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营造在建德市寿昌林场五年生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混交模式林及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刨花楠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生长差异以及与杉木混交后不同模式林分的生长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幼林生长量差异明显;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能促进刨花楠幼林的生长,其中以楠∶杉=2∶1混交模式刨花楠的生长量较高,与刨花楠纯林相比,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0.45%和12.71%,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刨花楠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徐阳  徐蕾  李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82-10283,10355
[目的]对3种楠属植物楠木(Phoebe zhennan)、利川楠(P.lichuanensis)和闽楠(P.bournei)叶片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方法]大样本、随机取样测定成株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结果]闽楠的叶片宽度显著小于楠木和利川楠。3种植物升片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楠木〉利川楠〉闺楠。3种植物叶片的生长规律均可由多种函数形式较好地表达,在最佳的拟合方程中,楠木、利川楠和闽楠的叶片在宽度与长度的关系上均呈异速生长规律;在干重与面积的关系上,楠木呈同速生长关系,利川楠及闽楠呈异速生长规律。[结论]同属不同植物种间叶片的生长规律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刨花润楠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望江南—刨花润楠间作与刨花润楠单作2个处理,研究间作望江南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幼苗根际土壤p H值、全C和全N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的生长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除冠幅略降低外,间作处理苗高生长量、鲜干重及根际土壤p H值、总C、总N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间作望江南有利于刨花润楠苗木的生长及土壤特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4.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影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代谢速率作为生物体重要的生命过程指标,几乎影响所有的生物活性速率,且在很多研究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所谓代谢异速是指生物体代谢速率与其个体大小(或质量)之间存在的幂函数关系.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的提出,从机制模型角度解释了代谢异速关系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该理论利用分形几何学及流体动力学等原理,从生物能量学角度阐释了异速生长规律的机理,证实了3/4权度指数的存在;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权度指数因环境因素等影响处于2/3-1范围之间而非定值.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研究从起初的宏观动植物领域拓展到了微生物领域,在研究微生物的代谢异速生长理论时,可将微生物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或具有特定功能的功能群视为一个微生物个体,基于其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表征,以便于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态功能性联系起来,使该理论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尽管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与宏观生物系统中观测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3个农田土壤细菌基于遗传多样性的OTU数的平均周转率分别为0.71、0.80和0.84,介于2/3与1之间,可能与生物代谢异速指数有一定关联,为微生物代谢异速指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参考解决方案.鉴于微生物个体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在分析代谢速率与个体大小关系中,从微生物单位个体的定义、个体大小表征到计量单位的统一,仍需更多的理论支持.分析了代谢异速生长理论在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延伸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对尚待加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程栋梁  林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31-15133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的比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福州市24种常见绿化植物为试验对象,测定了其叶片干鲜重、叶面积及比叶面积并研究了不同物种的比叶面积对生物量增加的响应模式。[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所有试验植物的叶面积(LA)与叶生物量(LM)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6种植物在LA与LM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大于1.0,18种植物的异速生长指数小于1.0,24个植物物种异速生长指数的平均值为0.96。LA与(LM)0.94成正比。所有试验植物的叶片水分含量(MM)与LM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8种植物在肘。与LM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大于1.0,2种植物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0,14种植物的异速生长指数小于1.0。MM与(LM)0.96成正比。[结论]不同物种的叶面积和叶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和常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粉用刨花楠工业原料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按照不同基肥种类、混交树种、混交方式与造林株行距设计9种刨花楠粉用工业原料林造林方案。通过对各方案中的刨花楠平均直径、平均高及平均木生物量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刨花楠粉用工业原料林的造林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造林8年后,刨花楠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单株材积与平均单木生物量分别为8.02cm、5.96 m、0.01743 m3和23.656 kg。各造林方案中刨花楠生长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方案9(纯林、造林株行距2.5 m×2.5 m,基肥为干粪肥 氯化钾 脲素 钙镁磷)为最好,其平均胸径、平均高与平均单木生物量分别为9.76 cm、6.57 m和37.3565 kg。土壤肥力及其养分结构对其生长有显著影响,应选择土壤肥沃、空气湿润、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林地造林。以营造刨花楠纯林或刨花楠与湿地松或杉木等针阔混交林为好,可采用小块状混交或垂直等高线纵向行状混交方式进行造林。造林后,应加强对造林苗木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7.
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尾长和头高为正异速生长,腹长在开口后至20日龄为负异速生长,20日龄后为正异速生长;体高也存在正异速生长,但生长拐点(18日龄)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均存在异速生长拐点,吻长、眼径和眼后头长的生长拐点分别是开口后23、19和16日龄.运动器官中,背鳍、腹鳍、臀鳍及尾鳍均存在异速生长,且分别在开口后18、19、17和14日龄达到生长拐点.游泳、感觉及摄食相关的器官的优先发育,使开口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特征,比较不同种源刨花润楠光合作用的差异,为刨花润楠良种选育与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建瓯种源(MJO)、福建顺昌种源(MSC)、广东乐昌种源(YLC)、广东仁化种源(YRH)、广西灵川种源(GLC)、广西恭城种源(GGC)6个在广东有推广潜力的刨花润楠种源为材料,观测刨花润楠的光响应曲线特征,并计算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及暗呼吸速率等光响应特征参数。【结果】广西恭城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了12.20μmol·m~(-2)·s~(-1),而且其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604.60μmol·m~(-2)·s~(-1),而福建建瓯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低,仅为5.32μmol·m~(-2)·s~(-1),福建顺昌种源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间差值最小。【结论】参试的6个种源刨花润楠中,广西恭城种源的刨花润楠利用弱光、强光能力和对光适应能力最强,光合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刨花润楠的造林可适度密植或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刨花楠扦插育苗技术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加大,本文在介绍了刨花楠的基本特性及其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从采、育、抚、防四个方面,对刨花楠的育苗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刨花楠扦插育苗等技术措施,以期对确保刨花楠的高效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置水泥池种植试验,将刨花润楠及梅叶冬青按照3∶2比例间作种植。在不同浓度(0、1.2、2.4、4.8 kg)的生物炭处理下,对刨花润楠及梅叶冬青苗木的植株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浓度的升高,2种苗木的株高生长量及冠幅生长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浓度升高到4.8kg时下降,2.4 kg处理时最大。随生物炭浓度的升高,2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幅度较小,但总体趋势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施用生物炭对2种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不宜过大,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树种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林主要针叶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冷杉天然速生丰产林的12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采伐强度(对照、20%、30%、40%)对全林及不同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冷杉)的断面积生长率、蓄积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与对照相比,能显著促进林分生长,全林及各林层的断面积生长率和蓄积生长率均大于对照,全林及第Ⅰ、Ⅱ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第Ⅲ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有样地中,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第Ⅲ林层、第Ⅱ林层、全林、第Ⅰ林层。在伐后6、9 a,不同采伐强度的全林和第Ⅰ、Ⅱ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而第Ⅲ林层的差异性不显著。采伐过的样地各林层生长率均大于对照样地同林层的生长率,其中采伐强度为30%的样地的第Ⅱ、Ⅲ林层的生长率与对照样地差异性显著。故采伐强度为30%的森林经营措施更有利于天然云冷杉林的伐后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影响,我国亚热带区域森林虫害呈加剧态势,开展叶片生理性状与虫害程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对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闽楠Phoebe bournei人工混交林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非结构性物质含量、酶活性等主要生理性状与虫害等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虫害导致刨花楠和闽楠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上升,但对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刨花楠和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中度虫害时最低。刨花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随虫害等级的提高而降低,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轻度虫害时最高。健康叶片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出现在刨花楠轻度虫害和闽楠中度虫害时。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比值均在中度虫害时达到最大值,但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的最小值出现在不同虫害等级。轻度和中度虫害的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差异显著。2种楠树健康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均以中度虫害时最高,重度虫害时最低,各等级间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楠树受相同虫害等级的影响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叶片酶活性对同等虫害的响应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的受害叶片和健康叶片具有相互补偿和自我调节作用,且2种楠树均具有自我愈伤能力和防御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叶片对虫害的响应机制,开展人工林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混交林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混交林生长模型文献的分析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混交林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的营林体制 .随着混交林面积的增加 ,混交林的经营面临着挑战 .迫切需要研究合适的模型用于混交林的生长预测和经营 .混交林生长模拟的难点主要包括多树种、林分年龄、立地指数和竞争效应的表达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仍需要大量的工作 .混交林生长模型按模型的层次可分为单木模型、径级模型和全林分模型 .其中单木模型最适合于描述受不同树种间个体竞争影响的混交林的生长 ,个体竞争的描述是这类模型的研究重点 .文章最后讨论了混交林生长模型的发展趋势 ,包括单木模型的研究、混合模型的研究、三维模型和模拟的可视化及与GIS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5.
阿尔泰山地分布的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红松为主要树种组成的天然针叶林,是我国典型的西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的代表。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阿尔泰山地天然针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09,表明阿尔泰山地天然针叶林的林分总体呈随机分布格局;随着林木直径的增大,分布格局模式为“随机分布—团状分布—随机分布”;(2) 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29,属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中强度混交,西伯利亚云杉混交度最小,且随着林木径阶的增加,混交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 西伯利亚冷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在林分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地位,而西伯利亚红松处于劣态。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林木的大小比数逐渐减小,大小分化却由小径木的劣态转到中径木的优势地位,再到大径木的绝对优势地位。在阿尔泰天然针叶林经营中,可以考虑把大径阶的西伯利亚落叶松作为采伐木,达到优化林分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天然林自然整枝规律,确定表征自然整枝指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森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自然整枝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中幼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为对象,利用32块样地共1 279株立木实测数据,以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作为自然整枝指标同林木和林分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结构林分自然整枝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  结果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平均值分别为4.8 m、46.4%、2.8 m、25.2%、1.4 m。不同密度和聚集系数的林分自然整枝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林木胸径、林木树高、林木冠幅、林木年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密度、聚集系数等因子影响自然整枝。除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以外,其他4个自然整枝指标均受多个因子的影响,但各因子所影响的指标不完全一致。其中,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同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3个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他因子同自然整枝指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木树高、林木年龄、林分平均树高和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其中,活枝下高主要受林木树高和年龄影响,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主要受林木年龄影响,死枝下高主要受林分平均树高影响,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主要受林分平均胸径和林木树高影响。  结论  林木树高和年龄、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4个因子为自然整枝的主要影响因子。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4个指标能较好地表征自然整枝。其中,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主要受林木因子影响,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死枝下高主要受林分因子影响。林分生长越好,越能促进自然整枝,但对死枝脱落速度无促进作用。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的增加,不仅促进自然整枝,而且能够加速死枝的脱落。表5参26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间伐提供依据.在坡向、海拔一致,林龄为3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选取了9个监测样地,分别代表3种间伐强度:20%、25%、30%,每一种间伐强度3个重复;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保留密度分别为1050、1200、1350株/hm2.同时,在同一林分中设置了3个对照样地.调查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中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并通过对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确定不同保留密度下样地与对照样地中各指标的差异,从而认识不同间伐强度的抚育效果.结果表明,林分抚育间伐明显改变了林分的结构,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增长量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强度为30%的间伐效果最显著.这说明适度地间伐对林木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且林木生长速度、生长量都随着林分保留密度、郁闭度的加大而减小,说明适度抚育间伐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中龄林的生长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L i-6400光合仪测定不郁闭内人参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应用温度表测定林内与林外的温度。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内,林内温度低于林外温度,林下人参生长发育较差,产量较低;林分郁闭度为0.7~0.8时,人参的净光合速率、株高、单根重、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较高;而郁闭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参生长发育;随着人参年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人为调节林分郁闭度的方式来满足人参对温度和光照因子的需求,为林下人参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类清查数据,利用立地分级方法构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的生长模型,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中相关因子的更新。同时,根据森林蓄积量、生长量和消耗量与平均年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等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估测模型。通过辽宁省鞍山市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模型可用于更新二类调查数据,蓄积等预估模型可以有效反映森林资源的年度消长;本方法能够提高地区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能力,并增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浙江省历年来的各种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别松、松、阔等主要树种组筛选出不同龄组的高蓄积林分样地,并通过林分年龄、组成、层次、起源和郁闭度等调查因子的分析,得出高蓄积林分以针阔叶混交林居多,林分密度大,平均胸径大,林分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