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9月,刚满16岁的朱狄明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走进当时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九团(现乌梁素海渔场)。从此,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垦一干就是38年。38年里,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市农垦从兵团组建、巴盟农牧场管理局成立、到财税体制建立,计划单列实行和垦区高速发展的全过程。从兵团时期的通讯员、警卫员到组织部副部长、老干科科长,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农垦,至今仍默默无闻地为农垦的改革发展奉献着。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名归国华侨,一名共产党员,对农垦有着深厚感情的农垦人;他身残志坚,失去了一条腿,却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心中,时刻装着职工群众,热心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他在基层工作了27个年头,把自己的壮丽年华、全部精力交给了农垦事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垦》2023,(4):77-78
<正>3月5日—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生产部部长郑杰参加大会。作为广东农垦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重点关注了农业和农垦发展领域有关问题。他把农垦声音带到全国两会,结合农垦发展实际,提出了“将《国有农场法》列入立法规划并推动立法”、“加快推进橡胶林碳汇开发”、“将‘走出去’的国有企业海外天然橡胶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等建议,为推动农垦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汗水洒沃土     
吴发祥是安徽省祠山岗茶场土地科科长,1986年毕业于芜湖农校,同年由省农垦厅分配到祠山岗茶场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和土地结下了近20年的不解之缘,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养育他成长的农垦沃土。  相似文献   

5.
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生前十分关心、重视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1958年前后,这位共和国的老将军在他任农垦部部长期间,曾亲自倡导和创办三所农业院校——塔里木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海南热作学院。和另外两所学校一样,对于塔里木农垦大学,王震将军倾注了许多关怀和心血,并与之结下了深深的情节。在塔里木农垦大学的创建、发展过程中,王震将军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体  相似文献   

6.
赵国舂 《中国农垦》2012,(12):73-77
在北大荒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一直关心《农垦报》的王震将军,在给《农垦报》驻场记者张惟的信中,鼓励他多给《农垦报》写稿,反映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生动的劳动业绩。  相似文献   

7.
李妮 《中国农垦》2011,(7):34-35
58岁的杨怀林,现任西夏苑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他凭着对事业的热爱、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踏实认真的作风,把宁夏农垦西夏苑房地产开发公司打造成了农垦房地产业的标杆、自治区知名企业。他始终坚持“正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先去私心而后治公事”的管理理念,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表现出优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他是甘肃农垦系统中一名普通的西安支边青年,从初出茅庐、青春年少的小伙子到满头华发的老人,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甘肃农垦事业。他一直以顽强的毅力和始终不渝的信念,用辛勤劳动和滴滴汗水在过往的峥嵘岁月中铺就着自己为之热爱的农垦之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当年“三河道建场指挥部”副指挥、曾担任过三河道农牧场场长、哈达图牧场党委书记的马云峰在建场初期的工作、生活情况,探寻老一代农垦人雪雨风霜的战斗足迹,一个雪后的早晨,我坐着大巴车行进在老“三河道”上,前往拉布大林去采访老场长马云峰的长子马维民。翻开马云峰的档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离开过农垦事业,他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黑土地。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屯垦戍边和解决粮食问题,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规模开发建设国营农牧场,从各地调入建设者。1955年5月马云峰从老家昭乌达盟调到了呼伦贝尔国营农牧场管理局苏沁牧场工作,此后便与农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心怀敬畏,他对脚下的土地一往情深,殷殷眷恋;因为忠于职责,他对农垦事业呕心沥血,孜孜追求。他亲手绘就了一张张发展蓝图,他率领13万安徽农垦人在江淮大地农垦百万亩土地上逐梦拼搏,书写了安徽农垦二次创业的华美篇章。——他就是安徽省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俊。唯实务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经过改革开放和"十五"时期的发展,安徽农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农垦如何继续引领、示范?请看来自广西农垦的报道——怎么看,他都不像60岁,反倒是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发展思维、精神状态甚至颇有几分阳光少年的朝气蓬勃。他,就是广西农垦。"年轻的秘诀在于不断改革",广西农垦局局  相似文献   

12.
邱宏伟(黑龙江农垦江川农场):捻指算来,我这个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人与《中国农垦》结缘整整20年了。期间,他就像良师益友,时时鞭策我笔耕不辍。当我写作遇到难题时,他会给我正确答案;当我偶有佳作时,又是他给了我极高荣誉。从《中国农垦》身上,我吸吮了营养,收获了乐趣,了解到农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他是农垦子弟,从小接受北大荒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文化熏陶.1990年,他从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回到农垦这片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黑土地.从乌苏里江畔到松嫩平原,从科研所到农场、管理局(分公司),他32年如一日,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粮食生产和企业管理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4.
他是国内著名的企业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为人深沉、淳朴,却没有丝毫功成名就的架子。 我们开始的话题就围绕着他创立的知青网站。他说知青网站的宗旨是:回顾前瞻,沟通联谊,情系农垦,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垦》2013,(6):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生动展示农垦系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用镜头记录农垦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中的时代风貌,农业部农垦局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决定联合举办“美丽农垦·幸福家园”摄影大赛活动,欢迎农垦系统内外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踊跃参加。本次活动由农业部农垦宣传文化中心和中国农垦编辑部承办,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协办,中国农垦信息网提供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垦方邱湖农场是新中国首批国有农场之一,该场位于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精神与农垦人的创业精神一脉相承。作为新中国首批“农垦骄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场先后涌现出焦天凤、罗守干、陈锦章等多位全国或省部级劳动模范。罗守干是第一代农垦人的杰出代表,曾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一次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他的事迹曾被载人《农垦英雄谱》。常江安  相似文献   

17.
《农业展望》2008,4(10):12-12
《中国农垦》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全国农垦系统唯一的综合性权威期刊。《中国农垦》立足农垦,面向社会,以宣传农垦,服务农垦为宗旨,是指导农垦工作的工具,展示农垦形象的窗口,沟通农垦信息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飞南京前,记者从未和宣荣谋过面,多少有些忐忑。想象中的他接受采访时,应该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走进一间略显简朴的办公室,宣荣满面春风迎上前来,感觉就像多日不见的老朋友。他的平和与扑面而来的热情反而让记者有些局促。坐定后的第一句话,他说非常喜欢看《中国农垦》,这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很自然地促膝而谈。话入正题,宣荣面色凝重起来,仿佛回到了三年前。履新前一年发生的“属地风波”虽已平息,但他并不讳言仍处风口浪尖上。他说他跑过十几个“码头”,都是淡定从容,但到了农垦才知道什么叫压力,什么叫挑战。他忘不了省委领导“组织信任你”的谈话,忘不了农垦老领导病榻上的嘱托,更忘不了农场职工热切期盼的眼神。肩上的担子如此沉重,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农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农垦的发展定位是什么?江苏农垦摆脱生存危机的突破口在哪里?加快发展、重上高地关键点是什么?答案就是: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9.
王西之 《中国农垦》2011,(12):56-57
人们通常把"立体感"用在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上,而这一理念用在农垦文化建设上就有了特殊含义。这里所说的立体感是指农垦文化建设要把握好"长、宽、高",就是要进一步扩展农垦文化的历史长度,扩充农垦文化的宽度和提升农垦文化的高度,不断发挥农垦文化在农垦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里,笔者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实践为例,加以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陕西农垦,有一位默默无闻、处事低调,但却扎扎实实为职工维护权益的工会主席,他就是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张富祥。张富祥是一位"老工会"了,20年的坚守和实践,使农垦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审议决策权得到了有效落实;20年的坚守,使他赢得了广大农垦职工的赞誉和尊敬,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99年,他被陕西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被陕西省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