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rodendri Diet.)的夏孢子中分离出一种头孢霉,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鉴定为Cephalosporium purpurascerts var.uredini-cola var.nov.(变紫头孢霉嗜锈品种),该菌对海州常山鞘锈菌有较强的破坏性,在高湿条件下,如霉雨季节或多露天气,对夏孢子寄生率达80%以上.又从蚜虫上获得2株轮枝菌,并鉴定为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蜡蚧轮枝菌),该2菌株在高湿条件下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fe),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 pseudbridssicae Dayis)和挑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均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 Le′v.) 已知有48种,除一种短循环型生活史的偃松鞘锈菌(C.pini-pumilae Azb.)外,其余均为长循环型生活史,夏孢子、冬孢子寄主涉及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57个属。中国鞘锈菌只有9个种的寄主关系和生活史已明确,其余都未经过人工接种,锈孢子寄主关系及生活史未知。由于鞘锈菌对寄主选择不太严格,相近种的寄主又有重叠,使人们对鞘锈菌按形态定属名,按寄主定种的传统分类方法是否完全合理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确定鞘锈菌种,不仅要考虑孢子形态等特征,还要考虑不同地区鞘锈菌对寄主范围,从优选择和限定选择等多种情况,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鞘锈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扭转当今分类上的混乱局面,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9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林场,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 mongolica Litv.)松针上的春孢子向健康的黄药(Phelledendron amurenseRupr.)和紫花铁线莲(Clematis fusca var. violacea Maxim)叶片人工接种成功。用人工接种所产生的夏孢子向相同寄主植物接种后,再次发病并产生夏孢子。由此证明阿城市料甸林场樟子松松针锈病菌(Cleosporium clematidis Barcl.)的转主寄主为紫花铁线莲和黄药,病原菌种应为铁线莲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ma(?)idis Barcl.)。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松叶锈病发生严重,主要危害造林后苗木,幼树。用樟子松松针上的春孢子向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叶片上接种获得成功,用带有冬孢子堆的白头翁病叶挂在樟子松松针上接种,也获得阳性反应。因此鉴定在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松针锈病的病原菌为白头翁鞘锈菌,其转主寄主为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室内抑制春孢子萌发试验,以百菌清和DT杀菌剂效果最好。用五二扑和扑草净都能杀死掌叶白头翁和轮叶沙参的地上部  相似文献   

5.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每平方厘米叶面积夏孢子堆数量,潜育期长短,每个夏孢子堆的夏孢子数目和感染型(夏孢子堆或病斑的大小),在太平洋西北部九个小麦栽培品种幼苗和成株上鉴定了对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的两个当地培养物的七个抗病类型。有两个栽培品种对这两个培养物是完全感染的。一个栽培品种对叶锈菌中的一个培养物有过敏的抗病性。其余六个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田间慢锈性,通过上述因素的测量,其中两个品种仅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性,四个品种在成株期和苗期都表现抗病性。这四个品种还显示了培养物×品种对于上述抗病性因素的互相影响,这一点说明它们的慢锈性是培养物一专化的。当品种具有较少的夏孢子堆,较长的潜育期和每个夏孢子堆具有较少的夏孢子时,它们还具有范围从高到低的感染类型(大到小的夏孢子堆和病斑)。感染型的范围和抗病性其它因素之间的结合可能对选育慢锈性品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花椒鞘锈菌重寄生菌,并优化重寄生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花椒锈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菌株HC30的产孢条件。【结果】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获得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重寄生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为鞘柄锈柱隔孢菌。菌株HC30产孢条件优化结果显示,PSA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蔗糖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氮源2.5%、碳源2.1%、pH 7,在此条件下添加花椒鞘锈菌夏孢子粉(0.5 g/L)的重寄生菌产孢量最好,为2.28×108 spores/mL。【结论】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的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强寄生作用,并得到了鞘柄锈柱隔孢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进一步研制生物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温室里比较了小麦叶锈菌叶中三号生理小种的夏孢子侵入慢叶锈小麦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和快叶锈小麦品种(无沙八号、纳罗)后,菌丝体和夏孢子堆的扩展速度.结果表明,接种后48小时到192小时,菌丝体在叶片组织内扩展长度与时间里幂函数回归关系,慢锈品种是Y=0.0879X~(1.3459);快锈品种是Y=0.1205X~(1.3859)。菌丝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是0.169毫米、快锈是0.2535毫米。夏孢子堆面积增加与时间呈直线回归关系,慢锈品种为Y=0.0076X 0.005;快锈品种为Y=0.0182X 0.0142。夏孢子堆面积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为0.0065毫米~2;快锈为0.0156毫米~2。夏孢子堆面积的扩展呈现两个增长峰。较大的峰出现在夏孢子堆形成初期,另一个是在夏孢子堆形成后的8~10天,峰较小。快叶锈品种的增长峰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抗扩展是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重要抗病特性。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 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 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 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 mori Barcl.var.brous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 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 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 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麦条锈菌黄色和白色夏孢子菌系混合繁殖的群体中,筛选出一新的白化菌系。新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明显不同于两原始菌系,其夏孢子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些结果表明该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本研究还发现,新苗系的多核率随继代转接而下降,但其毒性不变。  相似文献   

11.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12.
从茶麃生柱锈菌的锈孢子堆上分离纯化了3株重寄生拟盘多毛孢,编号cr012、cr013和cr014。它们形态各异,但对茶麃生柱锈菌和石楠锈孢锈菌的锈孢子均有强寄生作用,且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通过台盼蓝染色法筛选出了3株重寄生菌破坏茶麃生柱锈菌锈孢子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毒素的分离及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等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病害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锈病 1.发病症状 苗期发病,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期变成小黑点;叶片正面产生黄色小点,之后病叶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小疱.小疱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到夏末秋初,在夏孢子堆周围形成大量黑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在花盘、萼片以及茎上的孢子堆情况与叶片上相似,但数量较少,且只有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褐色小疱,叶片呈铁锈色,早期枯死.  相似文献   

15.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2005,(5):23-23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条孢子堆。…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三种松疱锈病菌的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堆表面形态。取自云南松正[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马尾松 [P.massoniana Lamb.]、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vim.]的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Wint.],取自云南松和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的栎柱锈菌 [C.quercuum Miyabe.]和取自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ec.]的茶蔗生柱锈菌[C.ribicola J.C.Fischerex Rabenh.]的锈孢子表面都具突起,突起上都有环纹。三个菌种的锈孢子,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生在东北茶藤子[Ribes manschuricum(Maxim.)Kom]、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上的冬孢子堆(柱)稍有差异可以相互区别,而夏孢子的形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更多整合有外源GUS报告基因并且稳定表达的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菌株.探索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转GUS基因遗传转化体的分离方法.以从菌种筛选品种上分离转化体法为主、从繁殖品种辉县红上分离转化体法为辅可有效提高转化体的检出率;建立了利用透明胶带粘取夏孢子并通过染色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新方法.试验证明,透明胶带粘取夏孢子染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一、小麦锈病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  相似文献   

19.
从山东平度连作的生姜枯萎病病株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回接试验确认该菌株为生姜枯萎病病原菌。采用盆栽试验,在健康土壤中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不同接种浓度对生姜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土病原菌孢子数量103是导致生姜植株发病的临界浓度,当每克土接种数量不高于105时,病情指数随接种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每克土接种数量高于105时,病情指数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每克土中接种的病原菌孢子数量的增加,各处理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也增加,且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土体土壤,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的1.19~1.86倍。结论:根际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共同决定生姜植株是否发生枯萎病,但发病程度的高低受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山东平度连作的生姜枯萎病病株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回接试验确认该菌株为生姜枯萎病病原菌。采用盆栽试验,在健康土壤中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不同接种浓度对生姜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土病原菌孢子数量103是导致生姜植株发病的临界浓度,当每克土接种数量不高于105时,病情指数随接种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每克土接种数量高于105时,病情指数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每克土中接种的病原菌孢子数量的增加,各处理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也增加,且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土体土壤,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的1.19~1.86倍。结论:根际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共同决定生姜植株是否发生枯萎病,但发病程度的高低受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