦21号与豫麦18号杂交,F1代又与豫麦18号回交,经连续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2003~2006年在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于河南省高中肥力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加速中国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加快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步伐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 ,由中国农学会、国家 863计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河南省科技厅、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河南金象麦业集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 ,河南省科技厅、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金象麦业集团承办的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1年 5月 9- 1 1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 .这次会议是 2 1世纪初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界的一次盛会 ,对新世纪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农学会会…  相似文献   

18.
<正>吕平安,现为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豫安小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河南省劳动模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首  相似文献   

19.
<正>康明辉(KANG Ming-hui),女,1958年生,河南省夏邑县人,本科学历,研究员。自1983年来,一直从事小麦常规育种和小麦花培育种研究以及植物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任河南省植物脱毒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9年开始从事小麦花培育种研究工作,面对生产实际和育种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概述了57年(1949~2006年)来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河南省小麦不同生产阶段、不同产量水平运用的综合栽培技术;全面展示了河南小麦由低产?中产?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尤其是近期每公顷产量9000~10500kg水平的典型栽培技术,对河南省乃至黄淮南片麦区今后的小麦高产栽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