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阐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接受UV-C照射对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LAR表达进行分析,从底物、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阐明UV-C对Vv lar1、lar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UV-C照射并未改变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规律,但诱导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UV-C照射明显诱导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UV-C照射诱导葡萄果实LAR酶活性升高,LAR1、LAR2蛋白含量增加,Vv lar1、Vv lar2转录增强。【结论】UV-C能够诱导Vv lar1、Vv lar2转录,合成新LAR1、LAR2蛋白,LAR酶活性增强,导致黄烷醇类多酚在葡萄果实中积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土壤干旱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的影响。[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采用避雨棚和断根沟措施,人工模拟土壤干旱,初步研究了土壤干旱对葡萄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的作用。[结果]土壤干旱并未改变葡萄果实黄烷醇类多酚的空间积累模式,果梗含量最高,种子、果皮次之,果肉最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土壤干旱明显促进果肉和种子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但对果梗和果皮作用不明显。[结论]土壤干旱并不改变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烷醇类多酚的时空积累规律,但能促进果实,特别是果肉和种子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以赤霞珠葡萄成熟果实为试材,分别进行不同时长的UV-A,UV-B,UV-C处理,研究采后紫外线处理对葡萄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采后紫外线处理对葡萄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葡萄果实中总酚、黄烷醇类多酚和原花色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用UV-B处理15 min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效果最佳,含量增加了45.46%;用UV-C处理45 min对总酚和原花色素积累效果最佳,含量分别增加了279.11%和90.45%。方差分析表明,经上述处理后,葡萄果实中的总酚、黄烷醇类多酚和原花色素含量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土壤干旱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时空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研究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土壤干旱对果肉、果皮、种子和果梗中总酚时空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幼果期(花后30d)种子中总酚含量最高,而成熟期(花后110d)则果梗中含量最高,且土壤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5%)对总酚的空间积累无明显影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果肉和种子中总酚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土壤干旱导致幼果期果梗、果皮、果肉和种子中总酚含量分别比CKⅠ(不控制灌溉,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5%)提高了8.1%、7.1%、8.9%、8.1%,比CKⅡ(采用塑料膜避雨设施,其他同CKⅠ)提高了6.3%、8.0%、19.0%、7.0%;成熟期果梗、果皮、果肉和种子中总酚含量分别比CKⅠ提高了6.8%、14.4%、46.1%、-10.0%,分别比CKⅡ提高了10.5%、33.8%、86.6%、28.7%。土壤干旱并不改变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的时空积累规律,但能促进果实各部位总酚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佳美’葡萄果实成熟期间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理化成分及其相关性,为该地区‘佳美’葡萄成熟度的监控提供参考。【方法】以‘佳美’葡萄为试材,于不同的成熟度(采收日期08-19,08-26,09-02,09-09)采收取样,用模拟葡萄酒溶液分别提取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的多酚,研究不同成熟度下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的总酚、黄酮、总黄烷醇和单宁含量的差异,并对不同成熟度葡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成熟度葡萄品质进行研究,确定嘉峪关地区‘佳美’葡萄的最佳采收期。【结果】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佳美’葡萄的还原糖、糖酸比逐渐升高,总酸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葡萄皮中的总酚、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单宁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葡萄籽中的总酚、黄酮、总黄烷醇和单宁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成熟度葡萄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葡萄皮中的总酚与总黄烷醇呈显著正相关,与葡萄籽总酚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葡萄皮中的黄酮与葡萄籽中的黄酮、总黄烷醇和单宁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葡萄皮总黄烷醇与葡萄籽单宁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葡萄籽黄酮、单宁和总黄烷醇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采收期葡萄果实品质排序为09-0909-0208-2608-19。【结论】葡萄果皮多酚含量显著升高,而葡萄籽中多酚含量显著降低,且不同采收期葡萄籽中的多酚均高于葡萄皮。嘉峪关地区‘佳美’葡萄的最佳采收日期在09-09前后。  相似文献   

6.
行间生草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有机溶剂萃取、HPLC定性与定量分析各处理葡萄与葡萄酒中的主要单体酚含量。【结果】在赤霞珠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种单体酚,包括非类黄酮和类黄酮类,葡萄与葡萄酒中类黄酮类多酚的总含量(409.43~538.63 mg?kg-1和56.16~81.30 mg?L-1)高于非类黄酮(76.91~98.85 mg?kg-1和30.65~41.22 mg?L-1)。在类黄酮中,黄烷醇类儿茶素含量及所占比例最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占所测单体酚总含量的74.94%~79.70%和48.60%~50.62%。与清耕(对照)相比,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含量及其总量,其中高羊茅和白三叶草处理葡萄果实中安息香酸、水杨酸、咖啡酸、儿茶素含量及单体酚总含量与清耕(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高羊茅处理使葡萄酒中没食子酸、咖啡酸、儿茶素等含量显著升高,在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各处理单体酚总含量由高到低均为高羊茅?白三叶草?紫花苜蓿?清耕(对照)。【结论】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与葡萄酒中多酚化合物的含量,从而提高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外源ALA对克瑞森无核葡萄的果实品质效果。【方法】以露地克瑞森无核葡萄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ALA对克瑞森葡萄果实糖酸含量、果实纵横径、花青素含量及PAL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ALA处理能明显增加果实的纵、横径;叶片内叶绿素相对含量提高12.03%;果实糖酸比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增幅可达106.21%;果皮花青素的积累量及其合成相关PAL的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94.71%、82.35%;克瑞森果皮中花青素与其合成相关的PAL酶活性、果肉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果肉中可滴定酸的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以100 mg/L 的ALA的促进效果最好,外源ALA处理可提高克瑞森无核葡萄果实大小及糖酸比,促进果实风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着色。  相似文献   

8.
地表覆膜对柑橘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表覆膜(plastic film mulching,PFM)促进柑橘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调控机制,丰富柑橘果实优质品质的形成理论知识。【方法】以鄂柑1号椪柑为材料,比较柑橘果实成熟期覆膜和对照之间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果实糖分积累以及蔗糖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覆膜处理使土壤水势降低,最终叶片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囊瓣皮和汁胞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处理中囊瓣皮中的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汁胞中蔗糖合酶的分解活性降低,合成活性增加。【结论】覆膜使土壤产生了一定的水分胁迫,水分亏缺胁迫下诱发的渗透调节机制,使果实中糖分含量增加。其中蔗糖合酶是在覆膜情况下提高果肉库强,促进果实糖分积累增加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差异进行研究,为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产区酿酒葡萄栽培管理和不同海拔差异化葡萄酒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产区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于成熟期采集葡萄果实样品,研究分析位于海拔1 987~2 288 m的7个葡萄园中赤霞珠果实生长发育指标(果皮厚度、百粒质量)、基本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pH值)以及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除果皮厚度外,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的基本生理指标和多酚物质含量均差异显著。与中、高海拔相比,低海拔(1 987~2 085 m)葡萄园葡萄果实的还原糖、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海拔1 987 m处葡萄果皮的总黄烷醇和总单宁含量较高,海拔2 085 m处葡萄果皮的总花色苷、总酚、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较低。在中海拔(2 101~2 192 m)葡萄园,随着海拔升高,葡萄果实的百粒质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升高,其中海拔2 192 m葡萄果实的百粒质量较海拔2 085 m降低10.71%,可滴定酸含量较其提高76.50%;葡萄果皮总花色苷、总酚、总黄酮、酰化和非酰化单体花色苷含量均增加。在高海拔(2 201~2 288 m)葡萄园,随着海拔升高,葡萄果实的还原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2 201 m海拔处葡萄果皮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海拔,较低海拔2 085 m葡萄分别提高了28.16%和28.10%。【结论】在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葡萄产区,海拔1 987~2 288 m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生长于海拔2 192和2 201 m的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处理后苹果灰霉病发生情况及与抗病性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明SA对苹果灰霉病的抗性诱导机理,为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150mg/L水杨酸(SA)浸泡苹果果实20min,以清水浸泡作为对照,20℃下放置2d后接种灰霉病菌灰葡萄孢,接种后1~9d,调查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及总酚、类黄酮、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采后SA处理可有效降低接种后苹果灰霉病的发病率,尤其在接种前期(1~3d)效果显著(P0.05),并可显著抑制病斑直径扩展。同时,SA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果肉组织中防御酶POD、PPO、PAL及抗病相关蛋白CHI和GLU活性,诱导抗病物质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与积累,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苹果采后灰霉病发生。【结论】SA通过促进防御酶活性、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升高,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抗病物质含量,从而增强苹果对灰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DELLA蛋白基因在葡萄基因组数据库中的数量、结构和组织表达差异,探究DELLA蛋白在葡萄赤霉素(GA)信号传导及葡萄无核果实发育机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拟南芥、水稻等植物中的DELLA蛋白基因,利用HMMER程序和NCBI的CDD程序鉴定葡萄基因组中的DELLA蛋白基因;以‘白罗莎里奥’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PCR技术克隆3个DELLA蛋白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通过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预测其潜在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系统进化、理化特性、亚细胞定位及蛋白互作等进行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分析DELL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葡萄DELLA蛋白基因应答GA在果皮、果肉、种子(或种子区)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鉴定得到3个葡萄DELLA蛋白基因,克隆并验证其精确序列,分别命名为Vv GAI1(VIT_201s0011g05260)、Vv RGA(VIT_214s0006g00640)及Vv SLR1(VIT_211s0016g04630),其染色体定位、开放阅读框(ORF)大小、编码氨基酸数量分别为:Chr1、1 773 bp、590个;Chr14、1 710 bp、569个;Chr11、1 599 bp、532个。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其DNA序列均无内含子,只有1个外显子,基因结构高度保守。进化分析显示Vv GAI1与Vv RGA亲缘关系较近,被聚类为一组,而Vv SLR1为另一组。3个基因的启动子均含有响应赤霉素和胚乳发育相关的作用元件,表明它们可能参与响应GA信号传导和胚乳发育过程。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3个DELLA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q RT-PCR结果显示除果皮中Vv SLR1在近成熟期具有表达高峰外,其余均在幼果期高表达,且外源GA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了3个DELLA蛋白基因在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区的表达,尤以种子区下调水平最为显著。蛋白互作分析表明3个DELLA蛋白均为葡萄GA信号传导的核心作用元件,均可能与GIDI1和SLY1互作参与葡萄GA信号传导。【结论】葡萄基因组中含有3个DELLA蛋白基因家族成员;不同物种间DELLA蛋白结构高度保守;GA可能通过负调控这3个成员参与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区的发育,且3个成员均可能通过应答GA信号调控葡萄无核果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为中国野生葡萄的加工利用及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变叶葡萄、刺葡萄、华东葡萄、桦叶葡萄、毛葡萄、秋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蘡薁等11个野生种98个株系的葡萄果实为试材,以欧亚种品种‘赤霞珠’为对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不同野生种成熟葡萄果皮中的黄烷-3-醇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桑叶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其余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低于对照,其中桦叶葡萄和变叶葡萄最低,仅为对照的64%。供试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与对照相似,均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成,并以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主;这4种组成单元均可以末端单元和延伸单元的形式参与聚合黄烷-3-醇的形成。11个野生种葡萄果皮中90%以上的黄烷-3-醇类物质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葡萄果皮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高达50,而桦叶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仅为25左右,而其余野生种则介于25—45。对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代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毛葡萄和秋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积累更偏向于F3′5′H代谢路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而刺葡萄与其他野生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结论】刺葡萄、桦叶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和腺枝葡萄均有黄烷-3-醇含量高于‘赤霞珠’的株系,这些株系均可作为提高黄烷-3-醇的育种材料。此外,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葡萄miR159家族成员及其靶基因,明确葡萄miR159家族成员及其靶基因应答外源赤霉素(GA)在无核葡萄果实不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白罗莎里奥’葡萄(Rosario Bianco)为试材,利用miR-RACE和PCR技术克隆鉴定VvmiR159a/b/c的成熟体及前体序列;通过PsRNATarget软件预测VvmiR159s的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及保守结构域分析;通过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预测VvmiR159s及其靶基因的潜在功能;采用RLM-RACE和PPM-RACE验证VvmiR159s对靶基因的裂解作用;利用qRT-PCR鉴定其应答外源GA在葡萄果实不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从‘白罗莎里奥’葡萄果实中克隆获得VvmiR159a/b/c的成熟体序列、前体序列并折叠发夹结构。鉴定到VvmiR159s的四条靶基因(VvGAMYBVvMYB48VvAIX15VvGRAS-l),其中VvmiR159s与VvGAMYB匹配程度最高,与VvAIX15匹配程度最低。靶基因系统进化及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4条靶基因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VvmiR159s前体基因及其靶基因启动子的激素响应元件均以赤霉素和水杨酸响应元件为主,表明其可能主要通过应答这两种激素参与调控葡萄的生长发育过程。VvmiR159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其中VvmiR159c在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趋势不同,在果皮中VvmiR159a/b/c与VvAIX1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在果肉中,VvmiR159a/b与VvGAMYBVvAIX15的表达模式相反。此外,在葡萄果皮、果肉中GA处理可显著下调VvmiR159a/c的表达,但却在幼果果肉中上调VvmiR159b的表达。表明葡萄miR159家族成员在果实不同组织中通过不同模式应答GA信号参与果实发育的调控。【结论】葡萄miR159家族含有VvmiR159a/b/c 3个成员;3个成员均可切割VvGAMYBVvMYB48VvAIX15VvGRAS-l 4个靶基因;VvmiR159a/b/c及其4个靶基因可能以不同的GA应答模式参与调控葡萄果皮与果肉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miR172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阐释vvi-miR172s及其靶基因应答赤霉素在葡萄果实不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miRNA角度认识GA调控葡萄果实发育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白罗莎里奥’葡萄为材料,以miR-RACE和PCR技术克隆vvi-miR172a/b/c/d的成熟体和前体序列,由psRNA Target软件预测vvi-miR172s的靶基因;利用RLM-RACE技术验证vvi-miR172s剪切靶基因的裂解作用及其作用位点;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靶基因、靶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序列结构分析及亚细胞定位预测;通过在线软件PLANTCARE进行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通过qRT-PCR和芯片数据分析vvi-miR172s和靶基因在不同器官、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图谱,以及应答GA3在果实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克隆鉴定了vvi-miR172a/b/c/d的成熟体和前体序列,预测到VvAP2、VvRAP2-1、VvRAP2-2VvRAP2-3四个靶基因,验证到裂解产物及其裂解位点,证明它们为vvi-miR172s的真实靶基因。序列结构分析显示,VvAP2、VvRAP2-1、VvRAP2-2、VvRAP2-3均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其motif元件的种类和数量相似,均含有两个排列顺序相近的AP2蛋白结构域,表明其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且VvAP2VvRAP2-1VvRAP2-2与杨树的亲缘关系较近,VvRAP2-3与大豆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靶基因蛋白二级结构均为α-螺旋,可进一步折叠为稳定的三级结构;4个靶蛋白亚细胞定位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发现vvi-miR172c和VvRAP2-1中含有赤霉素响应元件,表明它们可能响应赤霉素调控葡萄生长发育;芯片数据分析显示vvi-miR172c和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具有组织或器官特异性,且它们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负调控作用;RT-qPCR结果显示,随着葡萄果实的发育,果皮中vvi-miR172a/b/d呈下降的表达趋势,而靶基因VvRAP2-1的表达模式相反,表明vvi-miR172a/b/d对VvRAP2-1负调控;果肉中vvi-miR172d的表达水平降低,而靶基因VvAP2的表达水平增加,表明vvi-miR172d与VvAP2呈负相关性。另外,GA3处理改变了vvi-miR172s的靶模式,增强了果肉和果皮组织中vvi-miR172d与VvRAP2-1的负相关性,同时诱导了vvi-miR172c对VvAP2/VvRAP2-2/VvVvRAP2-3的负调控作用。【结论】VvAP2、VvRAP2-1、VvRAP2-2、VvRAP2-3均为葡萄miR172a/b/c/d的真实靶基因,vvi-miR172家族可能通过vvi-miR172a/b/d和vvi-miR172d分别介导靶基因VvRAP2-1VvAP2调控果皮和果肉组织的发育过程,而vvi-miR172c和vvi-miR172d及其靶基因可能是GA调控葡萄果皮与果肉组织发育的主要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5.
巨峰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期维管束水分运输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果实生长规律、果实硬度和膨压的变化、维管束结构和水分运输变化,揭示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期维管束水分运输变化与果实生长间的关系。【方法】以4年生巨峰葡萄为材料,采用质外体染料示踪法研究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期果实维管束水分运输变化。【结果】在第1次快速生长期(Phase I),果实生长迅速,果实硬度和果实膨压最大,果实周缘维管束被染色数量最多,染色范围最广,染料溶液在葡萄果实中的运输速率也最高,为0.97 cm·h-1;进入生长停滞期 (Phase II),葡萄果实中的周缘维管束被染色数目减少,染料溶液在周缘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束运输速率急剧下降,分别为0.08 cm·h-1和0.72 cm·h-1;在果实的第2次快速生长期(Phase III),果实硬度达到最低,膨压下降,染料溶液在果实中的运输速率比生长停滞期有所增加,但仍低于第1次快速生长期。通过对维管束解剖结构观察可以看出,葡萄进入转色期后,葡萄果实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壁模糊,甚至瓦解。【结论】葡萄进入第2次快速生长期(Phase III)后,由于葡萄果实维管束中部分木质部结构瓦解、功能丧失,导致水分运输效率迅速下降,而该时期果实糖分积累增加,有利于提高果实渗透调节能力,促使水分通过韧皮部进入果实,从而促进果实第2次膨大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充分利用GenBank上的大量葡萄EST序列,建立本地化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实现基因表达模式的大规模快速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上的362 193条葡萄EST序列进行本地化及后续处理,建立电子分析平台,并通过RT-PCR技术对其电子分析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包含叶、花等11个组织类别和GA3等5个胁迫类型的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通过VvAG、VvCHS、VvF3H、VvLDOX等4个葡萄基因的RT-PCR和电子表达分析结果比较发现,平台预测效率较高,在预测EST来源数较多的果实、花序、花组织的表达效果较好,而对叶等EST来源较少的组织的预测效果需结合试验判断。随着dbEST库中源于葡萄各组织EST序列数量的大量增加,平台的预测效果将更加符合基因表达的实际情况。【结论】葡萄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预测效率较高,为葡萄基因大规模快速表达分析以及重要相关信息的挖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