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指导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养分管理以及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筛选,以元谋干热河谷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印楝各器官5种主要元素(N、P、K、Ca、Mg)养分质量分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印楝混交林内土壤全N、全P、全K及其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纯林和混交林内印楝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总量大小顺序发生了改变,纯林内为叶>枝>皮>根>干,混交林内为叶>皮>根>枝>干;纯林内印楝各器官(除干外)N、P质量分数均低于混交林,且叶内N/P比(8.0)较混交林(11.1)小,显示对N素的缺乏;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养分富集系数较高,印楝可能通过奢侈吸收提高植物体内养分含量来适应干热河谷土壤贫瘠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元谋干热河谷10年生印楝和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总生物量为2.707 t/hm2,介于印楝纯林(2.264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3.405 t/hm2)之间.混交林内主根总生物量为1.057 t/hm2,为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的69.9%和69.7%,而除粗根外,混交林内其它径级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介于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之间,分别为印楝纯林的228.7%、120.1%、450.0%,为大叶相思纯林的71.3%、65.8%和48.8%.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大,尤其足0-0.2 m土层内,其根系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3.6%-76.3%.根系垂直累积生物量与土壤深度可用二次方程拟合,拟合方程的二阶导数表明,垂直方向上,印楝纯林根系分布较混交林均匀,而混交林较大叶相思纯林均匀.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下大叶相思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密度为1 667、4 444和10 000株·hm-2的2年生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幼林的胸径、树高、冠幅生长进行了研究,并采伐标准木,用标准木的各器官干质量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估测林分的生物量和平均木干质量.结果表明:密度为1 667、4 444和10 000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分别为3.35、3.31和3.88 cm,平均树高分别为4.26、4.02、4.10 m,平均冠幅分别为2.11、1.73、1.26 m.密度为4 444和10 000株·hm-2林分的平均单株干质量相近,显著小于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单株干质量(P<0.000 1);林分生物量则为10 000株·hm-2林分(27 600 kg·hm-2)>4 444株·hm-2林分(12 266 kg·hm-2)>1 667株·hm-2林分(6 701kg·hm-2).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率在密度为10 000和4 444株·hm-2的林分内为干>根>枝>叶>皮,在密度1 667株·hm-2的林分内为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不同相思树种生物量及其分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盛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100-101
该文阐述了通过对大叶相思、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这5种相思的实地调查,测定其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的总生物量最大,而卷荚相思的总生物量低于其他相思树种。从各种相思树生物量分配率上看,厚荚相思各器官的体现为枝〉叶〉根〉干〉皮;肯氏相思体现为根〉枝〉叶〉干〉果〉皮;大叶相思体现为叶〉枝〉根〉果〉干〉皮;卷荚相思体现为枝〉根〉叶〉干〉皮;纹荚相思则表现为根〉叶〉枝〉干〉皮。  相似文献   

5.
分析落叶松(Larix spp.)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旨在探究混交林与纯林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上的差异.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指标和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等生物量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落叶松、水曲柳树高分别比纯林树高增加2.06%和2.79%,促进了树高生长;枝下高占树高比例分别比纯林提高5.55%和2.01%,增加了枝下高的高度,但差异均不显著;林分蓄积介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之间.不同林型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由大到小均为树干生物量、根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树干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表现为混交林大于纯林;m(叶生物量):m(总生物量)、m(根生物量):m(总生物量)表现则相反.林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生物量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标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树高生长、加速了自然整枝,提高了树木圆满度,复层林结构明显.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林分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比例上优于纯林,这种针阔混交模式可用于辽东山区培育用材林.  相似文献   

6.
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新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138-139
针对杉木连栽容易引起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的问题,于1996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开展杉木木荷混交林(1:1和1:2)和杉木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木荷1:1和1:2混交林生长快于杉木纯林,经方差分析,混交林与纯林之间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1:1杉木木荷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1:2混交林,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杉木纯林;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根>根桩,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纯林,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高于纯林;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7.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随林分年龄(8、14和28年生)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木和各器官(除树叶和枯枝外)生物量随林分年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和林分以14~28年生的增加量最大。林木各器官比例与林分年龄相关,林分年龄增加,干材和干皮生物量组成比例随之增加,而树叶和活枝则呈下降趋势。8和14年生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叶或根>皮,28年生则为:干>根>枝>皮>叶。林分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8、14和28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0.17、112.98和247.61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26.92、60.27和155.72t·hm-2,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52、8.07和8.84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精确估计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储量,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OC-VTH-2000A型TOC分析仪测定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干、皮、枝、叶、根的含碳率,结合已建立的乔木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计算了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储量和乔木层的碳密度,分析了不同含碳率下各树种各器官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各器官含碳率明显不同;在相同生物量下,以实测含碳率、0.45和0.50作为植物的平均含碳率计算的油松的干、皮、枝、叶、根,锐齿栎的枝,华北落叶松的皮、枝、叶、根的碳储量有显著差异;油松群落乔木层碳密度为6.594Mg·hm-2.  相似文献   

9.
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估计并比较了不同混交处理下红松、伴生树种和其他木本植物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根总生物量(0~30cm)以纯林最高(212.6 g·m~(-2)),红松×胡桃楸混交林最低(164.7 g·m~(-2)),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居中(200.8 g·m~(-2));纯林中红松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红松×胡桃楸混交林,但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没有显著差异;混交没有引起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改变,均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混交后红松细根生物量在土壤表层(0~10cm)分配的比例增加,但是吸收根(直径≤0.5 mm)生物量在土壤底层(20~30 cm)分配的比例在红松×胡桃楸混交林(64.5%)中比纯林高(40.1%),而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所占比例较低(22.0%)。方差分析显示,混交树种、土壤深度和根直径等级均是影响红松细根生物量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表明,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这为深入认识红松及其混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少木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21-123
研究16a生杉木和深山含笑(3∶1)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杉木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为干根叶枝,深山含笑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为干根枝叶。16a生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生物量中干、根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平均木;枝、叶生物量低于杉木纯林平均木。杉木深山含笑(3∶1)混交林其杉木枝叶主要分布在5、6、7层,占总枝叶量的84.9%,叶量占总叶量的81.5%;而混交林中深山含笑枝叶主要分布在3、4两层,占总枝叶量81.1%,叶量占总叶量的83.3%,混交林中深山含笑0~40cm细根占细根总量的8.3%,40~80cm细根占细根总量的83.3%,细根主要分布在40cm以下;混交林中杉木细根密集分布在0~40cm,混交林中杉木与深山含笑地下根系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性。杉木深山含笑混交(3∶1)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合理地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间。尤其是深山含笑枯枝落叶多,易分解,系深根性树种,能够维持和提高林地地力,有利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方收获和分级取样测定法,对16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积累及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与测树因子(D^2H)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16a生马尾松人工林分总生物量为110.449t·hm^-2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为乔木层〉死地被物〉草本〉灌木;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0—20cm径阶范围,占整个乔木层生物量的83.01%,优势木和被压木对林分生物量的贡献不大,平均木构成了乔木层的主林层.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顺序为干材〉枝条〉根〉干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胸径的增大呈现不同趋势:干材与干皮积累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步减小,而树枝、树叶、树根的相对比例在增加,马尾松的干、枝生物量差别逐渐缩小,生物量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2个树种生物量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物量分配是了解植物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天然次生混交林内12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各树种生物量器官(叶、枝、干、根)分配特征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树种各器官的相对生长遵循异速生长理论,相对生长关系并不一致。枝与干(1.091~1.254)、枝与根(1.012~1.158)、根与干(1.015~1.202)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0.991~1.070)近于等速生长,叶与枝(0.655~0.757)、叶与干(0.777~0.931)和叶与根(0.718~0.859)呈现为异速生长。2)12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遵循异速生长分配理论,叶、枝、干和根生物量分配比例的范围依次为1.80%~6.54%、13.87%~27.09%、51.12%~65.03%和15.76%~25.52%,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均值大小表现为:干(57.09%)>, 根(21.46%)>, 枝(18.59%)>, 叶(2.86%)。根茎比(R/S)范围为0.189~0.355,均值为0.279。3)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R/S均与树种有关,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树种间R/S存在显著差异(P<, 0.05), 除根生物量分配比例、R/S与个体大小无显著相关外(P>, 0.05),其他各器官分配比例均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相关关系(P<, 0.05)。具体表现为随个体增大,叶和干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降低、枝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增加(P<, 0.05)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各器官在其生长过程中并非都是等速生长,异速生长广泛存在于各器官的生长过程中,同时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遵循异速生长分配理论。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营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遵循最优化分配理论,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有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器官,以达到具有更强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5和3.5年生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7.6~525.1 g/kg,厚荚相思各器官碳素含量高低排列次序基本一致,表现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存量分别为73.04、86.14和96.34 t/hm2,其分布序列为土壤(0~60 cm)>植被层>凋落物层。碳贮量在林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上与各器官生物量成正比,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3.89、8.26和9.23 t/(hm2.a)。  相似文献   

14.
尾巨桉人工林能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玲覃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15-10116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1~6年生的尾巨桉人工林各组分(树叶、树枝、干皮、干材和树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各组分的能量分配均是干材(55.47%~70.36%)>树根(11.70%~22.53%)>干皮(8.62%~11.40%)>树枝(6.15% ~7.97%)>树叶(1.74%~2.63%).尾巨桉人工林各组分的能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步增加,其中干材的能量随着林龄增加而明显增大.林分各组分的能量增长率都在5年生时达到最小,若只从能量的角度考虑,尾巨桉人工林收获周期应为5a.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福建含笑和杉木混交对其中龄期生长量、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中龄期福建含笑和杉木纯林及混交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含笑和杉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了2.3%、2.9%和8.5%;混交林土壤肥力各指标较各树种纯林均有所提高;各林分总生物量以混交林为最高,其排序为:混交林(121.13t/hm2)〉杉木纯林(107.27t/hm2)〉福建含笑纯林(84.50t/hm2)。  相似文献   

16.
邱琼  李江  孟梦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91-7892
[目的]通过对红河州膏桐集中分布的人工幼林进行不同径阶各器官的含碳率测定与分析,为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计算提供较为可靠的含碳率参数。[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测定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结果]膏桐各器官的含碳率依次为:果实(44.32%)、主干(43.26%)、树根(41.40%)、树叶(40.52%)、树枝(39.21%),其中果实的含碳率高于其他器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干基部的含碳率高于树干1.3 m处。膏桐各器官占单株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树干(62.17%)、树根(26.35%)、树枝(6.56%)、树叶(4.87%)、果实(0.05%)。[结论]膏桐全株含碳率的加权平均值为42.36%。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树龄橡胶RRIM600养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年龄阶段的橡胶无性系RRIM600为研究材料,对各器官(树叶、鲜茎、树根、树皮、树干、胶乳)中五大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养分元素在各器官中的高低顺序,树叶为:NKCaMgP;树枝为:KCaNPMg;树根为:CaNKMgP;树皮为:CaKNMgP;树干为:NKCaMgP;胶乳为:NKPMgCa。橡胶树各养分的高低顺序为:NCaKMgP。(2)不同器官所含养分的高低顺序,N含量高低顺序为:树叶树根树枝胶乳树皮树干;P为:树叶树枝树根胶乳树干树皮;K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胶乳树干;Ca为:树皮树根树枝树叶树干胶乳;Mg为:树叶树根树皮树枝树干胶乳。不同器官养分总含量高低顺序为:树叶树皮树根树枝胶乳树干。(3)各器官养分含量与月份和树龄之间建立的直线回归均达显著差异,橡胶RRIM600树叶、树枝、树皮、树干和胶乳养分含量主要受月份影响,树根主要受树龄影响;N、P、K、Ca、Mg均主要受月份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牧秋  史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4):1088-1090,1100
[目的]研究三韭地区芒果园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生物量、碳含量、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分别应用平均木法、样方收获法和分层取样法采样,并测定芒果园生态系统乔木层、草本及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生物量及碳含量,计算其碳储量。[结果]三亚地区芒果园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1.72t/hm2,其中乔木层、草本及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16.17、0.95和74.60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7.63%、1.04%和81.33%;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大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果实;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碳储量逐渐降低。[结论]三亚地区芒果园生态系统固碳潜力较大;系统碳储量主要位于土壤层,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叶和树枝较多,草本及凋落物层碳储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干热河谷区10种主要植被恢复树种为材料,探讨了苗木离体叶片室内自然失水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特征,得到4点主要结论:①小桐子Jatropha curcas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的叶片保水力最高,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与3种桉树保水力其次,3种合欢的叶片保水力最差,木豆Cajanus cajan保水力居于3种桉树与3种合欢之间。②荧光参数Fo随失水率的变化规律大致可分为主动防御型和被动抵抗型等2种类型,主动防御型树种的叶片保水力较被动抵抗型大,说明保水力越强的树种,其启动热耗散机制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干旱胁迫伤害的能力越强,且水分胁迫条件下发生可逆性失活的时刻越晚。③荧光参数FmFv随失水率的增大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Fv /FmFmv /Fms随失水率的增大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下降轨迹近似于一条水平抛物线,在Fv /FmFmv /Fms下降的过程中,各树种均存在1个突降点,该点为PSⅡ反应中心失活过程中的关键点。④荧光参数Fmv /FmsFv /Fm能更灵敏地指示叶片光合机构遭受水分胁迫的重大伤害状况,荧光参数Fv /FmFmv /Fms与叶片失水率呈现很强的数量相关关系,具有作为植物叶片水分状况诊断指标的广阔前景。图4表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