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原位式和异位式的模式下,利用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养殖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120 d。罗非鱼原位组(对照组)和异位组(实验组)初始体质量为(19.76±2.44)g和(21.01±1.23)g,初始养殖密度为(2.63±0.33)kg/m~3和(2.80±0.17)kg/m~3,实验结束实验鱼体质量分别达到(306.21±18.64)g和(338.49±19.35)g,养殖密度分别达到(33.29±0.83)kg/m~3和(37.99±2.34)kg/m~3。结果表明养殖前期两组中氨氮、亚硝氮均有明显积累,但中后期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维持在3 mg/L和2 mg/L以下,两组硝氮浓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累积,实验组水质变化较对照组更稳定。两组实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组实验鱼胃蛋白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终末活性略低于初始活力;对照组鱼体肠组织中的胰蛋白酶活力在整个养殖期间都高于实验组。两组胃脂肪酶活力和肠脂肪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通过研究两种生物絮凝模式下吉富罗非鱼养殖效果,为生物絮凝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室内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室内不用药、不换水条件下,采用150、350、550和850 ind.m-34种布苗密度,通过60 d淡水养殖试验,探讨了密度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生长特征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DO由6.65 mg.L-1降至6.18 mg.L-1,pH由8.31降至8.15,TNA由0.313 mg.L-1升至0.538 mg.L-1,CODMn由14.36 mg.L-1升至23.29 mg.L-1,各组上述指标除NO2--N间无差异外(P0.05),其余相应指标间均存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由90.5%降至24.2%,但第3、4(35.4%、24.2%)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组水质指标基本均在幼虾生长合适范围;第1~第3组增长量(6.07~6.23 cm)、增重量(4.042~4.575 g)与增长率(430.3%~551.1%)无显著差异(P0.05),与第4组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养殖产量第3组最高(799.6 g.m-3,为最低的第4组的1.8倍;试验虾体长与养殖天数间具线性相关(L=at+b)(a,0.075 1~1.044 0;b,0.897 9~1.189 3),体重与体长间呈幂函数关系(W=aL3)(a,0.011 6~0.013 9);据养殖综合效果,室内封闭式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布苗密度可参考350~550 ind.m-3确定。  相似文献   

4.
养殖密度、底质类型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养殖密度,底质类型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生长性能的影响,设置了300、600和900尾/m3 3个养殖密度和泥、沙泥、泥沙、沙4种底质,分析了日本囊对虾的潜沙、生长、存活等指标。结果表明,在4种底质中,日本囊对虾的潜沙率最高分别为80.00%、78.05%、81.90%、86.39%,体长增长量和存活率均表现为沙泥底质最高,泥底质最低(P0.05);潜沙率、生长量和存活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日本囊对虾具有明显的底质选择性,以沙泥底质最佳,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其潜沙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养殖密度(120、180、240、300尾/m2),在养殖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养殖30 d后对4个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及存活率统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墨吉明对虾最适养殖密度.[结果]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G120组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密度组,增长率(GR)和增重率(WGR)分别高达36.54%和158.53%;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与密度的呈负相关(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G30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2.09±0.57)%,与其他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饵料系数(FCR)与养殖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G300组的饵料系数仅为3.37±0.53,低于其他3组.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养殖密度高于240尾/m2时死亡率高达40%,严重影响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结论]当养殖密度为120尾/m2时,虽然各测量指标最大,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密度为180 ~ 240尾/m2时,各生长性状测量值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养殖空间利用率,因此应选180 ~ 240尾/m2作为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最适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序批式生物絮凝反应器,研究不同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1 500 mg/L、3 000 mg/L和5 000mg/L)下反应器对循环水养殖系统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氨氮(TAN)、亚硝氮(NO-2-N)和硝氮(NO-3-N)出水浓度分别为(0.29~0.39)mg/L、(0.005~0.006)mg/L、(7.11~7.60)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0%~86.20%、98.40%±0.89%、38.40%~40.00%(P0.05),体积去除负荷为(2.51~2.64)g/(m3·d)、0.56 g/(m3·d)、(8.52~9.78)g/(m3·d);溶解性无机氮(DIN)的去除率为43.20%~44.60%,体积去除负荷为(10.25~11.61)g/(m3·d)。三组絮体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30.00%±1.32%、29.87%±0.67%、31.00%±0.75%;粗脂肪含量分别为9.51%±0.94%、4.37%±0.42%、3.65%±0.22%,MLSS 1500 mg/L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反应器中生物絮体主要为变形菌门(44.66%、44.51%、44.29%),其次是拟杆菌门(13.89%、13.98%、14.07%);优势菌属包括Alishewanella、Blastocatella、Amaricoccus、Rhodobacteraceae_unclassified、Terrimonas、Devosia等。实验表明中试生物絮凝反应器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有助于实现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表L20(51×28)安排5种水平放养密度(50、100、170、260、340个/m~2),与增氧方式、是否换水、是否使用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4种简易水质调控措施开展室内水泥池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通过比较分析水质演变规律、消化酶比活力与养殖效果,综合探讨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密度及简易水质调控措施效果。结果显示:放养密度显著影响温室水泥池养殖水体水质、对虾生长及产量(P 0. 05),也影响消化酶活性。池水中p H、非离子氨氮(NH_3-Nm)、溶解氧(DO)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浊度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对虾体长与体质量日均增长值、特定生长速率(SGR)及成活率随着密度上升而降低。除胰蛋白酶外,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放养密度(50~100个/m~2)对虾规格更整齐。持续充气增氧有助于物质转化、改善水环境、提高对虾淀粉酶活力和产量;换水影响养殖效果,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池水中总氨氮(TAN)、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等水化指标含量(P 0. 05),对虾消化酶比活力高;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性(P 0. 05),利于对虾的生长,改善水质不明显;投放消毒剂可降低对虾消化酶活性,除溶解氧(DO)外,对改善水质和提高养殖效果作用不明显。结果表明在采取连续充气增氧、养殖60 d始每10天换水12. 5%~25. 0%、每15天投放微生态制剂等简易水质调控措施下,50~100个/m~2是室内水泥池适宜放养密度。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温室水泥池养殖提供了可靠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C/N对以生物絮凝反应器为唯一水处理装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废水处理的影响,以鳗鱼循环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DOC/DIN梯度(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C/N:0、5、10和15)进行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N=0时(未添加碳源),反应器没有脱氮除磷的效果,NO_3~--N、PO_4~(3-)出现积累;随着C/N的升高,反应器脱氮除磷的效果也逐渐增加,C/N=15时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 05),TN、NO_3~--N和PO_4~(3-)的去除率(RR)分别为46. 60%、43. 49%和24. 40%;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反应器的SS、TAN和NO_2~--N在C/N=0和C/N=5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C/N=10和C/N=15的去除效果(P 0. 05),并且随着C/N的升高而降低;在C/N逐渐升高的条件下,反应器的稳定性逐渐变差,反应器最高可运行的C/N为15;在低C/N(C/N=0和5)情况下,反应器絮体体积指数(SVI-30)始终小于150 mg/L,未出现絮团膨胀,系统稳定性良好;当10≤C/N≤15时,反应器呈现出絮团微膨胀,反应器的稳定性变得较差,但对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没有影响。在BFT(Biofloc Technology)反应器中,反应器的ORP值与反应器的C/N呈负相关关系,可作为BFT反应器反硝化特征和优化的参数。综上可知,BFT反应器在低C/N条件下对SS、TAN、NO_2~--N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在C/N≥10情况下对TN、NO_3~--N和PO_4~(3-)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和除磷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其用作RAS核心水处理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凡纳滨对虾为我国对虾海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温棚高位池是其在浙江宁波地区重要的养殖方式,研究养殖密度与水质调控技术是推广该养殖方式的当务之急。通过第一茬70 d生产性养殖实验,探讨了早春温棚高位池养殖密度对水质、对虾生长与养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春温棚高位池高密度(315、375ind/m2)养殖效果良好,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54 kg/m2与1.32 kg/m2。两种密度水平下,虾生长与养殖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水质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NH3-Nm(0.058~0.081 mg/L)与NO2--N(0.001~4.290 mg/L)等控制在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控制换水量与投饵量、启用增氧机等简易措施均可使主要水化指标不同程度改善,换水量20%使TAN与CODMn显著降低34.7%与29.9%(P0.05),增氧机启动2 h可使溶解氧增加11.8%~29.4%。300 ind/m2养殖密度在温棚高位池养殖中是可行的,通过简易水质调控措施能够较好地调控水质,这为其推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由不同放养密度引起的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以及主要水质因子的变化特点,探讨密度胁迫与水质因子对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虾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置2个养殖系统,第一系统设置150、300、600和900尾/m3 4个养殖密度,形成密度胁迫梯度;第二系统采用较低养殖密度(30尾/m3),养殖用水来自对应的第一系统的排放废水,目的是分离水质因子与密度胁迫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第一系统各处理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体重增长、存活率、SGRL和SGRW均受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各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第二系统的存活率、体长增长、体重增长、酚氧化酶(PO)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抗菌活力(Ua)和溶菌活力(Ul)高于第一系统对应处理,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第一系统,系统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结论】凡纳滨对虾(体长<7.6 cm或体重<6.1 g)养殖密度为150~900尾/m3时,造成对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胁迫,水质因子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方法处理粪便对生物絮团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两种保存方法处理后的粪便对生物絮团形成过程及絮团组分的影响,分别利用直接4℃保存(新鲜组)和冷冻干燥后保存(冻干组)两种方法处理鳗鲡残饵粪便培养生物絮团。结果表明,在絮团培养过程中,氨氮、亚硝酸和硝酸盐的变化趋势相同,冻干组氨氮平均浓度为(0.86±0.22)mg/L,新鲜组氨氮平均浓度为(0.83±0.42)mg/L,在第6天后,两组亚硝态氮浓度均在0.03 mg/L以下,在第17天,两组硝态氮浓度降为0.04 mg/L以下。营养组分中,两组絮团的粗灰分含量在培养后期均有所降低,含量分别为冻干组6.80%±0.00%,新鲜组5.97%±0.01%,差异显著;粗蛋白含量为冻干组33.44%±7.80%,新鲜组33.65%±3.17%,差异不显著;游离氨基酸种类为冻干组16种,新鲜组23种,且新鲜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冻干组(其中8种差异显著,2种差异不显著);冻干组和新鲜组的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0.15±0.10)mg/g和(0.07±0.13)mg/g,差异显著。综上,两种方法处理粪便均能较好地培养絮体,冻干处理原料对絮体脂肪酸有较好的保存作用,直接4℃处理原料则对必需氨基酸有较好的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光照强度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桶上方分别设置了200 W(L200组)、100 W(L100组)和0 W(L0组)3种光照进行育苗实验,光照强度分别为(8422±195)lx、(4400±204)lx和(3±1)lx。整个养殖过程不换水,养殖14 d。结果显示:藻菌生物絮团系统能较好控制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增大光照强度能有效降低水体pH与碱度的下降幅度。L200组仔虾体长与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高强度的光照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降低了水体总弧菌数占比,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L200组仔虾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光照强度对仔虾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各组絮团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系统中,施加一定光照强度可使水质更稳定,促进虾苗生长发育,对育苗生产有益。  相似文献   

13.
碳源添加方式对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地添加碳源有利于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为快速完成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在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探究了3种添加碳源(葡萄糖)方式对启动效率的影响。第一种在实验初始时一次性添加葡萄糖到生物絮凝系统中,使碳与总氮质量比达到15以上;第二种在系统运行的第1~10天,每天加入A组所添加葡萄糖总量的10%,此后若氨氮(TAN)上升至1 mg/L以上,则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第三种每天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氨氮在实验期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均有明显积累,但在系统运行第59天时降至最低水平。3组系统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粗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3组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持续添加碳源能够丰富生物絮凝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实验进行第55天时,3个处理组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完成。实验表明:在启动初始阶段以DOC/TN为15的比例添加葡萄糖及在系统运行期间按DOC/TAN为6的比例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形成生物絮凝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添加脂肪酶酶制剂对瓦氏黄颡鱼生长、消化酶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mg/kg、100mg/kg、300mg/kg、500mg/kg脂肪酶制剂,饲喂平均体重(3.47±0.05)g的瓦氏黄颡鱼90d。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脂肪酶100mg/kg、300mg/kg、500mg/kg组分别比对照组增重率提高3.86%(P>0.05)、9.29%(P<0.05)、6.75%(P>0.05),饲料系数降低了3.17%(P>0.05)、6.35%(P<0.05)、5.29%(P<0.05)。同时添加脂肪酶各组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消化酶测定表明,脂肪酶添加各组均显著提高了胰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活性(P<0.05),100mg/kg脂肪酶组还显著提高了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P<0.05),300mg/kg脂肪酶组胰脂肪酶活性最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脂肪酶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的适当添加量为30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种新型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常用饵料微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过程中藻密度、异养菌与弧菌(Vibrios)数量及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度快,培养第4天达到平台期,藻密度最大值可达到1.5×10~6个/mL,最大比生长率可达1.37;弧菌与异养菌数量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分别为(0.19~2.70)×10~4 cfu/mL和(0.071~0.93)×10~6 cfu/mL,藻与细菌表现出相互竞争抑制的效果,在指数增长期藻对细菌抑制较强,特别是对弧菌的抑制,在平台期与衰败期藻对弧菌与异养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藻液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随藻密度增加而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0.24 mg/L和0.37 mg/L,指数增长期藻密度与氨氮和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采用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威氏海链藻,可以大大缩短培养周期,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培养效率和藻液质量,但需要在投喂幼体前对藻液进行充分曝气来降低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该反应器是一种适合饵料微藻培养的系统。研究结果为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作为微藻生物饵料培养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发酵浸膏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工厂化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为原料,采用透析法分级,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纯化,分别获得粗多糖组分HFCP1和中性多糖HFCP1-1;通过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单糖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化学法检测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HFCP1和HFCP1-1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的IC50值分别为7.66和6.77mg/mL、6.16和5.30mg/mL、0.63和0.85mg/mL、0.39和2.62mg/mL。以RAW264.7细胞建立H2O2诱导损伤模型,细胞抗氧化结果表明:HFCP1和HFCP1-1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增强细胞活力(P0.05),浓度为100和200mg/L时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HFCP1浓度为100和200mg/L时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SOD和GSH-Px的活性(P0.05);HFCP1-1浓度为200mg/L时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SOD活性(P0.05);也能增加GSH-Px的活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7.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富集方式,测定了56 d内不同浓度梯度、不同溶解态下的铜对凡纳滨对虾体内不同器官组织所含免疫活性物质影响。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无铜添加的对照组;两组分别使用0. 15 m~2铜板/m3和0. 30 m~2铜板/m~3的LC6911型耐腐蚀合金铜作为络合C铜源;另外两组定量添加与络合铜组释放铜量匹配的CuSO_4·5H_2O。结果表明:(1)在无养殖生物的水体中,实验用LC6911型耐腐蚀合金铜平铺2 m~3玻璃钢桶底,铜板在海水中48 h释放总铜与铜板面积呈正比关系。(2)络合铜实验组在两种浓度梯度下均能使铜蓝蛋白(CP)、还原态酚氧化酶(POX)和金属硫蛋白(MT)活性提升,且实验结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虾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在2种不同溶解态铜的实验组中,实验结束时均表现出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 0. 05),两种不同溶解态铜之间以及不同水平之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在鳃组织中络合铜实验组的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而Cu~(2+)组的溶菌酶活性出现显著下降(P 0. 05)。(4)长期养殖生长数据表明,在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生长效果并不显著。养殖水体使用络合铜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活性及生长效果的提升较Cu~(2+)更为突出,用量低于0. 3 m~2铜板/m3长期使用不会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系统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