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青海省土地资源详查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的基础上,借助G IS技术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偏差,综合评价指数处于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占江河源区总面积的83.3%;在空间分布上,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南部到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行政区县(乡)主要集中于江河源区的中西部,而江河源区东南部部分行政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11年423景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MVC、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快于广西区年NDVI平均增长速率。NDVI均值存在着明显的分段特征,且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以前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NDVI均值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和西南植被覆被低、东南植被覆被高的态势,NDVI均值纬向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经向分布线性倾向率比较小,仅为0.5952/1N°。NDVI标准差的变幅较大,表现为波动小主要分布在NDVI均值的两个极端,波动较小与波动较大并存,波动较大分布比较零散的空间格局。NDVI的Hurst指数反持续(10.03%)持续性序列(89.97%),说明经济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处于持续性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以2001-2015年的MODIS NDVI为数据源,结合2001-2015年的气象数据(温度/降水),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15a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大体趋势是植被覆盖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研究区植被的空间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研究区的西安市、渭南市及豫西山地的洛阳市等地的植被退化严重,但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部的植被覆盖有了明显的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年际间变化不大,而降水量起伏变化较大。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温度对植被NDVI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霞  廖里平  高永    汪季    党晓宏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88-196
阿拉善高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重度危急区,定期评价植被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及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全区及旗县尺度对2000-2015年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阿拉善左旗植被覆盖度最高。总体而言,近16 a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呈现改善趋势,但以低植被覆盖区为主,植被覆盖区域占阿拉善高原总面积的24.77%。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Hurst指数表明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未来变化趋势为东南部持续改善,西北部严重退化。从驱动因子来看,植被覆盖对降水和潜在蒸散存在时滞效应。此外,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与当地牲畜数量的下降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利用趋势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福建省近年来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近11 a来整体植被覆盖较好较稳定,但沿海人口较密集、城镇建设拓展较快的区域及沿海的岛屿植被覆盖较低;归一化比值植被指数( NDVI)最高值出现在8-9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时间尺度为12个月的年内生长季与非生长季NDVI值变化最明显;福建省年平均NDVI值、生长季平均NDVI值、非生长季平均NDVI值在2003年之前呈增长趋势,之后转为下降趋势,2005年总体上达到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福建省植被增加显著的区域是龙岩西北部、漳州东南部及莆田中部,植被覆盖状况显著变差区域是福州市区、莆田、泉州、厦门沿海城镇区域。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作为中国特有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分析其植被覆盖变化意义重大。基于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M-K检验和方差评价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2001—2015年西双版纳植被覆盖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月变化呈典型底部单峰式分布,年迹变化趋势呈波动上升,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期一致;空间分布受气候条件、经济价值、生态恢复等影响,东部地区植被覆盖高于西部,中、东部地区覆盖变化波动明显;研究区植被指数年迹、季节、月变化特征基本符合当地植被生长季节特点。  相似文献   

7.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近3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分3个高程层面模拟了青藏高原地表太阳辐射(SOL),并以此驱动CASA模型估算1983要2012年青藏高原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NPP的时空演变模式,而后探讨了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分不同高程层面建立的太阳辐射模型能够更合理地反映青藏高原地表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精度高于其他相关模型。(2)青藏高原植被NPP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高原西北部降水量小于400mm的区域内植被NPP 的主导因子是降水,东南部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内植被NPP的主导因子是温度。(3)青藏高原植被NPP的演变趋势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总体上高原西北部植被NPP近30年变化相对稳定。其中1983要1992年,NPP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高原中部,在高原东南部则呈现减少趋势;1993要2002年,高原大部分地区NPP呈增加趋势,NPP减少区域集中在高原东部地区;2003要2012年,高原东部、南部NPP增加趋势明显,高原东南部NPP呈减少趋势。(4)总体上,1983要2012年青藏高NPP总量波动范围为0.494~0.590 Pgc/年变化率为0.0187 Pgc/10,年,呈现“缓慢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年均温度增加对NPP的变异有显著影响(R2=0.456,P<0.001)。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动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及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的趋势,且存在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的分界线.(2)退耕还林前后植被退化区占研究区域的3.65%,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市辖区;植被改善区域占研究区域的31.12%,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南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不变的区域占65.22%.总体来说,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但生态恢复与生态恶化并存.(3)植被覆盖状况与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呈现出较为同步的动态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恩施市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像元二分模型,对2007—2015年3个不同时期同一季像的遥感影像进行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信息的提取,基于转移矩阵及统计分析2007—2015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恩施市植被覆盖度以较高等级以上植被覆盖度为主,3期较高以上植被覆盖度占总面积比例均在68%以上。总体分布特征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向西南部及西北部的覆盖度逐渐升高,高覆盖的植被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恩施2007—2015年植被覆盖度一直处于正向增长趋势,未出现局部或整体退化的现象,中等及较高植被覆盖度转出面积基本转向至高植被覆盖区域,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共增加910.3 km~2,增加了22.98%。恩施大部分乡镇植被覆盖度均处于较高的覆盖水平,2007—2015年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莲河流域干燥度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马莲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对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的干燥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内可能蒸散率(PER)以0.01~0.07/10 a的趋势上升,地区差异明显。马莲河流域PER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最大值,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增大了0.36,为干旱最频繁发生时段。马莲河流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幅为1.3~13.9 mm/10 a,其中上中游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年生物温度升高,增加趋势为0.13~0.29℃/10 a,下游地区年生物温度升高最为明显。[结论]马莲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侯曌  王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53-15754,15759
概述了植被可能蒸散的4种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得出Holdridge生命地带方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提出了用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模拟中国潜在植被的分布情况,探讨植被分布和气候的关系的建议,认为这对于研究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典型荒漠草原四子王旗1987—2016年植被NPP进行测算,分析NPP时空变化及其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值为144.52g/(m2·年)(C),植被类型地带性分布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年际波动为3.09~3.69Tg(C);3)研究区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更高,表明年降水量是影响荒漠草原区植被NPP的主要气候因子。通过研究荒漠草地植被NPP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助于认识荒漠草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与现行全国气候分类或分区方案具有可比性和同时反映京津冀地区气候分类的特殊性原则,以京津冀地区56个气象站点1961—1990年和1981—2010年2个时段的累年月值和日值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指标划分温度带,应用校正的FAO56-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潜在蒸散量并计算年干燥度,采用年干燥度指标并参照地带性植被土壤分布界线划分干湿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划分6种气候类型。2个时段的气候类型时空变化表明,近30年来京津冀地区暖干化趋势明显,突出表现在,中温带南界明显北移,中温带范围缩小,而暖温带范围扩大。从局地尺度看,区域西北部和南部的邢台、邯郸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变暖趋势最小的是包括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的燕山山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变干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西北部地区,变化较小的是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宪锋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相似文献   

16.
基于SPOT-VGT数据的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湖南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5年SPOT-VGT NDVI、植被类型以及气象数据,辅以最小二乘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湖南省植被生长变化特征并从年和月变化尺度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1) 近16年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DVI高值区在湘西北和湘西南,而湘中及湘北植被覆盖较差;(2)2000—2015年湖南省植被NDVI增幅为0.004 5/a,灌丛NDVI增加趋势最大,达0.005 1/a,而沼泽最小,仅为0.002 6/a;(3)湖南省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共存,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从不同类型植被来看,各类型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的面积占绝大部分,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的面积较大,而草丛、草甸和沼泽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的面积较大,阔叶林和栽培植被与降水呈正负相关的面积约各占一半;(4)时滞性分析表明,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2个月滞后,且7月NDVI与6月降水、9月NDVI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但逐月NDVI与前0~3个月气温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近16年湖南省植被覆盖呈增加态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要素变化响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17.
植被覆盖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基于GEE平台获取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构建2001-2020年天水市NDVI序列数据,探讨天水市近20 a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天水市平均植被覆盖为0.55,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低度、较低覆盖共占全市总面积的4.1%、中度覆盖占42.9%,较高、高度覆盖共占53%。2)近20 a天水市植被覆盖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97%/a(P<0.05),植被覆盖总体为改善趋势,改善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5.43%,局部区域植被退化,面积仅占1.98%。3)近20 a天水市植被覆盖变化受降水和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影响,降水的增加、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对该市植被覆盖的提升效果显著。基于Hurst指数分析,在未来植被覆盖变化以正向持续性为主,部分区域表现为反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王岚  陈雪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46-6349
生物量估算研究有助于寻找陆地植被从大气中固定碳的数量及影响其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在此基于CASA(Carnegie 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结合遥感数据和匹配的温度、降水、太阳辐射资料以及全国1∶400万植被图,估算海河流域2002 ~ 2007年的生物量,并以2007年为例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植被覆盖度的生物量差异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CASA模型适用于海河流域生物量研究;6年来,海河流域年均生物量总量为405.5 Tg;海河流域的年生物量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平原生物量>山区生物量>高原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李娜  殷学永  马金柱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99-17600,17603
利用MODIS数据提取河南省的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NDVI和EVI的特点和其时间变化的特征,探究了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NDVI始终都较EVI高,而EVI曲线较NDVI更为平滑,2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都能很好地反映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的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