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薇菜试管苗进行不同等级、不同移栽基质移栽试验,研究薇菜试管苗的最适移栽时期、最适移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用遮阳网+微膜覆盖保湿,在保持温度20~28℃,湿度90%~100%,散射光照条件下以合格单株定植于椰茸中成活率高达97.6%。  相似文献   

2.
施肥种类对薇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遮阳网大棚栽培薇菜(Osmunda japonica),调查了施用无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薇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会促进薇菜的蔸发叶数、地径和株高增加,氮磷钾复合肥的促进效果最佳,但与两种无机肥混合施用没有显著差异。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促进薇菜的生长,其与氮磷钾复合肥同时施用时薇菜的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1.1薇菜薇菜为紫萁科紫萁属的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又名桂皮紫萁,俗称"牛毛广",商品名"薇菜",南方俗称"大巢菜""野豌豆""扫帚菜""野鸡头"等。1.2栽培地环境薇菜主要分布在海拔200~1 500m高山地区的潮湿荒坡或水沟边。长白山林区野生薇菜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稀疏,为了更好地利用野生薇菜资源,黄泥河林业局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野生薇菜的人  相似文献   

4.
贵州薇菜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贵州环境条件下薇菜孢子繁殖和3年生孢苗生长状况,以贵州野生薇菜孢子为材料,以腐殖土和黄壤为基质,进行了薇菜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23℃气温条件下(5月上旬)播种孢子其繁殖效果优于14~18℃(4月),腐殖土基质效果优于黄壤基质;腐殖土基质在23℃气温时,孢子繁殖的原叶体和孢子体幼苗分别为4 890株/m2和2 480株/m2,孢苗数∶原叶体数达0.51,其3年生孢苗平均株高26.60cm、平均茎粗0.25cm、平均根蔸直径5.43cm、平均根长20.62cm。  相似文献   

5.
捕蝇草组培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捕蝇草炼苗的最佳时机和最佳环境、分株方法、移栽时基质的选择和最佳移栽时间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以期为捕蝇草在长江流域的栽培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方薇菜的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薇菜是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优质山野菜,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资源,文章介绍了南方薇菜的人工栽培和初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薇菜的采收与加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菜 (OsmundacinnamomeaL .) ,又名桂皮紫萁、猫耳蕨、牛毛广、分株紫萁等 ,为紫萁科植物。2 0 0 0年前我国历史上就有采薇的记载。薇菜在我国野生资源中贮量比较丰富 ,营养价值比较高 ,食用或药用均受到人们的欢迎 ,畅销国内外市场。薇菜栽植 3年后 ,每亩可产干菜 30kg左右 ,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不同膜下移栽方式,研究了膜下移栽对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膜上移栽(对照)相比,小苗膜下移栽生长前期膜下温度较高,促进了烟株早发,烟株生育期提前;塘形膜下移栽1株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都相对较高,高出对照分别为124.65kg/hm2、2569.95元/hm2、1.75%,高出槽形膜下移栽3株分别为295.50 kg/hm2、5592.15元/hm2、9.15%,高出槽形膜下移栽5株分别为341.85kg/hm2、7643.70元/hm2、12.78%;膜下移栽处理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上等烟比例增加,总糖含量降低,烟碱含量增加。以膜下移栽1株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不同移栽方式和移栽时间互作,探索出最佳组合模式,以促进烤烟生长发育,提高烟叶产量及品质。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云烟99为材料,常规移栽为对照,设置6个移栽方式与移栽时间互作处理,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和移栽时间对井窖内外温湿度、烤烟根系活力、烟株干物质量、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移栽(CK)相比,不同移栽日期和不同移栽方式组合对干物质量、植物学性状、根系活力以及井窖内外温度影响显著。结论:综合分析,4月25日+井窖式膜上移栽效果(T2)最好,能增强烟叶根系活力,促进烟株生长,增加烟株干物质量和烟叶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大叶水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整株移栽、花茎移栽)对其可食用部位的部分营养保健成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水芹不同部位间相比,总体以叶中的黄酮、蛋白质、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和膨胀力高于茎,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持水率则低于茎。花茎移栽时大叶水芹叶片和茎中的黄酮、蛋白质、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整株移栽;整株移栽时大叶水芹叶和茎的膨胀力高于花茎移栽。花茎移栽时大叶水芹的产量比整株移栽时提高了30.72%。因此,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大叶水芹以花茎移栽作为主要移栽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选用禾耐斯、金都尔、氟乐灵、丁草胺4种芽前除草剂,对薇菜播孢基质进行除草并对其孢子的安全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禾耐斯、氟乐灵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效可达90%以上,对孢子的萌发虽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生产需要量。金都尔、丁草胺的除草效果低于前2种除草剂,对薇菜孢子萌发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为禾耐斯是薇菜孢子繁殖基质的首选芽前除草剂,氟乐灵次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最佳的紫萁孢子育苗基质,弄清紫萁孢子育苗所需的环境条件,利用在湖北民族学院和杭州城郊两地采集的紫萁孢子,以壤土、山林腐殖土、红砂壤为试验基质进行紫萁孢子遮荫条件下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湿、控制温度、覆盖遮光率为75%的遮阳网的条件下孢子发芽率高,能正常形成原叶体,继续培养均能进入有性世代形成孢子体幼苗,其中在山林腐殖土和壤土按1:1的比例混合的基质上最适于孢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出苗量可达3500株/m2;在杭州采集的紫萁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孢子体均比在湖北民族学院采集的耐高温性好。  相似文献   

13.
日本刺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83-7883,7938
简要介绍了日本刺沙蚕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薇菜多糖和茶多酚复合涂膜保鲜油豆角,(10±1)℃条件下贮藏,每隔4 d取样测定失重率、VC、叶绿素、粗纤维、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等指标。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薇菜多糖和茶多酚复合涂膜保鲜剂可明显降低油豆角贮藏期间失重率,减少VC和叶绿素损失,控制油豆角纤维化、电导率和丙二醛增加,同时抑制腐烂发生。油豆角最佳复合涂膜剂组合为0.6%CMC+0.8 g·L~(-1)薇菜多糖+200 mg·kg~(-1)茶多酚。最佳涂膜组合处理油豆角贮藏20 d后,MDA、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08μmol·g~(-1)、17.2 mg·100 g~(-1)和0.12 mg·g~(-1),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选用禾耐斯(Harness)、金都尔(Dual Gold)、氟乐灵(Trifluralin)和丁草胺(Butachlor)4种芽前除草剂,对薇菜芽前播孢基质作除草试验,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禾耐斯、氟乐灵的除草效果显著,对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效达90%以上,药效长达46d,禾耐斯对薇菜孢子的萌发无影响,氟乐灵对孢子的萌发有轻微影响;金都尔、丁草胺的除草效果次之,且对薇菜孢子萌发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禾耐斯是薇菜孢子繁殖基质的首选芽前除草剂,氟乐灵次之。  相似文献   

16.
紫萁提取液抑菌试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多年生紫萁初生嫩叶为材料,将其分为红叶类和绿叶类,再按孢子叶和营养叶分别分为四种类型烘干,检测了紫萁干品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us aureus)、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青霉菌(Penicillium citrinumTho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紫萁全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地下部位比地上部位的抑菌效果好,提取液对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对酵母菌抑菌效果不明显,对青霉菌无抑菌效果,醇提法比水提法提取的抗菌性物质更彻底.  相似文献   

17.
以紫萁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紫萁离体培养各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孢子囊为外植估接种比直接种孢子效果更理想;孢子萌发最佳培养基是1/2MS 0.3%活性炭;对原叶俸增殖效果最好的是1/2MS培养基;对孢子体诱导最佳方案是以灭菌河沙为基质的不完全培养基;激素处理对孢子体诱导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崇明水稻生产上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主推的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花优1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机插秧和人工撒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其产量以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插秧比人工撒播增产1 000.35kg/hm2,增幅11.40%,经济效益增加1 701.77元/hm2,增幅10.82%。[结论]对杂交粳稻种植而言,机插秧种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