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忌盲目引种。宜适地选种 忌盲目引进未经当地科研或农技部门试验而广告力度大的品种。科学试验和实践表明,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农民适种”的原则,选用耐密植,抗性好,活秆成熟的竖叶型高产品种。目前。比较适宜在全县种植的竖叶型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济单8号、豫单22、鲁单981和压缩过去种植的平展叶型的“大棒品种”。  相似文献   

2.
正一、选用竖叶型高产品种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有关键性的因素,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选用竖叶型耐密植品种,目前比较适宜在我市种植的竖叶型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济单8号、浚单18、浚单22、中科4号、中科11号等。二、宽窄行种植,适当增加密度高产必须有一定的密度作保障。要改变过去的稀植习惯,在目前不足4000株/667平方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一般500千克以上产量的竖叶型品种密度要达到4500株/667平方米左右,提倡宽窄行种植,一般宽窄行距80厘米,窄行距40厘米。  相似文献   

3.
一、忌盲目引种,宜适地选种 忌盲目引进未经当地科研或农技部门试验而广告力度大的品种.科学试验和实践表明,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农民适种"的原则,选用耐密植,抗性好,活秆成熟的竖叶型高产品种.目前,比较适宜在全县种植的竖叶型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济单8号、豫单22、鲁单981和压缩过去种植的平展叶型的"大棒品种".  相似文献   

4.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选用竖叶型高产品种选用高产潜力大、结实性好、抗病性强的中早熟品种郑单958、秀青73-1、浚单20。(二)施足底肥,精细整地整地时间5月15-25日。浇透底墒水,每667m2施碳铵50kg、优质磷肥50- 60kg、钾肥10-15kg、锌肥1-1.5kg。深耕25cm,耙透耙平,达到平、净、细、碎,上虛下实,高标准打好畦田。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商水县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竖叶型高产品种、增加密度、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晚收等。  相似文献   

6.
杨翠英 《河南农业》2014,(23):41-41
<正>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但由于虞城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前玉米产量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全县夏玉米生产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了夏玉米规范化超高产种植技术。一、选择品种选择高产稳产、抗病抗倒、耐密植、竖叶型玉米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2、蠡玉35、中科11、东单14等。二、抢时早播播期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播比晚播高产,播期越早产量越高。根据虞城县气候特点,播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生产在做好耐密、高产品种选用、播前残茬处理、增施肥料、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的基础上,突出要抓好:适期播种、密植防倒、重追穗肥、适期晚收等方面的技术工作。1选好品种要选用紧凑、耐密植品种。春播可选用郑单958、明玉19、农华032、农华101、先玉335。夏播可选用郑单958、圣瑞999、伟科702、中科11。2抢播早浇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科技》2010,(6):15-15
1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 选用一个产量潜力高、增产潜力人的优良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前提。特别是要选用耐密性好、抗倒性好、抗逆性好的品种,如:丰玉4号、郑单958等。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选择。根据我县热量资源及生产水平,选用高产、优质、紧凑型、耐密,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活棵成熟,生育期100—105天的中晚熟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  相似文献   

10.
<正> 1 选用优质杂交种。良种是增产的内因,选用良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麦垄套种玉米,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穗子较大的杂交种,如豫玉22、豫玉15等;铁茬播种的可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种,如豫玉21、安王6号、豫玉15等。水肥充足的高产田块,应选用耐肥水,抗倒伏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如豫玉22和耐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豫玉11、掖单19、豫玉21;肥水条件较差的中低产田块,可选用抗逆性好,稳产性强的郑单18、掖单4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生产中能占30%的比例。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的穗粒数在120-150、分蘖性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数受遗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很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而多穗型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要严一些,具有更强的栽培性(也就是说需要更高的栽培技术)。其次,品种也是米质的内在因素。品种本身不具备优质特性。其他方式很难改变。因此在生产上一定要重视品种的选择和更换,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如耐肥性、耐密性等来管理,例如大穗型品种比较来说要适当稀植、盐碱地要适当密植;也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在叶型上尽量选择叶色较绿的、叶片直立,正反面均能接受光照的品种,光合作用既强又耐密植。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郑单11号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2年4月审定命名为豫玉9号,现将选育经过概括如下:1 育种目标的确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库容量不足。我国华北夏玉米区麦垄套种的产量明显高于麦后直播,选用竖叶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可明显提高产量,但麦垄套种时又很难达到其适宜的种植密度,而竖叶大穗’可协调两者的矛盾,应当作为高产育种的主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目前鲁西南地区玉米(Zea maysL.)品种多、乱、杂等问题,筛选高产、耐密、抗倒和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方法]选用30个不同熟期、不同适宜种植密度的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鉴定在不同年际环境下的生长和产量表现,识别品种的抗逆性、稳产性和机械化收获效率.[结果]伟科702、鲁单818、郑单958、隆平206、先玉335增产潜力较大,稳位整齐,苞叶松,抗倒密植,稳产性好,成熟早,脱水快,符合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结论]伟科702、鲁单818、郑单958、隆平206、先玉335可作为鲁西南地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4.
六个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条件下丰产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竖叶大穗型玉米杂交种的育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其具有大穗和耐密两大增产要素,既可在中产区稀植发挥个体优势增产,又可在高产区密植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额产量,因而倍受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本研究旨在比较郑单11等几个竖叶大穗型、竖叶中穗型和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密度、种植方式和产量水平下的丰产潜力及其抗逆性等,以便为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单958、郑单14、郑单18是近年生产上推广利用的紧凑竖叶型新品种。试验从高产生理、植株特性等方面进行高产栽培的研究探讨,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郑单958、14、18表现高产,稳产,早熟。其原因:(1)叶面积指数变化合理,叶片持绿时间长,衰老慢;(2)叶片中光合色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光合能力强;(3)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丙二醛积累少,光合效率高;(4)籽粒体积大,灌浆时间长,速度快,千粒重高。试验结果表明郑单14仍为最佳利用品种,建议各地大面积推广利用。种子生产注意保纯,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或品种优势,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商品玉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但由于虞城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前玉米产量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全县夏玉米生产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了夏玉米规范化超高产种植技术。一、选择品种选择高产稳产、抗病抗倒、耐密植竖叶型玉米品种,如郑单958、洛单248、蠡玉35、中科11、东单14等。二、抢时早播播期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播比晚播高产,播期越早产量越高,根据虞城县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郑单17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竖叶型玉米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01006)。2002年授权新安县种子公司独家生产、销售。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鉴定表明,郑单17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一、产量表现19  相似文献   

18.
麦茬秋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品种选择 根据麦茬秋黄瓜的气候特点,品种选用耐热、耐涝、抗病虫、瓜条直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唐山秋瓜、唐秋1号和绿翡翠等。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生产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科学选用品种是关键,应根据地力等情况选用几个品种,实现合理的品种结构配置。做到不同生育期的品种搭配种植,喜肥喜水与耐瘠抗旱品种搭配种植,耐密、半耐密与稀植品种搭配种植,以防环境不测造成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1品种选用 选用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锐步一号、先玉335、京单28高产优质品种。 2配套技术 2.1大力推广玉米一增五改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改病虫草单防为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