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以玉米次生根和水稻茎秆切段测定玉米茎腐病两种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的竞争性腐生定殖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病菌定殖速度没有明显区别,但等量混合接入灭菌土经过充分作用后,瓜果腐霉菌腐生定殖能力迅速下降,而禾谷镰刀菌则有所提高,说明两种病菌在土壤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组织细胞学观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由禾谷镰刀菌,禾生腐霉菌,侵染所致玉米茎腐病的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接种后,禾谷镰刀菌先于禾生腐菌浸入寄主根表皮及皮层细胞;两种菌丝侵入组织细胞方式不同,禾谷镰刀菌可直接穿破细胞壁或经细胞间隙向中柱伸进。而禾生佬是寻细胞间隙运行或在细胞破溃处向内皮层方向侵染;禾谷镰刀菌进入中柱后主要分布于韧皮部,而禾生腐霉菌主要寄生在导管及死细胞中。  相似文献   

3.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干瘪瘟。是由半知菌亚门中的多种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其中以串珠镰刀孢菌、合谷镰刀菌、瓜果腐霉菌、禾生腐霉菌和肿囊腐霉菌为主。近年在保定地区发生严重,致使玉米早衰倒伏,籽粒不饱满。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危害损失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2年以来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生、损失情况以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的研究结果。玉米茎腐病在吉林省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以及农家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生时期、发生程度不同,产量损失也不同,据此可估计某品种在当地的产量损失。在分离到的真菌中,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c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作用最强,因此认为上述三种菌为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酸碱度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pH值PDA培养基对玉米茎腐病3种主要病原菌种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刀菌生长影响的试验,测定了3种病原菌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结果表明:肿瘤腐霉菌的适宜生长范围为pH值6-10,最适生长pH值为6-7,禾生腐霉菌的适宜生长范围为pH值6-10,最适生长pH值为6。禾谷镰刀菌的适宜生长范围为pH值6-9,最适生长pH值为7。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植物营养制剂对玉米茎基腐病影响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种植物主要营养制剂氯化钾、硫酸锌和硅肥对玉米茎基腐病三种主要病原菌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禾谷镰刀菌(Fucarium graminearum)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腐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氯化钾对三种菌均无抑制作用;硅肥对禾生腐霉菌和肿囊腐霉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玉米果穗或籽粒霉烂的总称。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8.
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82-1986年,对北京、浙江地区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1985和1986两年分离的200株病株中,腐霉菌(Pythium)占66.5%,镰刀菌(Fusarium)占37%,丝核菌(Rhizoctonia)占10.5%,细菌(Bacteria)占4.5%,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占3%。回接成株期玉米试验表明,肿囊腐霉菌(P.inflatum Malthews)和禾生腐霉菌(P.graminicola Subram)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则不是,至少不是主要病原菌。从玉米上分离出肿囊腐霉菌,过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玉米青枯病病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了玉米青枯病原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 Subram)和肿囊腐霉(P.inflatum Marth.)与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ium Schw.)间代谢水平上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腐霉代谢产物对谷镰刀菌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禾谷镰刀菌代谢物对腐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腐霉代谢产物对寄主的致萎能力比禾谷镰刀菌更强。  相似文献   

10.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 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 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graminearum)分别为41 7%和15 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 1%和8 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穗粒腐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籽粒(或病粒)中串珠镰刀菌的带菌率最高,分离频率为59.61%,其次为木霉菌,分离频率为14.97%。从玉米杂交种中分离到的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只是发病时间、病害蔓延速度有所差异。病原菌分离频次的高低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自然界分离到细菌菌株1 193株,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5株对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禾生腐霉、肿囊腐霉)具有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抑菌圈直径达到6~16 mm。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时,生防菌G28-6、K11-9、K18-5的防治效果都达到66%以上;当病原菌为禾生腐霉菌时,生防菌K3-3的防治效果达到54.29%;当病原菌为肿囊腐霉时,生防菌K18-5的防治效果为35.71%。生防菌还对玉米根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生防菌G28-6和K18-5在玉米根部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具有研制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黄曲霉素(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平板混合培养试验和浸种、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Papiliotrema flavescens)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小麦苗期的定殖特征及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在平板混合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4.1%;2)盆栽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浸种和灌根处理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叶鞘叶。与浅黄隐球酵母菌浸种处理相比,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处理的叶鞘浅黄隐球酵母菌定殖数量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14d达到最大;3)盆栽试验中,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2.7%,对假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5.3%,均显著高于根灌生理盐水处理(P0.05),对小麦株高无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可以在小麦苗期实现定殖,并且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u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um s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分离频率高达39.1%.分别采用牙签法、注射法和花丝喷雾法时玉米果穗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柯赫氏证实法则对酒泉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进行了研究。对病部组织分离培养的结果是腐霉菌占42.78%,镰刀菌占38.33%;回接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植株,腐菌菌可重现青枯症状,而镰刀菌则难以重视,因此认为,酒泉地区玉米青枯病的病原为腐霉菌。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降质减产。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产生有毒代谢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一、发病症状主要在果穗和子粒上发病,被害果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对我省6个地区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在分离的107份标样中,镰月菌分离频率为65.4%,其中串珠镰刀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为62.5%;腐霉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达100%,重分离仍能得到原菌株。根据柯赫氏法则,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保根灵生物防治玉米茎腐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根灵1号和2号是由从玉米根表和根际分离的,具有抗生作用的10个细菌菌株和具重寄生作用的一个绿木霉(T.viride)菌株复配而成的生防制剂,该制剂具稳定的防治茎腐病和增产效果。这两种制剂能明显提高植株鲜重及根系干重,减轻茎腐病造成的植株矮化现象。保根灵1号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lum)引起的茎腐病,保根灵2号穴施能有效地防治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的茎腐病,并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粉锈宁能够抑制拮抗细菌的生长,绿木霉菌(Trichoderinaviride)对粉锈宁耐性较强,因此木霉菌和低剂量粉锈宁结合使用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玉米茎腐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种子带菌检验、病原菌在病株残体、病土上越冬形态观察及存活检测、越冬病菌的苗期致病测定等一系列试验,明确了辽宁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土及病残体内越冬,瓜果腐霉菌(Pgthiumuphanidermatum)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和病土中越冬,带菌的土壤及根茬等病残体是玉米茎腐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