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生长调节剂抑食肼防治杨圆蚧和柳蛎盾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食肼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杨圆蚧和柳蛎盾蚧具有特效.对天改安全。使用1%~2%抑食肼油剂防治两蚧固定著虫的药效在90%~98%:防治柳蛎盾蚧卵的药效在94%~98%.使用25%押食肼可湿性粉剂100~200ug/g.防治柳蛎盾蚧初孵著虫的药效在91%~96%。押食肼油剂具有内吸和胃毒作用并具有速效.特效.为蚧虫的防治提供一种理想,安全、经济和高教的新型杀蚧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包括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林木枝干害虫柳蛎盾蚧,主要危害杨、柳、榆等树种。近年来,柳蛎盾蚧在永登县大面积发生,危害越来越严重。2000年以前,对该虫曾在中川、大同等地进行了观察及常规喷雾防治,但由于常规喷雾防治效率太低等原因,直接影响防治工作。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尽快、经济、  相似文献   

4.
榆蛎盾蚧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林木和观赏园艺害虫,为害严重,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研究基于榆蛎盾蚧的全球分布及相关环境数据,利用Max Ent模型和Arc GIS软件对其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榆蛎盾蚧的潜在适生区较为广泛,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2.29%;未来气候条件下,榆蛎盾蚧在我国潜在适生区面积呈增长趋势,且适生区范围向东北方向移动,其中,影响榆蛎盾蚧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季度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该研究结果将为榆蛎盾蚧的检验检疫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白沙枇杷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沙枇杷以优良的品质而被冠为枇杷中的精品,江苏省是我国白沙枇杷主产区之一。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江苏地区白沙枇杷丰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选择良种,合理建园与定植;科学矮化整形,培养早丰产树冠;按需平衡施肥,合理排灌水分;生草与覆盖相结合,有效管理土壤;合理修剪,促进矮化丰产;精细疏花疏果,保障果实质量;适时合理套袋,提高果实商品性;多方措施,有效防冻;无公害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与保鲜,以期为促进江苏省白沙枇杷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及扩大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柳蛎蚧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蛎蚧在树干上的分布(累计虫口密度)规律为树干中部〉上部〉下部。树干上北方位出口数较南方位虫口多。严冬、酷夏后死亡率高,通过黑龙江省10个市县柳蛎蚧发生面积与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柳蛎蚧发生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检验证明,用该模型进行初步预测是可靠的。柳蛎蚧有螨类、瓢虫、寄生蜂及寄生蝇等多种天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柳蓝叶甲、柳蛎蚧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介绍,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1982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调查枇杷害虫过程中,发现一种枇杷重要的新害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子清先生鉴定为新种,并命名为枇杷蚁粉蚧 Formico-coccus eriobotryae Wang.本文记述这种害虫的各虫态特征、发现经过和发生为害情况。蚁粉蚧栖居为害枇杷根部,并与隔担子菌 Septobasidium sp.共生。根部受害结果导致村势衰弱、减产,若无适当防治措施,植株经3~4年后死亡。文末就此虫的防治和检疫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9.
柳蛎蚧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缸旗林场对柳蛎蚧种群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频次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种聚集度指标的方法测定柳蛎蚧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柳蛎蚧种群基本上符合二项分布和Neyman分布:根据聚集度指标的测定、柳蛎蚧种群符合聚桌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海拔生态类型区白沙枇杷的生态适应性,科学划分白沙枇杷的适宜种植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白沙枇杷。2007年在安顺市选取有一定的生态代表性的3个点进行不同海拔生态型区试验,试验品种为白玉,观察不同海拔生态类型区白沙枇杷生物学特性。经过5年的试验表明,选择的3个代表点种植的白沙枇杷均能正常成熟,说明,在安顺市绝大部分区域可以种植白沙枇杷;种植规划时要充分利用低海拔河谷区域光热资源突出的生态优势,建设具市场竞争力的早市枇杷基地;可在高海拔区域利用枇杷果实成熟采收较晚,延长应市时间,选择适宜地带建立一定规模的晚市枇杷基地。  相似文献   

11.
l992~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对柳蛎蚧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定期取样观察.研究了柳蛎蚧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柳蛎蚧1年发生一代.以卵虫在介壳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孵化.成虫出现期为7月~9月.主要以固定若虫和雌成虫危害。  相似文献   

12.
枇杷蚁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为土栖粉蚧,在枇杷根部群集吸食汁液危害,使根少而小、逐渐干枯,造成枝条枯瘦,果实减少,果小,品质差,发生3~5年后植株逐渐死亡.枇杷蚁粉蚧寄生处常有多年生隔担子菌包围粉蚧,菌丝连成一体,形成乳黄至灰白色菌丝层,状如"根瘤”(虫囊),菌丝层庇护粉蚧,形成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13.
白沙枇杷是浙江特色水果,金华是浙江白沙枇杷的主产区之一。白沙枇杷花期早、果皮薄、肉质细嫩,对低温、阴雨、高温强光等不良气候敏感。介绍金华枇杷产区白沙枇杷的主栽品种,探讨白沙枇杷的抗不良气候适用的分层树型培养方法,论述冬季套袋、露地熏烟、大棚设施等防冻技术,比较套袋、地膜、地膜与套袋结合对防裂果的效应,研究套袋降低果实表面温度防日灼的效果,阐述枇杷皱果发生原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枇杷5月下旬成熟,正值水果淡季。白沙枇杷肉质细腻,水分多,风味浓,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白沙枇杷不耐储运,在市场上较少见,以前上海枇杷消费者多数要到苏州东山、西山去购买,1998年起上海青浦区从苏州引进白沙枇杷进行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左右,投产面积6000亩左右,逐渐开始供应上海市场。为提高上海白沙枇杷果品质量,课题组进行了白沙枇杷栽培技术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软条白沙和兰溪市没有命名的白沙枇杷为试材,通过对气象资料、土壤矿质营养成分、果皮厚度检测、裂果腐烂率分析,探讨浙江两个同类白沙枇杷品种裂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为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自然栽培条件下裂果腐烂率、单果重黄岩软条白沙分别是未命名的兰溪白沙的2.72倍、1.38倍,反之,种子数、皮厚度、果实硬度兰溪白沙却分别是黄岩软条白沙的1.36倍、1.096倍、1.22倍。兰溪白沙枇杷厚皮、硬度大、早熟,黄岩软条白沙薄皮、肉软、相对晚熟。研究分析2个白沙枇杷品种裂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由种性差异决定,至于遗传关系的研究,有待于倍性、分子标记等手段的综合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东荔枝龙眼常见蚧虫种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报道广东名果荔枝、龙眼常见蚧虫种类、为害及形态特征。经在广东主要产区调查研究,初步鉴定出荔枝、龙眼常见蚧虫10种,其中属于蜡蚧科的有垫囊绿绵蜡蚧、角蜡蚧、日本龟蜡蚧、红蜡蚧等4种;粉蚧科的有桔鳞粉蚧1种;盾蚧科的有芒果轮盾蚧、荔枝缨单蜕蚧、大戟长蛎盾蚧、龙眼缨单蜕蚧、费氏轮圆盾蚧等5种;上述10种蚧虫中,角蜡蚧、日本龟蜡蚧、桔鳞粉蚧、荔枝缨单蜕蚧、大戟长蛎盾蚧、芒果轮盾蚧共6种蚧虫为害荔枝、龙眼.系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乌苏里长索跳小蜂Anagyrus ussuriensis Sharkov及蛎蚧纹翅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 fortunatus(Ishii)。前者采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院内(网扫);后者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寄生一种蛎蚧(Lepidosaphes sp.)。二种均为国内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塘栖枇杷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及套袋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白沙和红种2种塘栖枇杷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概况及套袋技术对果实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塘栖枇杷中有机磷、百菌清和氨基甲酸酯均未检出,白沙枇杷中拟除虫菊酯未检出,红种枇杷中检测出氰戊菊酯,含量为0.046 mg.kg-1.套袋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塘栖枇杷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苏州沿江地区白沙枇杷大棚栽培技术。包括大棚要求与品种选择、树冠控制、花果管理、大棚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指导大棚枇杷在苏州市沿江地区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柿长绵粉蚧(PhenacoccuspergandwiCockerell),又名长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主要发生在南方果树柿、枇杷等,北方的苹果和梨少有发生。2007年首次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李子树上发生,危害较为严重。以雌成虫、若虫吸食叶片、枝梢的汁液,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