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区麦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水平,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敏感阶段;同时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分析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andani)、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和禾谷缢蚜R.h.padi(L.)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蚜虫酶谱均有区别,其差异与它们所处的分类地位相符。禾谷缢蚜、玉米蚜酶带数较为接近,分别为13、14条;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分别为9条和5条。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一般以麦长管蚜为主,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为辅。麦蚜寄主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及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危害特点麦蚜以成虫、若虫在小麦茎、叶和穗部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处呈浅黄色斑  相似文献   

9.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0.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RT—PCR技术,设计简并上、下游引物,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中均克隆出2种不同乙酰胆碱酯酶的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Rp.acel、Rp.ace2和Sa.acel、Sa.ace2。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Rp.acel、Sa.acel与棉蚜(Aphis 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的Ⅰ型乙酰胆碱酯酶(Acel)基因序列具有96%以上的相似性,Rp.ace2和Sa.ace2与棉蚜和桃蚜的Ⅱ型乙酰胆碱酯酶(Ace2)以及从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克隆出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序列具有95%以上的相似性。说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体内都存在2种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而且预示蚜虫体内可能普遍存在2种不同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这2种基因都具有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筛选防治玉米蚜虫的有效药剂,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方法。[结果]双丙环虫酯分别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吡啶喹唑啉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双丙环虫酯+啶虫脒(4.00+8.00 g a.i./hm2),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4.00+16.00 g a.i./hm2),吡啶喹唑啉+啶虫脒、吡啶喹唑啉+联苯菊酯(15.00+3.75g a.i./hm2),防效均在82%以上。[结论] 筛选出防治玉米蚜的有效药剂及配比,为防治玉米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情况。结果表明,1956~1975年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1976年以后,禾谷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其种群数量愈来愈大,成为全省性害虫。作者还对引起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传毒力测试,具有南方麦区代表性的长沙、南京和杭州的介体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传播能力,同样不但赶上而且超过该病优势介体麦二岔蚜。这就预示随着我国南方麦区优势麦蚜种群禾谷缢蚜传毒力的显著提高,小麦黄矮病存在着由北方麦区往南方麦区扩展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生命参数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光周期的玉米蚜种群生命表,将光周期分别设置为2L∶22D、4L∶20D、8L∶16D、12L∶12D、16L∶8D、20L∶4D、22L∶2D,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玉米蚜的发育历期、生殖力、存活率、生殖期及各项生命参数。结果显示:光周期为20L∶4D和22L∶2D时玉米蚜的若虫期显著(P< 0.05)长于其他5个光周期,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若虫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光周期为4L∶20D、20L∶4D、22L∶2D的处理,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生殖力显著(P<0.05)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光周期为12L∶12D时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0.357、42.06和1.43),正常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P< 0.05)高于2L∶22D、22L∶2D处理,光周期为2L∶22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生命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玉米蚜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1~13 h·d-1。以上结果说明,极端光周期干扰了玉米蚜正常的生长发育,极端长光照或短光照均会影响玉米蚜种群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玉米蚜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取食行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筛选出合适的刺吸电位(EPG)参数作为对不同玉米品种(系)进行抗蚜性分类的指标,为抗性玉米材料的筛选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玉米蚜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并进行比较分析,8个品种(系)分别为浚单20、郑单958、良玉88、先玉335、濮改340-1-1、旱21、87-1和齐319;以不同EPG参数为指标,对供试玉米品种(系)的抗蚜性进行分类,并与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之后选择合适的EPG参数,建议其可作为利用EPG技术筛选抗蚜性玉米材料的指标。【结果】玉米蚜在玉米上的EPG波形主要有Np、C、Pd、E1、E2和F波,其中Np、F、E1和E2波与玉米品种(系)的抗蚜性有关。到达韧皮部前: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上的第1次刺探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感性材料齐319,可能在浚单20叶片表皮上存有阻碍玉米蚜取食的因子;此外,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郑单958和良玉88上取食时,其F波总时间及平均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或长于其他玉米品种(系),说明玉米蚜取食这3个玉米品种时,其口针遇到的机械阻力较大。到达韧皮部后: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和郑单958这两个玉米品种上的第1次E1波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长,表明这两个品种在韧皮部层次上对玉米蚜的抗性水平较其他玉米品种(系)高;玉米蚜在感性材料齐319和旱21上的E2波总时间及持续吸食时间相对较高,显著大于良玉88,说明玉米蚜喜好取食感性材料齐319和旱21的韧皮部汁液。此外,以各取食波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各玉米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可把供试玉米品种(系)划分为3类,其抗性强弱为:第Ⅰ类(浚单20、郑单958和良玉88)>第Ⅲ类(濮改340-1-1、旱21和87-1)>第Ⅱ类(先玉335和齐319)。【结论】玉米蚜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有一定差异,高抗玉米品种浚单20和郑单958在叶片表面和韧皮部层次上对玉米蚜存有一定的抗性。以E和Np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各玉米品种(系)抗蚜性进行排序,其结果与笔者课题组前期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利用EPG技术筛选抗蚜性玉米材料时,建议以E和Np波作为评价抗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of 9 Aegilops species including A.biuncialis,A.juvenalis, A.ovata, A.kotschyi var. varianilis, A.triaristata, A.tauschii, A.vavilovii, A.crassa and A.ventricosa in Triticeae to oat-bird cherry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s in seedling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this aphid. The level of DIMBOA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trinsic innate rate of increase (rm) of R. padi. Neither of soluable sugar nor total phenols in adult stage wa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level. However, concentrations of free proline and serine in leaf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m of R. padi (rm =-0.0636+0.23xpro** +1.982xser*). The content of DIMBOA was high-negatively related to rm of R. padi (r=-0.819**). The low level of free proline and serine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DIMBOA could be regarded as important elements for resistance of Aegilops species to R. pa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