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以典型喀斯特城镇体系——贵州省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喀斯特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针对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相应对策:完善城市规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发育;合理安排城镇发展与布局,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加快小城镇建设,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商水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切实解决好小城镇的产业支撑问题 发展小城镇,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合理地配置、调整和集聚农村的各种资源,最关键的问题是繁荣经济.小城镇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产业,不断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提供基本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城镇的兴衰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取决于产业配置的实际成效.实践表明,小城镇建设并不是简单的造房迁入问题,如果忽视了培植经济支柱这个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小城镇产业的支撑,只能是"有城无市"、"有房无人".因此,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应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长期从事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定西城镇建设的现状,认为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应有“五项举措”。一、抓经济、促进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城市从来都是先有“市”而后有“城”。规划小城镇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为,在小城镇形成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各  相似文献   

5.
重点小城镇在北京市城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审视重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分析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市重点小城镇的定位和作用,分析了重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特色不突出、城镇产业层次低、人口集聚能力不足、投资融资机制不畅等主要问题,指明了生态化、组团式、功能型、融合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现阶段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开展城镇品牌经营,着力打造知名城镇;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建设合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培育镇域经济新增长点等,为北京市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姑咱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城镇规划、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支柱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姑咱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以期加快康定县姑咱镇小城镇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我们抓好小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一、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思路的关系。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树立生态意识,确立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观念,立足于长期渐进发展的观念和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的观念,人口规模、经济开发、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以及消费等适度发展的观念,等等。要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各项经济、  相似文献   

8.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而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就此进行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小城镇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绿色小城镇认知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从绿色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涉及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多领域,政府机构、建设发展主体、金融机构、辖区居民等多利益主体入手,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诸多层面的协调与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0,(8)
小城镇建设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1)科学编制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当前,各地都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将城镇生态发展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小城镇的详细规划,合理  相似文献   

11.
吕霜  曾艳  张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488-3490
城镇体系是评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极核,决定着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空间布局。运用了几何中心、平均中心等数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西藏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找出自然地理特征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以指导西藏城镇发展和建设,推动西藏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背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一直滞后于北疆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结合塔里木盆地各个绿洲城镇的发展特点,选取了经济、人口、工业、农业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17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将绿洲城镇分为区域经济中心城镇、区域资源主导型城镇和区域经济潜力型城镇三大类型。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发展定位,以及制定该区绿洲城镇发展战略模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及综合指数法对渔门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渔门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其城镇化滞后,中心城镇的带动能力不足、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支撑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较弱等因素同时制约着渔门镇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最后根据渔门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其下一步建设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复合指标法来评价山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利用GIS的空间表达功能来分析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呈现出集聚现象,北部为大同、朔州城镇群,中部太原城市群,南部运城、临汾城镇群,东南部长治、晋城城镇群,整体呈现"大"字形格局。通过四大城镇群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城镇群与北部城镇群相比,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指标上表现出相对优势;东南部城镇群人口城镇化指标较低,但在生态环境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镇群;南部城镇群除生态环境方面略高于太原城镇群以外,其余方面都表现较弱。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市化综合评价的量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农村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推断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应包括三大类:经济指标类,社会指标类和城镇建设指标类。其中又包括了中类和小类指标,参评指标众多,在实际评价中需进行筛选,选择那些在评价城市化时不可缺少的指标,同时把这些指标量化。该方法可以综合评价某地区城市化水平,分析该地区城市化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而指导今后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杨凌示范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和社会事业体系的生态型城镇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天津的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自主自发分散发展和有组织示范带动集约化发展两个阶段。本文从农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农业发展目标、农业增长方式、社会对农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天津都市农业建设的特点。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天津的都市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天津市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子系统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其优良顺序是:工业化>城镇化>总体经济发展>都市农业。从现代公共服务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都市农业投入、人才引进,创业创新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指标.认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方面,并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订建制标准、提高小城镇的城镇化率、优化区域布局,制定、完善和落实城镇规划,创新投融资体制,改进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重庆潼南县崇龛镇1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挖掘潜力面积进行了初探.将16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利用、粗放利用3个等级,根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的7项评价指标测算潜力系数,并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0、190 m2为标准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以期为缓解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20.
曹晓宽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2):109-112,123
简要探讨了图书馆业的发展与经济、财政、政府、教育、文化、社会、对外开放、城市化、产业和科技十种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