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洛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加强组织引导,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遇铁洁 《吉林农业》2012,(11):15-16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规模较大。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省内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缺少政府引导支持等多种问题。依据走访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76-447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英、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楼旭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55-3256
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面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利用与转移的诸多障碍,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健全机制体制,以教育性开发为基础,以转移性开发为重点,以特色性开发为方向,以制度性开发为关键,以政策性开发为保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开发利用与转移。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存量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制约因素和关键制约因素,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低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综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发达国家在转移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伴随的问题和政府干预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位于我省中部半干旱地区的陇西县,充分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发挥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在积极号召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外,又组织农村剩余女劳动力向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产棉区搞季节性转移,即组织季节性采棉工。陇西县由政府负责签定“定单”,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领头带队,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跨省区有序季节性转移的实践模式不但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对有效解决劳动力普遍剩余问题和解决农民收入增加困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农业产业化尚处在探索阶段,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的我省农村地区,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殷军社 《甘肃农业》2009,(5):31-3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但既有的城乡二元化身份、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特征等因素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因此扭转二元身份差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慧  周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20-1021,10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趋于缓慢,逐步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状况转变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