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推进环保法治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守自然生态边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3个方面论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旨在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的绿色发展是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载体和必经之路.绿色社区不同于绿色建筑,其具有资源能源节约、人居环境舒适、社会人文气氛良好、绿色文明意识高的特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社区的绿色发展有助于保护资源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文明意识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是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新农村中建设中,必须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开发的关系.防止重蹈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基层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建设生态型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黄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27-18529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个方面论证了可持续消费伦理是一种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并阐述了要构建可持续消费伦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前提,提高公众的消费素质是基础,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体现出的原始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可视为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一致的思想成分;深层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为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高准则,重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但由于这两种生态伦理观均离开人的本质属性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人的两重属性而生成的"两重生命"为基石,使自然界与人的"类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绿色GDP核算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绿色GDP理论探索与发展的过程,论述绿色GDP核算对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作用,讨论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方法,指出绿色GDP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绿色GDP核算方法体系,以确保在我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9.
仇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88-190,198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切入构建PEST-SWOT模型;运用PEST分析我国深绿色企业、轻度绿色企业践行绿色营销理念所处宏观环境;识别其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并根据SO、WO、ST、WT组合建议分别实施增长型战略、扭转型战略、多元化战略与防御型战略。认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既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又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超  林彬远 《北京农业》2011,(12):150-15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4-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现代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吁求,并通过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途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更公平、效率的产业兴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推动乡村家庭伦理教育和学校伦理教育健康发展;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建设有生命力的文明乡风。  相似文献   

12.
王超  林彬远 《北京农业》2011,(21):32-3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金攀 《北京农业》2011,(7):32-3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依据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进行剖析与批判,从新的视角、新的路径揭示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构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其对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强化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倡导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宁  杨新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66-6667
探讨了旅游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建设旅游伦理的现实意义。旅游伦理是人类跨入21世纪发展旅游业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旅游伦理将对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海)百年桂花园概念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宗旨,为现代都市居民提供回归到自然的绿色环境,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建设、营造城市人所向往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是中国江南茶区的主要产茶大省,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制茶工艺精湛;茶种植业是福建省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茶种植业的发展对福建省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福建省茶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福建省的自然概况与人文经济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建设生态茶园、发展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茶叶管理体系等,以期对福建省茶种植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福建省的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提供参考,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陈俊 《现代农业》2008,(3):93-9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时代的主题。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传统的环境伦理观在解决当代出现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上已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9.
<正>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是以环境正义、代际平等、尊重自然等为基本原则的伦理思想,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用环境伦理思想考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完善环境伦理规范、开展生态环境立法等方式,将环境伦理思想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