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恰如古代中国虽然是农业文明但创造的不仅仅是农业成果一样,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春耕夏耘和秋敛冬藏。在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中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先秦时期诸多场合的农事音乐也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事音乐活动涉及到农事祭祀、农事劳作以及农事时令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苏辙的农事诗主要是其从政期间和闲居颍昌府十二载所作。农村基层实践活动是苏辙农事诗的创作来源,民本思想是其农事诗的思想基础。苏辙农事诗可分为三类:一是悯农诗,关心农事,关注阴晴雨旱,同情民生疾苦;二是劝农诗,劝民勤俭务农,摒弃懒惰、祀鬼陋习;三是以农讽政诗,劝导官吏同僚关心民生,揭露时政弊端。苏辙农事诗体裁多样,感情真挚,内容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善于用俗事、俗语、方言、口语入诗,诗中多用比喻、典故、对比、双关等艺术手法,使得其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却不失风趣幽默,体现出以俗为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农业发展繁盛,众多农事信仰随之而产生。全文主要从节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切入,通过对宋代节日诗予以梳理与解读,进而从诗歌的角度揭示出宋代节日里农事祈禳与农事占卜的概况,表现节日农事信仰的时代特色与民俗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农事诗,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业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状况,其中记载了较多关于桑的情况。《诗经》中的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桑的主要种类是柔桑和家养桑。在农桑稼穑的时代,桑的主要用途是供人们采桑喂蚕,以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蚕桑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桑的研究,力图基本把握先秦时期人民生活现状,并总结出桑种植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对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刘刚 《农业考古》2008,(1):105-109
《诗经》农事诗是指那些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状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福珍  张法瑞 《农业考古》2006,(4):142-146,1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但是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7.
朱自振等编著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收录唐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茶书114种,纵览其中所关联的汉水流域茶文化,史迹清晰,意蕴深厚。分别呈现唐至五代茶之出、茶之事、水品次等基本内涵;宋元时期茶艺掌故及其意蕴、茶之生长环境与采拾、茶政体系及其样貌等发展样态;明清时期茶诗意向、水品意蕴、陆羽生平、茶之品名等多元意蕴。基于中国古代茶书,探究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茶文化,可为当下对其内涵研究、价值开掘、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范成大集大成式的田园诗歌的形成经过及其诗歌中农事题材对田园诗的渐次渗透过程,对范成大从青年时期至晚年时期的田园诗创作进行了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经历了由最初单纯描绘田园风光,到中、壮年时期,在田园诗中逐渐融入农事题材和悯农情怀的过程。诗人将田园风光、农事题材和悯农情怀三者有机整合,最终成就集大成之作《四时田园杂兴》。  相似文献   

9.
徐臣攀 《农业考古》2022,(3):223-230
古代游记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文体,以记实为基础,又不乏情感的流露,其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农事资料,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环境、种植业、林木花卉、畜牧及渔业等方面,且具有真实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点。本文认为古代游记具有较高的农史研究价值,可与正史、方志、农书文献相互印证,纠正正史、方志、农书文献农事资料记载的谬误,弥...  相似文献   

10.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201-5202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先秦是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随着农业的繁荣发展,系统的农业管理思想也随之逐渐形成,引起许多现代学者的关注,尤其对于当时是否存在生态农业思想的辩论近年也日趋激烈。通过"大农业思想,水资源管理思想,土地资源管理思想"几方面对古代农业生态管理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了发展,这就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关于农业技术科学研究也就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3.
袁新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32-14433,14445
结合历代目录学家古代农书编目认识、官修史志书目子部农家类著录的演变轨迹,以及现代农书与古代农书的整理情况,指出作为子部的二级类目农家类不仅需要细分子目、详加著录,更需要出现专科目录,从而既能符合目录学的历史发展趋势,又能够为后人搜求、研究古代农学文献提供大量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惠富平 《古今农业》2007,4(3):49-58
我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三次农业开发高潮分别出现在汉唐盛世和清代前期。不论国力强弱、疆域大小,历代王朝开发西部农牧业的举措均以移民屯田、水利兴修和农牧技术引进、革新为主,农牧关系调整及边疆经营策略变化也对农牧业开发有重要意义。农牧业开发是古代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保卫边疆,维护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同时,不合理的农牧业开发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负面生态效应,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48-2150
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森林、草原、耕地、湖泊水源、气候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变迁,并且介绍了自先秦时期、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来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对食品生产种类、耕作方式、主粮地位、食品生产重心、农牧业比例等产生的影响,还介绍了不同阶段的食品生产呈现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贵州境内汉代墓葬分布较广,通过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考察古夜郎族群民风民俗的面貌。贵州汉代墓葬的出土文物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古夜郎族群已经具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巫觋鬼神的过度信仰,体现了古夜郎族群以农牧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生殖崇拜的多种多样,附着着古夜郎族群在农牧社会条件下繁衍后代的文化色彩;赫章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科考文旅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先秦文献,从古兰的天然幽香、生长环境、叶片形状、种籽、生育期、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古兰的属性,认为先秦文献记载的植物"兰"就是当今兰科中的观赏性植物兰花。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气候温暖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纬度较高的边疆地区适合耕种,大批汉民迁至边疆地区开展农业生产;气候寒冷时期,人口数量减少,少数民族南迁,掠夺粮食和土地;为躲避战乱,中原人口也大量南迁.气候变化可直接对人口产生影响,如人口被冻死或被迫迁移;也可以通过导致农业减产、诱发战争、促进瘟疫的传播等途径间接地对人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农书的编目发展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长期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重农传统,因而农业较为发达,农学著作非常丰富。反映到目录学上,历代目录学家对农书都十分重视,不仅单独为其设类,有的还细分子目,详加著录,从而为后人搜求、研究古代农学文献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自20世纪以来,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古代农书的挖掘、整理工作,在农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毛骸、王毓瑚、胡道静、犁播及日人天野元之助等广泛搜集古代农书的书目和篇目,先后编纂出版了几部农学文献专科目录。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史的角度,专门探讨在中国古代各种书目中农书的归类及著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