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相似。2)坡位对枣树林地0~60 cm土层的水分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逐渐减小直到差异不显著。3)山地枣林0~60 cm土层内,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但显著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差异。0~40 cm土层,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且与苹果园、草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40~100 cm土层,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最大,且与枣园、草地显著差异。5)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红枣(153.03 mm)苹果园(149.26 mm)草地(98.76 mm),说明林地土壤水分涵蓄能力强,而撂荒草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因此,研究表明半干旱黄土区进行水平阶整地和合理的经济林营造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且不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相反进行撂荒则反而会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陇山林区栎类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油松林及无林地5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年对9个样点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和蒸散量是引起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趋势十分明显;坡位对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土层深(H)O≤H<2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为剧烈,但总体上其含水量大于20 cm≤H<60 cm的土壤含水量;各个时期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延河流域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及其空间变化,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利用和人工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问题,根据降雨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了降雨梯度、坡位及坡向对植被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流域内土壤水分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自然植被0~500 cm土壤含水量为8.15%,变异系数为33.12%;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较低,仅6.74%。地形因子能够显著影响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土壤含水量,自然植被不同坡位和坡向的0~500 cm土壤含水量大于人工植被。[结论]综合考虑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阴坡下与平地相对适合人工植被的营造,在植被配置时,需要考虑植被类型及耗水特点。  相似文献   

4.
延安试区刺槐林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延安研究区不同立地类型的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延安研究区梢林区林地土壤含水量大于北边的森林草原区,不同坡向其含水量不同,阳坡土壤含水量小于阴坡,同一坡向不同部位含水量不同,坡下部土壤含水量高于坡上部,密度越大林地土壤含水量越小,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低于荒坡,且刺槐比辽东栎消耗深层土壤水.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喀斯特地区撂荒地植被变化对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法)对贵州省黔南州不同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465只,隶属4纲12目37科38属,林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多奥甲螨属(Multioppia),草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缰板鳃甲螨属(Chamobates)。草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林地撂荒地表聚性不明显。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DG指数均以草地撂荒地高于林地撂荒地,但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在各功能群中,杂食性土壤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高,捕食性最低,但空间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10年恢复时间内,喀斯特撂荒地植被演替方向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但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旨在为半干旱黄土区今后植被恢复重建以及植被优化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干旱黄土区吴起县4个不同乡镇的乔、灌、草共16个典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1)位于同一研究区,相同坡度、坡向、降雨条件下的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且荒草地土壤水分最大,柠条林地最小;(2)不同坡位的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坡底平台土壤水分最大,中坡位原状坡最小,且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大致呈"s"型分布;(3)同一研究区内,水平阶上的乔木纯林与乔灌混交林间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4)不同坡向的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阴坡土壤水分最大,阳坡最小。【结论】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放牧鸡对沙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龙  宋智慧  胡娜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626-2629,2632
以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试验基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两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养鸡棚中采样,分析了放牧鸡对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的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及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草地含水量、硝态氮随距离变化差异显著,草地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显著。对于两种不同植被类型,深度20~50 cm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深度0~10 cm土壤的含量;0~10 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碳含量随着放牧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但其他层次中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放牧距离对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不同层次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天然草地、人工封育草地、撂荒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5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灌草结合的人工封育草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的含量高于以草本为主的天然草地和撂荒地,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刚好相反;植被对表层0~20cm土壤养分的影响大于下层20~60cm土壤,植被作用下土壤养分向表层富集;采用柠条进行退耕还林,能够充分发挥其根系特性,有利于改良深层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1794-1800
以晋西北地区忻州市五寨县石咀头村为研究地,采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存在差异,粒度组成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总体属于砂土和壤土质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粒度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柠条地的分选性最好;土壤容重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表现为:杨树林地柠条地蒿地草地,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其中,蒿地的土壤容重与另外3种植被恢复类型有显著差异(P0.05);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且土壤质量含水量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0.890,0.819。  相似文献   

10.
ǭ�ϲ�ͬ�̻ĵ�������֫����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喀斯特地区撂荒地植被变化对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法)对贵州省黔南州不同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465只,隶属4纲12目37科38属,林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多奥甲螨属(Multioppia),草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缰板鳃甲螨属(Chamobates).草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林地撂荒地表聚性不明显.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DG指数均以草地撂荒地高于林地撂荒地,但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在各功能群中,杂食性土壤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高,捕食性最低,但空间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10年恢复时间内,喀斯特撂荒地植被演替方向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但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陕南旬阳坝地区坡面土壤水分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128-1133
土壤水分状况是反映生态系统恢复及合理进行农业措施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野外秦岭中山区典型坡面不同用地类型(林地、撂荒地、园地和农耕地)的土壤水分数据,利用生态数量学冗余分析法(RDA),分析了坡面尺度上的土壤理化性质、地形等环境因子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地、撂荒地、林地和农耕地土壤水分均值表现出一致性,且各层多表现出中等变异程度;4种用地类型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前2轴的累积解释量占特征值的总和均达到93%以上,坡度、坡位、有机质和容重对坡面土壤水分影响最为显著,林地和撂荒地受坡位的影响较大,而园地和农耕地受坡度因子的影响较大。因此,针对陕南秦岭段中山区坡面土壤水分的特征研究,可以将样点的坡度和坡位等作为分析的重要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尺度土壤容重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揭示土壤容重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异能够为容重制图以及土地质量评价服务。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测定土壤容重与环境因子。在分析土壤容重与环境因子空间变异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表现为弱变异性。土地利用、坡位与坡形对土壤容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表现为乔木林地园地灌木林地荒草地耕地的总体趋势;坡位之间土壤容重表现为上坡山顶中坡下坡;坡形之间土壤容重表现为凹形坡凸形坡线形坡梯田。根系密度、枯落物蓄积量、植被盖度与生物结皮盖度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坡位之间只有生物结皮盖度差异显著。不同坡形之间只有根系密度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容重与生物结皮盖度及坡向相关不显著,容重与植被盖度、枯落物蓄积量、根系密度及坡度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坡度与植被盖度是影响土壤容重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58.15%的土壤容重变异,本研究建立的拟合关系为土壤容重空间制图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恢复方式对喀斯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生态恢复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2012年2月对喀斯特地区撂荒地、退耕还林地和自然林(对照)进行了土壤节肢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25 898只,隶属7纲18目95科146类。各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密度-类群指数无显著差异,自然林和退耕还林地个体密度显著高于撂荒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组成与自然林、退耕还林地明显不同,自然林和退耕还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组成相对接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植被差异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更有利于土壤节肢动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弃渣场不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以期为类似地区水电站项目弃渣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安桥水电站2#弃渣场为研究对象,以原生植被区为参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弃渣场不同坡位、平台以及原生植被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特征。【结果】①土壤水分含量以原生植被区最高,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含量大小表现为平台>中坡>上坡>下坡,且表现出下层土壤含水量高于表层土壤含水量;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在粒径组成方面,渣场不同坡位的>4mm粒径的颗粒组成百分比以上坡最高,其余依次为平台>中坡>下坡,2#弃渣场的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下层渣体粒径略小于表层土壤;③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各坡位的土壤容重在1.62~1.92g/cm3之间,上坡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度最大;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的趋势;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容重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的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渣场各部位的土壤物理性质均比对应的原生植被区的物理性质差,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6.
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 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 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甘肃泾川中沟流域刺槐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地形(断面部位)、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对降水过程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层深度、前次测定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两次测定期间的降水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其相互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昆明地区山地主要人工林类型的土壤耗水特征,以昆明市周边的麻栎、蓝桉、干香柏、华山松、云南松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对其旱季初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5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蓝桉林麻栎林干香柏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群落总盖度、乔木郁闭度和苔藓、枯落物层盖度与0~30 c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林地类型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关系密切且土壤水分利用层均在0~100 cm土层;坡向对蓝桉和干香柏林地的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明显,坡位对蓝桉、干香柏和华山松林地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显著,表现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  相似文献   

19.
以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对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机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和退耕地植物的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中,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6.9%~14.1%,撂荒地和苜蓿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柠条林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2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碳密度和全氮含量较20~100cm变化大;在0~100cm土层,与农田、撂荒地和苜蓿地相比,沙棘和柠条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不同退耕地植物生物量(地上和地下)差异显著,呈现柠条>沙棘>苜蓿>撂荒地>农田的变化趋势。表明退耕过程中草本的恢复对保持土壤深层水分含量有促进作用,而灌木的恢复对保持和增加土壤表层养分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兰州市郊10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连续定位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期、不同坡向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的异同,以及柠条对周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从生长初期到生长旺季再到生长末期,整体土壤含水量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这与植被生长耗水规律相符;各坡向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柠条林地0~60cm土层为土壤含水量剧变层,60~180cm土层为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层;生长季内,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是有差异的,3个坡向平均土壤含水量从小到大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主要受地表植被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柠条对周围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的大小有关,土壤含水量越大柠条对周围土壤含水量影响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