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邢台市耕地面积70.13万hm~2,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蔬菜和棉花、油料等,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5.33万hm~2,一般年份全生育期需要灌溉4~5次,用水量3 750 m~3/hm~2左右,是农业用水大户。文章主要介绍了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节水能力,实现节支增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大国。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70%,目前用水效率很低。提高用水效率,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由供水管理演变为需水管理,改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北半湿润渠灌区作物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半湿润渠灌区农田系统中作物不同种植制度用水量、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表明,种植系统类型和种植制度不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露地栽培的粮—粮系统用水量较高,经济用水效率最低;粮—菜系统用水量和经济用水效率居中;菜—菜系统用水量较低,经济用水效率最高。节水效果粮—菜系统达27.4%~44.2%,菜—菜系统达60.0%~62.1%。在粮—菜系统中,小麦—黄瓜种植系统的经济收入及经济用水效率最高,其次是小麦—辣椒系统,而甘蓝—玉米系统的经济收入及经济用水效率最低。在菜—菜系统中,黄瓜—黄瓜的种植制度要比青笋—番茄的节水效果好,其经济用水效率也高。为保持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性及增加经济收入,应采用轮作种植制度,如黄瓜—豆角、青笋—番茄等。在粮—菜系统中,小麦—辣椒系统作业方便,效益也好。  相似文献   

4.
宁夏惠农渠灌域由于渠道砌护率低、输水损失大,致使渠道水利用系数偏低。通过对惠农渠现状工程运行情况及灌溉用水结构、用水量等的调查,从多方面分析灌域渠道砌护后的节水潜力,并对灌溉用水提出建议,为灌域的用水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播旱管(T1)、旱播水管(T2)、移栽水管(T3)三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及后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3相比,所有水稻品种在T1种植方式下产量均有所下降,平均降幅达10.3%,但节约灌溉用水73.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8.2%;T2的产量与T3差异不显著,但在总用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方面优于T3。T1种植方式的后茬小麦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T2次之。  相似文献   

6.
<正>农田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北方小麦用水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小麦生长季节多干旱,产量高低与灌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节水灌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节水灌溉新型小麦种植模式以现代灌水技术为条件,在耐密植、耐肥水、抗倒伏的水肥型矮秆小麦品种上实施的新型小麦种植模式。种植小麦,发展节水灌溉新型小麦种植模式,可大幅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产出率。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新疆各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资源状况、种植结构、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基础上,采用共区优选法对新疆灌溉用水定额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该结果可为提高新疆灌溉用水率和用水效率,以及为灌溉管理节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谢磊  郭纯青  方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34-12837
玉林市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社会需水量的60%以上,灌溉用水管理在玉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林市灌溉用水现状和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了灌溉用水量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对典型灌区用水量进行测定,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定额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定各种灌溉用水方案,实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预测了玉林市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灌溉用水供需关系。结果表明,玉林市灌溉用水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前玉米种植主要采用穴播方式,其所需要的用水量较大,而且用水所产生的效益不高。因此,可以在种植中选用滴灌的形式进行玉米田地的灌溉,这样既可以减少用水量,又可以提高种植效益。同时,绿色滴灌技术中的水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甜玉米栽培效果。基于此,在绿色滴灌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在甜玉米优质栽培中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旱作麦区集蓄雨水的转化利用,以深层防堵渗灌系统和旱地小麦‘运旱6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012—2017年5个小麦季限量补水渗灌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补水渗灌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补水渗灌处理比对照增产47.5%~478.0%,补水渗灌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年型补水渗灌处理的耗水量都大于对照,水分利用率较对照提高2.6~8.1 kg/(hm2?mm),提高了15.0%~245.5%,灌溉效率5.7~9.4 kg/(hm2?mm),干旱年型水分利用率、灌溉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以5年平均产量和小麦价格2.36元/kg计算,补水渗灌纯收益6849元/hm2,比对照提高117.4%。深层防堵渗灌系统在旱地小麦上节水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小麦需耗水规律和灌溉制度,以指导今后该地区的农田灌溉工作。[方法]对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灌水量、土壤含水量、作物性状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结果]出苗期到抽穗期,随着小麦的生长,其日耗水量和阶段需水量逐渐增大,扬花到成熟期日耗水量达到最高,说明该时期是小麦耗水的关键时期,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之后日耗水量和阶段需水量下降,收割期达到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研究与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为高耗水作物,其生产用水占河北省农业用水的70%,占河北省总用水量的50%左右。缺水是限制河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小麦灌溉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研究与效果试验。介绍了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的典型地块设计、配套设备和技术要点;并以常规畦灌为对照,在小麦生产上进行了节水、增产、增效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技术进行小麦生产,能够节水29.2%~41.7%、节地10.8%、节肥10.6%、省工67.4%、省电27.1%,使小麦增产11.8%,增收1 852.36元/hm^2。小麦微喷灌溉在有效节省水、肥、电、地、工的基础上实现了小麦显著增产,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阿克苏河灌区为例,研究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耗水量的关系,为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4年TM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模型,结合灌溉用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近15 a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状以及耕地扩张与灌区耗水量的关系。【结果】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灌区耕地面积以159.8 km2/年的速度增加,以塔河灌区耕地增加最为明显;随着灌区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灌区内耗水量加大;灌区内土壤含水量减少,平原荒漠区的一些浅根系荒漠植物因干旱胁迫死亡,中、低覆盖草地面积大幅下降,灌区外围荒漠化风险加大。【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导致灌区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及生产中浪费严重的状况,以当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向日葵为对象,以节水和高产为目标,研究不同灌溉时期及灌溉量对小麦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向日葵模式下,随着灌水量增加,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明显下降。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总产量、经济效益均以全生育期浇3水以上处理较高,且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耗水量为5 000~6 000m3/hm2,全生育期灌3水是小麦套种向日葵实现高产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即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向日葵开花期灌水3次,每次灌水定额900 m3/hm2,可实现套种小麦经济产量7 000kg/hm2、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2 800kg/hm2以上,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1.0kg/m3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干旱绿洲灌溉区冬小麦进行了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7.8;~91.2;,灌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在28.5;~68.0;,降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4.2;~8.8;.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利用土壤水逐渐减少.试验区春季灌二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扬花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6 81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7 kg/m3;春季灌三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7 393.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0 kg/m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 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 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 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处理的土壤水分变化、耗水结构及作物水分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农艺措施条件下,减少灌溉次数及灌水量,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水分消耗,减少冬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天津地区春一水、春二水的土壤水分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比春三水增加12.1%和7.4%。同时,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2.7%和10.1%。  相似文献   

20.
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关中平原典型灌区为研究区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的灌水类型(普通水与去电子水)和灌溉量水平(60、120、180 mm与240 mm),分阶段对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与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水平(180 mm)下,与普通水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生长速率更快,同时耗水量较高,其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提高了17.8%与15.1%;与0 mm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增产46.9%,高于普通水灌溉处理(24.7%)。去电子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中,灌溉量为180 mm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因此,可以将去电子水灌溉180 mm作为关中平原冬小麦高效用水和高产的较优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