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沙打旺与苜蓿免耕补播立体复合种植,降水利用率提高11.3%~19.7%,活动积温利用率提高13.5%~31.1%,田间CO2补给量提高274×10-6,生物产量(干草)达1897.5kg/hm2,植被覆盖度达58.3%,分别高于对照22.8%和17.6%,产值2846.25元/hm2,经济纯收入1946.25元/hm2, 经济产投比3.16:1,分别高于对照22.8%,29.5%、41.1%和51.2%,草场等级也由3等7级提高到2等4级,表现出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绿肥压青对甘蔗产量及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甘蔗抗旱性及产量,在连作的旱坡蔗地上种植苜蓿、沙打旺、草木犀及马羊花等4种绿肥,将绿肥压青还田后种植黔糖3号甘蔗,以探讨绿肥压青对甘蔗抗旱性的影响,并筛选能显著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绿肥种类。结果表明:连续干旱20d后,沙打旺压青处理的脯氨酸积累量最多,为2.71μg/g;苜蓿处理的甘蔗叶片丙二醛积累量最少;沙打旺压青处理叶片质膜电解质外渗值增幅低于休闲对照(不种植绿肥的休闲处理)。绿肥压青改良土壤后有利于增强甘蔗的抗旱性,以沙打旺压青处理的甘蔗抗旱性最强,其次是苜蓿和马羊花,草木犀压青还田对甘蔗抗旱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在11 月上半月(立冬前后), 选择水稻收割后适宜育苗的水田作圃地, 不加翻耕, 按1.4 ~ 1.6 m 苗床宽划沟除茬, 细整苗床, 施足底肥, 选用优质杉木种子播种育苗。此法育苗比翻耕法育苗平均省工81.0 个hm-2 , 省成本1 620.00 元hm-2 , 圃地利用率提高6.0 %, 土壤抗旱能力增加1.0 倍, 合格苗产苗量增加37.4 万株hm-2 , Ⅰ级苗和Ⅱ级苗分别增加10.8 %和26.8 %, Ⅲ级苗和等外苗分别减少11.1 %和28.3 %。杉木免耕法育苗省工省成本, 可明显提高苗木等级。表3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枳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疆地区间作红枣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共设置了枣树单作(CK)、距离两侧红枣0.50 m种植苜蓿(A)、距离两侧红枣1.00 m种植苜蓿(B)、距离两侧红枣1.45 m种植苜蓿(C)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间作系统对气温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A模式下苜蓿净光合速率较高;间作复合系统对浅层地温有高温季节降温、低温季节增温的作用,不同时期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有重要意义;在苜蓿全年生产中,A模式产量最高;在灌溉定额的条件下,A模式下作物的贮水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也最高,说明合理的间作距离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种植模式中,A模式对生态系统中光温的利用相对适宜、土壤容重变化较为平稳、水分利用率最高,且产量也达到最高。综合衡量间作系统内的光、温、水分等的生理生态效应可以得出,A种植模式为红枣间作苜蓿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添加剂对苜蓿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利用糖蜜、甲酸、乳酸菌制剂和酶制剂分别或共同对 2种不同含水率的苜蓿进行了青贮调制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添加剂处理的苜蓿 1(含水率 71%~ 73% )和苜蓿 2 (含水率 6 2 %~ 6 4 % )青贮饲料的等级均为良好 ,且发酵品质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糖蜜使苜蓿 1和苜蓿 2青贮饲料乳酸与总酸质量比分别提高 4 7%和 32 % ,NDF降解率分别提高 10 %和 2 2 % ;乳酸菌制剂降低了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 ,提高了乙酸含量 ,使NDF降解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 2 6 %和 18% ;酶制剂提高了动物的消化率 ;乳酸菌制剂和酶制剂共同作用使乳酸与总酸质量比分别降低了37%和 39% ,同时提高了动物消化率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甲酸处理使饲料中乙酸与总酸质量比分别降低了31%和 2 5 % ,NDF降解率分别提高了 19%和 14 % ,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糖蜜有效抑制了苜蓿 1青贮饲料的二次发酵 ,但苜蓿 2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显著优于苜蓿 1(P <0 0 5 )。  相似文献   

7.
进行玉米清茬免耕播种技术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清茬免耕施肥播种,其生物产量、穗粒数、穗粒重分别较对照高577.5 kg/hm2、12.6粒、14.2 g;氮、磷、钾当年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26.3%、5.6%、25.2%;水分利用率提高48.2%;田间扬尘量分别减少27.3%(3月上旬)、51.5%(11月下旬);10~20 cm土壤容重下降了0.01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3.2%;含盐量降低0.01%;提高土壤有机质0.21%,表现出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作是一种能集约利用光、热、肥、水等自然资源的种植方式,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不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在玉米与大豆2∶2、2∶3和2∶4间作模式下,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提高了22.4%~24.7%、9.2%~12.0%和0.9%~3.5%,其中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间作降低了大豆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降低了3.5%~12.6%、1.6%~4.0%和0.3%~0.5%,但差异均不显著。在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中,随着玉米大行距的增大,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光合速率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并以玉米与大豆2∶3间作复合体系最高;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但3种间作模式间的光合特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采用玉米与大豆2∶3间作模式,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光能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比照常规施肥量(早稻N、P2O5、K2O 分别按150、60、90 kg/hm2施入,晚稻分别按180、75、90 kg/hm2施入),采取不同减量施肥配以冬季种植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作物的耕作方式,研究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氮、磷的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分别减量20%、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1.48%~1.94%;施硫包衣尿素,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3.24%~3.87%;施复合肥,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增产率为0.52%~13.70%;不同减量施肥处理可使径流水氮流失量减少31.69%~47.74%,磷流失量降低11.77%~64.71%;使用复合肥的处理,其氮素利用率最多提高19.31%,磷素利用率最多提高11.97%。减量施肥可以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氮素、磷素输出。  相似文献   

10.
覆盖免耕可以降低春季豌豆(Pisum sativum)的土壤水分腾发量,且其腾发量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分别减小了29.32%和19.33%.全生育期覆盖免耕可以降低田间水分损耗,提高水分利用率.作物生长的后期,秸秆覆盖有抑制行间蒸发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层0~30 cm,而在30~80 cm抑制蒸发的作用不明显.覆盖免耕对提高作物产量没有明显作用.覆盖免耕水分利用率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11.21%和2.93%.覆盖免耕条件下冬季储水最佳定额为975 m3/hm2.  相似文献   

11.
在阿鲁科尔沁旗沙地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根系形态及地下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苜蓿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植3 a的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均最多,主根长度较种植当年长45.53%(P0.05),侧根数量较种植当年的增加42.01%(P 0.05);苜蓿根颈直径不断增粗,较种植当年增加70.27%,增加显著。0~1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种植2 a的地下生物量鲜重最大,较种植当年增加12.00%(P0.05),然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阿鲁科尔沁旗地区对引进的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440、WL525与正常种植低秋眠级苜蓿品种亮苜进行干草产量、主要性状、品质及相对饲喂价值指标比较评价。结果表明,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440、WL525年干草产量分别为11 837、11 445 kg/hm~2,较对照品种亮苜分别增产18.67%、14.74%。品质达到《苜蓿干草质量分级》二级苜蓿干草及以上标准。在阿旗地区苜蓿品种WL440、WL525当年产量较为理想,可作为当年丰产品种在当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福建省纯茶园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衰老和幼龄茶园光能利用率低、肥料过量偏施导致碳排放增加等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茶园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的减排潜力,提出适合福建茶叶优质稳产的立体生态茶园、复合生物循环茶园和因需施肥免耕茶园等增汇减排的低碳茶业经济技术构建模式。估算在福建20万hm2茶园的80%纯茶园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每年可增加生物固碳3.88×105t以上,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7.30×105t以上;优化施肥,有机碳储量可提高4.70×105t。通过技术构建,相当于固定CO2量5.82×106t以上,增强了山地茶园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苜蓿秋眠级与其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筛选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方法】以国内外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2014-05-20将其播种于和林格尔试验地,2015-2017年连续3年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测定苜蓿鲜、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根据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的耦合作用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秋眠级越低的苜蓿品种,其春季返青越晚;秋眠级越高的苜蓿品种,其越冬率越低。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金皇后苜蓿鲜、干草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1);草原3号苜蓿的3年平均CP含量和RFV值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驯鹿苜蓿的3年平均ADF、N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除金皇后ADF含量外)。根据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值的耦合结果,确定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结论】苜蓿秋眠级别与越冬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秋眠级为1~3级的苜蓿品种金皇后和草原3号在3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免耕保护性耕作下秸秆覆盖对蔗田土壤有机碳与CO2排放的影响,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以秸秆覆盖第2年宿根蔗田为研究对象,设粉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SR1)、粉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SR2)、常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CT1)和常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CT2)4种处理,在甘蔗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采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CO2排放通量,并计算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秸秆覆盖提高了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33.60%和22.0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18.13%和42.22%。秸秆覆盖增加了免耕蔗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1.86%和37.7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54.84%和31.03%。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83.21%和126.43%。秸秆覆盖改变了免耕蔗田CO2排放通量,SR1处理CO2排放峰值较SR2处理提高26.26%,CT1处理较CT2处理提高79.18%。粉垄免耕提高了蔗田CO2排放通量,粉垄免耕CO2排放峰值是常规免耕的1.66~2.35倍。秸秆覆盖提高了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6.99%和55.90%,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29.50%和28.53%;秸秆覆盖下,粉垄免耕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较常规免耕分别提高67.58%和102.54%。【结论】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该模式可作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浅水藕田一年一熟栽培,因土地及温、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了浅水藕的几种免耕立体种植技术,现将几种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是饲用、绿肥、固沙及水土保持兼用作物,沙打旺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成分齐全,与苜蓿相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但适口性不如苜蓿,有苦味。沙打旺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抗风沙,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能及越冬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秋眠型(1、3级)、半秋眠型(5级)及非秋眠型(7、9级)紫花苜蓿,从秋季至翌年春季无积雪和自然降雪条件下,分析苜蓿根系可溶性糖(WSC)、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以及越冬率。【结果】无积雪覆盖下,苜蓿根冠处平均温度最低达-20.74℃,土壤表层20 cm在-5~-10℃波动;覆雪下,苜蓿根冠处最低温度为-7.89℃,土壤表层20 cm处温度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3℃以上,覆雪能提高苜蓿根冠及地表温度。无积雪覆盖下,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苜蓿越冬率显著低于秋眠型苜蓿(P<0.05),随着自然降雪,各秋眠级苜蓿越冬率较无覆雪显著提高(P<0.05),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7级)苜蓿越冬率升高至85%以上,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越冬率(P<0.05)。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且在冬季保持较高的水平,覆雪下各秋眠级苜蓿根系WSC、SP、Pro、SOD和POD含量高于无覆雪,MDA含量低于无覆雪条件,积雪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苜蓿的抗寒性(P<0.05)。【结论】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适宜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苜蓿为肇东和中苜2号(1、3级)。  相似文献   

20.
牧草植物对黄土丘陵区农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牧草植物对农田土壤石油修复效果,选取了紫花苜蓿、沙打旺、白三叶、红三叶、碱茅草等5种牧草类植物在石油污染农田土壤中种植,通过测量土壤石油烃含量变化、植物出芽率、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无污染土壤空白对照相比, 5种牧草类植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出芽率分别降低了12.1%,5.4%, 18.2%,19.5%,51. 2%;植物生物量减少了12%,13.6%,15.4%,23.8%,27.1%。与空白对照无植物生长相比,5种植物的生长使土壤石油降解率分别提高了53.2%, 47.7%, 32.7, 30.4%,15.6%。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出芽率的大小顺序:沙打旺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碱茅草;5种植物对石油降解率的作用大小顺序为紫花苜蓿沙打旺白三叶红三叶碱茅草;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生物量和富集石油烃能力顺序一致:紫花苜蓿沙打旺红三叶白三叶碱茅草。从以上可以看出紫花苜蓿、沙打旺、红三叶和白三叶具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