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寻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适宜的棉花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m_1、m_2、m_3 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分别距离红枣1.5、1.0、0.5 m种植棉花,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_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有较强的优势,在日变化中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在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光合特征具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头年嫁接灰枣与高密度棉花种植方式能有效改善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滴灌下枣树和棉花的光竞争关系和茎流量,旨在为南疆枣棉复合经营模式的节水技术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枣树和棉花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棉花峰值较枣树有所延迟;750m3·hm-2的滴灌定额对红枣净光合作用有利。450~750m3·hm-2时则对棉花光合有利;种植间距对枣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小,而对棉花影响较大;低滴灌定额对枣树蒸腾速率影响显著,灌水定额对棉花蒸腾速率影响较小;枣树蒸腾速率易受种植间距影响,棉花则相反。枣棉的茎流规律趋于一致,并且茎流和蒸腾速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3.
相关研究表明,用光合速率可以较好地模拟测算作物经 济产量。为全面快捷高效地筛选出更高效更适合南疆推广的枣棉间作棉花种植模式,以不同 的 行间距并结合差异化灌水对枣棉间作环境下的棉花进行处理,以此产生的不同光热环境为基 础,建 立叶片水平的净光合速率分析图。利用净光合速率折线图,结合使用棉花整个生长季实测的 叶片相关生理数据,对所建图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M3(距红枣行0.5 m种植棉花,枣行间 种6行棉花)、W3(按350 m3·667m-2灌水)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与大田棉花的净光 合速率相似度最高。两者相交,M3W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也最大,最终产量也最高,符 合实验设想。由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净光合速率能提前预计作物的经济产量,节约研 究时间,在枣棉间作种植生产中,可以筛选出更好的棉花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枣棉间作对棉花产量和光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枣棉间作系统内的光环境特征,以及棉花产量的水平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为合理调控枣棉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棉花现铃期,通过TPS-2光合仪和LAI - 2000冠层分析仪,分别测定棉花冠层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以分析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1)随着距枣树距离的增加,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呈递增趋势;(2)枣棉间作系统内棉花产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枣树西侧的棉花产量高于东侧.[结论]在枣棉间作系统内,枣树和棉花的间距应保留1.2m左右,且行东间距应适当宽于行西,即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枣棉间作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南疆枣棉间作的最佳行距配置、最适灌水量.[方法]试验设置4个灌水处理和3个行间距配置,研究水分和间作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和行间距配置均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空间分布.在灌水方面,棉花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种植模式上,各行距配置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枣棉间作复合种植下,棉花过度密植会对红枣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结论]综合考虑棉花和红枣的经济效益,灌水总量控制在300 m3/667m2,行间距即距红枣1.0m时最佳.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田间实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1)M1:在距离红枣1.5m处种植两行2行棉花;(2)M2:在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4行棉花;(3)M3:在距离红枣0.5 m处两行种植6行棉花。探索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2种植模式下植株的株高较高,成铃数相对较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大,籽棉产量较高。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能有效的改善和优化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可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枣棉间作农业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提高复合系统作济效益。【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基于三个种植模式和四个灌水量,研究间作系统中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M1模式(距红枣行1.5 m种植棉花)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偏低,W1(250 m3/667 m2)处理6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2)三种种植模式小区土壤容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M1模式表层土壤(0~20 cm)和下层土壤(20~40 cm)容重波动较大,而M3模式(距离红枣行0.5 m处种植棉花)试验小区不同土层土壤较稳定。(3)同一模式下,棉花产量最高的是W2(300 m3/667m2);同一灌水量处理下,产量最高的是M3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的是M2模式(距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结论】距幼龄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配合滴灌水量300 m3/667m2利于棉田土壤发挥最大生产潜力,也利于提高复合系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棉花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枣园间作棉花为材料,在棉花的主要生育期,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棉花的光合指标及棉花的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盛花期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日变化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W3>W2>W4>W1;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棉花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轻度水分胁迫下棉花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300~350 m/667 m2。  相似文献   

11.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12.
13.
论述了我国宋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指出宋代是我国大规模植棉的分界期,宋以前主要是引进,集中于边疆种植,发展缓慢,宋以后是逐渐推广至江南、陕西等地种植,发展很快。在宋代棉业的基础上,元代及明、清棉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全国普遍植棉。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棉花成为首要的纺织原料,可以说是宋代棉业拓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陆永跃  尹楚道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80-382,385
研究了棉铃虫卵在棉株的垂直方向上及在不同器官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各代分布以上部4~6 层果枝为主,而且在空间格局上都是聚集的;(2)2 代时以嫩叶、顶心及边心为主,淮北3、4 代,沿江3、4、5 代顶心及边心、嫩叶、老叶处卵量分布比例减小而繁殖器官上比率明显增大;(3)适时摘除顶心、边心及无效花蕾是减轻棉铃虫为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区适宜推广的自育棉花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棉区4个亚区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能生产多类型、多用途原棉,且均是枯、黄萎病疫区。因此,推广品种必须是优质早熟、高强力、抗枯萎病、抗(耐)黄萎病的高产品种,才能满足纺织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麦棉间套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结合耕作栽培制度和地域特点,地麦棉间套田棉花全生育期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棉蚜Aphis gossypii、棉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等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面积对比试验,并进行有效选择,编制出以生  相似文献   

17.
18.
山东棉花病害主要有19种,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为害特点,一般分为四大类:苗期病害、枯黄萎病、铃部病害及叶部病害。在抗虫棉田,苗期病害、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尤为突出,选用种衣剂,可提高苗病防治效果,用抗病品种防治黄萎病是重要措施,对红叶茎枯病采取追施和喷施磷钾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立枯病俗称棉花黑根病或腰折病,主要危害棉花苗。立枯病菌主要是寄生生活,也可腐生。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因此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棉叶螨的发生动态规律和危害的高峰期,探讨在高峰期间不同棉花品种对棉叶螨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明确防治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棉田的棉叶螨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第1次高峰,8月中下旬发生第2次高峰,在2016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3和中棉47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3.53,13.85,12.43头;在2017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2和中棉37+中棉42混播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4.80,12.80,15.60头;棉叶螨在第1次高峰期的数量高于第2次高峰期间,繁殖速度快,发育能力强。棉叶螨在第1年对从未种过品种的危害性不大,数量也并不多,次年续种棉叶螨会对该品种产生适应,种群数量增多,危害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