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兰州青城古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AHP分析法,从土壤侵蚀敏感性、水环境敏感性、生境敏感性3个方面展开,共选取5个生态子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空间分异较大,呈北低南高的分异特征.全域综合生态敏感性分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3个等级,各区面积占比为32.51%、25.62%、41.87%.研究显示,青城古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与水系3类因子影响较大;镇域北部黄河谷地与南部黄土梁峁山区周围敏感性较高,而北部中心镇区周围及西南部五大坪附近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束河古镇是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景观形态是束河人文历史延续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所在.该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古镇历史沿革和总体景观特征,重点围绕束河古镇的自然景观、街巷、建筑、节点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出束河古镇景观空间形态具有构建自然历史人文和谐共生的格局,赓续文化基因,展现有力民族精神的特点;并进一步剖析在旅游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古镇景观空间形态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多种因素,提出束河古镇景观空间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4.
王雯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7-21879
黑井古镇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及精神文化。基于黑井古镇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黑井古镇自然景观、总体格局、人工建筑的总体景观特征,同时揭示出黑井古镇"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从黑井古镇的自然环境空间,人工建筑(包括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精神文化空间3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这将对认识黑井古镇,研究明清时期商业重镇的建设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自青城古镇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以来,青城古镇就成了兰州市民最热衷的‘乡村游’之地。"说起榆中县青城镇的乡村旅游,青城镇的居民们甚是自豪。据统计,榆中县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2015年,榆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13.24%,拉动GDP增长4.99个百分点。如今,榆中县实施文化旅游壮大工程,建成了兴隆山、官滩沟、兰州战役遗址等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四季旅游全覆盖。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兰州发展得特别迅猛。随着兰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广大乡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三生空间”分类及其功能评价——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黄茹月  陈鹏  张立峰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4):298-304,309
为促进区域生产、生活、生态3种空间的合理性布局,提出一种新的"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以探究3种空间发展的不足。以吉林省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到吉林省"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图;在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到22个"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其指标体系;以新型木桶理论为基础,构建"三个空间"功能评价模型,进而实现"三生空间"功能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空间功能值为0.09,是3种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亟待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生活空间功能值为0.24,处于居中状态,虽不是发展的短板,但相比生产空间发展速度差距较大,因此,须要及时进行调整;生产空间功能值为0.74,说明吉林省的生产空间比其他2个空间发展快,体现出三者间发展的差距。未来吉林省的发展重点除了要发展生产空间之外,还应重点关注发展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达到"三生空间"的平衡发展,为吉林省未来"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五夫镇自2010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以弘扬朱子文化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动力,瞄准打造5A级景区目标,积极构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古镇"、"生态保护重镇"和"农业种植大镇"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抢抓高铁时代机遇,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格局,不余遗力建设休闲农业示范乡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发挥乡村的生态环境保健效益,特对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以确保乡村康养旅游的有序发展。在梳理乡村生态保健空间评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由3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划定评价标准与等级。以杭州“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美景度、环境清洁度、舒适度、自然度、活动开展适宜度5个方面,其中,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乡村生态保健空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案例地的综合评价分数为4.162,属于优等级,说明其生态保健空间建设适宜性很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综合评价是乡村空间重构的基础,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徐州市姚集镇为例,构建了三生空间视角下村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行政村综合评价值对三生空间发展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重构路径。结果表明,姚集镇各村发展不均衡,整体评价分值较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重构采取居民点整治路径,将村庄分为城镇集聚型、调控发展型、迁居拆并型3种类型;生产空间重构采取农业规模经营和工业园区集中规划路径;生态空间重构路径包括建立生态廊道和划定生态红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贵州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其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了进行空间聚类,并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内涵的解析,从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探讨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高程、坡度、水域、森林绿地和地质灾害因子等约束性因子组成的丘陵山区资源环境约束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区域建设条件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将渝北区建设条件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区、限制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建设用地区3种类型;(2)基于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来测度土地资源所能保障人口规模来表征丘陵山区资源环境保障系统承载力。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科学认知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丘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和农村建设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丰顺  徐成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70-12273,12277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活动,对于强化生态基础、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咸宁市为例,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4个方面分析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任务.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多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综合指数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综合评价.通过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为咸宁市进一步明确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我国许多古镇面临新经济与原有产业发展的矛盾;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古镇为例,在突出核心资源与价值、构筑“隐逸、质朴、和谐的心灵家园”型古镇适宜的空间组织模式,培育新农村田园化功能区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古镇空间等级划分与古镇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乡村古镇文化功能研究视角,通过梳理整合蜀河古镇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综合分析蜀河古镇文化传承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适合蜀河古镇文化功能发展路径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古镇文化功能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甘宁  沈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2-255
结合国家战略,从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优化布局体系.以国家级湘江新区为例,分析其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本,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从而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重构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城乡空间格局可持续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底线控制与城镇边界合一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河流治理应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河流景观廊道建设,链接、凝聚城市发展,提前管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两岸产业格局,拓展河流景观廊道社会功能,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是当前开放性空间规划的热点之一。杭埠河是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是连接三河镇和巢湖的重要河流。目前河流水污染严重,湿地文化和滨水游憩空间缺失,河流景观廊道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本文以链接功能为导向,提出增强河流生态稳定性、营造异质性景观和建设多样性文化等措施,恢复杭埠河景观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活力,以期在保护河流湿地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有效链接到巢湖风景区,有力推动三河古镇、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巢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并唤醒人们保护河流、管理河流、利用河流和亲近河流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空间是承载聚落居民各类活动的主要载体,从人的行为活动分析古镇空间形态有利于掌握空间的社会属性与功能属性。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研,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嵩口古镇空间的形成背景。其次,结合嵩口古镇的空间布局,引入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法,通过软件运算的关系图解和定量描述,从集成度(整体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和可理解度层面,对嵩口古镇整体空间结构、古民居布局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嵩口古镇空间形态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即重点保护古镇核心区,发挥文脉源的核心影响力;综合与重点规划相结合,提高古镇辨识度;适度开发古镇周边用地,促进古镇景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20.
为在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科学合理的划定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空间,以科尔沁区域为例,“双评价”为核心,探究国土空间优化布局。首先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以农业生产保障、城镇建设潜力、生态屏障约束为导向构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然后,基于“双评价”结果划定科尔沁地区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结果表明:1)科尔沁区域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0.00%、3.55%和46.45%。2)农业生产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为阜新市和白城市,生态面积最大的地区为赤峰市和兴安盟,生活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白城市。本研究可为科尔沁地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生活空间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种植区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