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面积的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林隙面积分布格局是林隙的一个重要特征。林隙的大小不同 ,直接影响着林隙内的生态环境 ,进而对树种生长与更新产生不同的作用。通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6个林隙面积的调查 ,研究其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的分布特征 ,用韦布尔 (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面积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  相似文献   

2.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而高度的分布既符合Weibull又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林隙面积的大小体现了林隙资源和空间优势的强弱程度,对林隙面积大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林隙的动态演替规律,从而为沿海地区人工次生林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79个林隙面积数据进行了分析,用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法检验,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冠空隙面积Dn冠=0.031 7〈D0.05,79;扩展林隙面积Dn扩=0.137 0〈D0.05,79,均遵循Weibull分布.形状参数c冠=0.879 5〈1,c扩=0.996 8〈1,Weibull分布呈倒"J"形.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以中小型林隙为主,大林隙极少出现. 林冠空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12.5%,扩展林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28.8%;冠空隙面积在20~100 m[[sup]]2[[/sup]]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0.7%,扩展林隙面积在80~240 m[[sup]]2[[/sup]]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1.8%. 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大小结构都呈峰值左偏的偏山状分布. 冠空隙大小结构服从高斯分布,扩展林隙大小结构可以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进行理论描述;根据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校正决定系数、回归标准误、预测残差平方以及模型拟合度(α=0.05)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评价的结果一致,模型拟合优度顺序为:对数正态分布二阶对数分布高斯分布. 该文所采用的单峰分布模型能够从数学及生态学上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    相似文献   

5.
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林隙的形成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于椭圆形,其长短轴比率约为1.60,与林隙大小无关;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分别占整个林分面积的27.64%和7.58%,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567%.a-1和0.155%.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645 a;林扩展林隙的面积以<200 m2的居多,以100~2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最大;冠空隙的面积以<100 m2的居多,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风倒是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与风倒有关而形成的林隙占94.44%;林隙形成木为1~4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7株。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为对象,对椴树红松林林隙边缘木的数量、胸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威布尔及正态模型拟合胸径级和高度级的多度分布,同时采用柯尔莫哥洛夫(K-S)检验法和卡方(χ~2)检验法检验其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单个林隙的边缘木分布介于9~15株,以9株边缘木形成的林隙居多;1.04%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67.71%的边缘木偏冠率分布于0.5~0.7;树高在25 m以上的边缘木分布较广泛,在不同面积的林隙中均零星分布。林隙边缘木胸径级和高度级多度的分布均符合2种分布模型,而边缘木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分布均因林隙面积和边缘木树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8.
曾加芹  杨东升  卫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7-21718,21833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林林隙特征。[方法]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林芝地区高山栎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林芝地区林隙以人为砍伐形成的最多;林隙线状密度为23.9个/km;冠空隙平均面积为11.2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3.7%;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26.1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8.6%;林隙的形成速率为0.46个/(km.a);林隙的形成木以川滇高山栎林为主,径级集中分布在40~60 cm;林隙形成木在各个腐烂等级上分布不均匀,以C级分布较多,占44.8%。[结论]高山栎林林隙大小对幼苗更新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单作茭白(CK)、茭白田放养鸭20只·667 m-2(D20)、25只·667 m-2(D25)、30只·667 m-2(D30)等不同共作系统中氮素输入、输出与盈余(盈余=输入-输出),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茭白-鸭共作系统中茭白平均产量为1 332.41 kg·667 m-2,比单作茭白增产26.31%。单作茭白总氮输入为22.27 kg N·667 m-2,其中化肥氮输入占到89.10%,产品氮输出为5.00 kg N·667 m-2,占总氮输入的22.45%,氮盈余为17.27 kg N·667 m-2,占总氮输入的77.55%,土壤氮残留为7.11 kg N·667 m-2,损失为10.16 kg N·667 m-2;茭白-鸭共作系统总氮输入平均为23.72 kg N·667 m-2,其中化肥氮输入占65.13%,产品氮输出平均为7.65 kg N·667 m-2,占总氮输入的32.24%,氮盈余平均为16.07 kg N·667 m-2,占总氮输入的67.76%,土壤氮残留为7.18 kg N·667 m-2,损失为8.89 kg N·667 m-2。茭白-鸭共作系统投入成本平均为3 114 元·667 m-2,比单作茭白高84.59%,主要是鸭饲料、围网、鸭舍等成本增加。茭白-鸭共作系统产品产值平均为6 568 元·667 m-2,比单作茭白高55.64%。D25处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产品产值-投入成本)最高为3 589 元·667 m-2,比CK处理高41.69%。综合考虑氮平衡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茭白田放养鸭25只·667 m-2的共作系统的经济效益较高,并且氮素盈余和损失较少,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对土壤养分和苜蓿生长的影响,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灌溉处理,即CK:清水,T1: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75 m3 · hm-2,T2:汁水150 m3 · hm-2,T3:汁水225 m3 · hm-2,T4:汁水300 m3 ·hm-2。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的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均对提高土壤养分和苜蓿生长有促进作用。与CK处理相比,汁水灌溉量为300m3 · hm-2时,提高土壤有机质22.25%、碱解氮46.90%、有效磷20.47%、速效钾10.01%,增加苜蓿鲜草产量160.29%、干草产量165.31%、叶绿素29.61%、粗蛋白6.97%;灌溉量为225 m3·hm-2时,苜蓿株高增长38.06%,相对饲喂价值增加36.54%;灌溉量为75m3·hm-2时,粗灰分降低3.25%,粗脂肪增加0.68%。利用主成分分析并综合土壤养分与植物性状发现,300 m3·hm-2为最优灌溉量。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苜蓿生长,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废弃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对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皮松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人工砍伐,其次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也是较重要的形成方式,大多数林隙是由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的.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3.2个·km-1.扩展林隙大小分布为:A1(扩展林隙面积)≤200 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89%,A1>800 m2的最大林隙占2.63%,扩展林隙的面积级越大,林隙的个数就越少;而林冠空隙大小分布并不遵循此规律,林冠空隙个数在450 m2 <A2(冠空隙面积)≤600 m2时达到最小值,且所占面积比例最小,A2≤150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90%,且所占面积比例仅次于A2>600 m2的林隙.在白皮松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的,其中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每个林隙的林隙形成木平均为2.05株;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以B级为主;组成林隙形成木的树种主要有4种,大多是由白皮松和侧柏形成的.d(胸径)<20 cm和h(树高)<5 m的形成木较容易形成林隙;而d>60 cm,h>15 m的树种不容易形成林隙.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7月,利用15N2示踪法实测了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生物固氮速率,结合温度、盐度、天然颗粒物氮同位素组成的分布,分析并讨论了影响研究海域生物固氮速率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生物固氮速率介于 168-1080 nmol m-3 d-1之间,平均为537 nmol m-3 d-1,较高的生物固氮速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水体中。研究站位的积分固氮速率变化范围为11-40 μmol m-2 d-1,平均为23 μmol m-2 d-1。积分固氮速率的空间变化与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在受黑潮水影响的海域,生物固氮速率较高,而在上升流和受河流冲淡水影响的海域,生物固氮速率较低,说明较低的水温及较高的无机氮营养盐可能会抑制研究海域的生物固氮作用。研究海域天然颗粒物δ15N与生物固氮速率之间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天然颗粒物氮同位素组成可定性指征研究海域生物固氮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配方缓控释肥肥效,寻求关中灌区夏玉米缓控释肥氮磷钾最优配方,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安排了等养分条件下不同配方缓控释肥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掺混肥(26-11-12)、配方肥(29-6-9)、控释肥(28-6-6)较习惯施肥分别增产89.3 kg·667 m-2、69.3 kg·667 m-2、37.8 kg·667 m-2;增产率为13.4%、10.4%、5.7%;增收151.8元·667 m-2、117.8元·667 m-2、64.3元·667 m-2。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调查了广西珍珠湾地区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 Ascherson)种群的基本属性及土壤种子库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该种群的面积、覆盖率、直立茎密度、生物量、繁殖器官密度等属性差异明显,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各个属性出现峰值的日期有所不同,面积、覆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出现在10月底,而直立茎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峰值最高峰值出现在8月初。贝克喜盐草珍珠湾种群有明显雌蕊先熟现象,雌花发育高峰期(8月初,5404 朵/m2)早于雄花发育高峰期(8月底,2189 朵/m2)。而果实高峰期(4125 个/m2)为10月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值(1.95-0.53)随种群的发育而逐渐减小,基于此比值可判断贝克喜盐草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在生长高峰期,贝克喜盐草种群有较大的分布面积(21.4 hm2)、较高的覆盖度(55%)、直立茎密度(21602 茎/m2)及生物量(70.583 g/m2干重)。贝克喜盐草果实含种子为1-4粒(平均为2.22粒);1月、3月和4月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749、5652、2728 粒/m2,3-4月期间土壤种子库种子损失率高达104 粒 m-2 d-1。尽管贝克喜盐草有较高的种子产量(10月份,9158 粒/m2)和较快的生长速度,但由于土壤种子库中种子损失严重且种子萌发率较低以及人为干扰对其生境的强烈干扰等因素,因此可能会对次年的种群更新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鑫尊拌种剂1ml/kg、2ml/kg、3ml/kg及迈舒平3ml/kg拌种,能显著提高太子参出苗势,增加出苗率;使植株叶片长度增加12.31-36.15%,叶片宽度增加15.98-42.27%,株高增加7.16-9.92%,地上部分鲜重增加14.42-36.28%,单产分别为252.50kg/666.7m2、329.17kg/666.7m2、319.17kg/666.7m2,分别比对照的180.83kg/666.7m2增产62.90%、112.37%、105.92%、16.66%,产值增加258.30-1741.70元/666.7m2,鑫尊最佳拌种剂量为2ml/kg种子。  相似文献   

17.
中亚热带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10个林隙中的130株边缘木,用威布尔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拟合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并进行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 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高度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 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顺昌县宝庄村人工林在极端天气干扰下形成的林隙进行调查,研究人工林林隙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宝庄村人工林中,树木倒伏形成的林隙最为常见,占林隙总数的32.98%;其次是树木翻兜形成的林隙,占27.66%。林隙形状不规则,林冠空隙(CG)和扩展林冠空隙(EG)面积主要集中在600~800m。;形成木数量组成以100~150株为主,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0-15cm,构成形成木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杉木、毛竹。以林隙形成特征为参照,对受灾人工林的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的升高,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氮输入,从而影响土壤CO2排放。为揭示生态系统氮输入升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对亚热带樟树林(Cinnamomum camphora)进行模拟氮添加试验,每月上、下旬采用红外分析法测定4种氮输入水平(CK,0 g m-2a-1;低氮LN,5 g m-2 a-1;中氮MN,15 g m-2 a-1;高氮HN,30 g m-2 a-1)下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1)樟树林土壤呼吸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氮添加处理显著抑制了樟树林的土壤呼吸,LN、MN、HN处理土壤呼吸年累积量分别较对照CK下降37.66%、30.62%、38.95%,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随时间推移而减弱;(2)氮添加不影响土壤呼吸昼夜波动特征,但显著抑制土壤呼吸速率;(3)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CK、LN处理Q10相近,MN处理最小:(4)氮添加处理促进了土壤中氮的淋失,且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 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 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 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 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 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