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定向栽植模式下冠层结构及光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玉米冠层光能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定向栽植方式的增产机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吉单50为试验材料,设置定向播种、随机播种、定向移栽、随机移栽4种栽植模式,测定其玉米冠层结构参数、群体内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吐丝期最大冠层形成时两个品种叶片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且不随栽植方式改变而改变。其中,上午时段(10:00~10:15)定向播种和定向移栽的群体有效光能截获率分别比随机种植模式增加10.60和23.50个百分点,但定向种植模式玉米群体的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下降快,而群体底部可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在机械许可的情况下,定向栽植能够建立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玉米双株定向栽培创高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耀宇 《新农业》2010,(4):22-23
<正>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是一种新的栽培形式,是指每穴种植两株,但这两粒玉米种子是来自同一穗轴同一圈连在一起的种子。玉米双株定向栽培在海城已经试种5年,增产显著,比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兰坪县主要的粮食栽培作物,玉米的种植技术水平及产量将对兰坪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移栽技术来简单阐述怎样才能提高兰坪县的玉米单产,增加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垫江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2%,为了提高玉米产量,让玉米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垫江县农技中心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软盘育苗定向栽培技术,软盘育苗定向栽培在垫江县示范种植6667m^2。通过测产调查平均单产在500kg/667m^2,比一般种植单产450kg/667m^2增产10%。定向栽培每667m^2种植2616株,定向栽培能够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穗位方向一致,易于自然授粉,也便于人工授粉,只要水肥条件及管理水平跟得上,就会取得高产,玉米育苗定向栽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在垫江县推广潜力很大,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株叶片定向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是玉米单穴栽培基础上的创新型技术,为改善玉米群体生态环境、提高玉米产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玉米双株定向超高产栽培的原理、关键性技术、创新发明和科技成果作以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发明淮山药定向结薯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淮山药更为简单易行的新技术;根据淮山药大容沟、大薯床、大土量促进大增产原理,采用建立适合淮山多薯条生长与容纳的大“薯床”,研究提出淮山药纵带定向高效栽培新技术,具体为碎土开行(沟)铺设塑料彩布条带或其它淮山薯条生长不易穿透的硬质材料,回土成垄(畦),然后在垄(畦)上种植淮山种薯,采收时将彩布条带上15 cm土壤去掉取薯,简单易行,产量高达75 000 kg/hm2左右;适合于各种土地类型,尤其适合10~25°的旱坡地、山地及林下应用推广;可应用于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种植、采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淮山定向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淮山定向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薯准备、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储藏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淮山药定向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淮山药采用U形塑料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特点,并提出淮山药定向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合理放置U形塑料浅生槽,施足基肥;合理选种,适时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及采收等。  相似文献   

9.
介绍淮山定向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薯准备、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储藏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节省型生理定向简化栽培技术是针对棉花管理繁琐、投入大、收效低而提出的一套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多点试验证明该技术是可行的。本文主要报道该技术体系下,田间种植密度的研究结果,经差异显著性(a=0.05)分析表明,行距×穴距×每穴株数(1.0m×0.17m×3株)为最佳密度组合,即每667m2 12000株,产量超过了170kg。定向剂处理与对照相比达显著差异水平(a=0.01),说明定向剂起到了生理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养分高效管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和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养分管理技术与施肥机具之间农机农艺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养分管理中农艺技术与农机操作的有机结合,成为农业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养分管理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高效施肥技术需要用适宜的施肥机械作保障,肥料新产品研发需要新的施肥机械,栽培耕作方式变革对农业机械产生新的需求,施肥机械化需要智能化提升,同时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研发需要考虑机械的可行性。针对东北春玉米、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及南方水稻种植体系的主要养分管理特点,阐述了我国在玉米启动肥及种肥同播技术、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小麦机械化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及机械化变量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如何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升我国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集成生产技术,加快机械化进程,促进鄂西北山地玉米产业发展。[方法]2012—2015年连续开展夏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播期试验和种植密度试验,筛选适宜鄂西北山区机械化生产的夏玉米品种,研究相应的栽培技术,并结合农机具进行了机械化生产试验,论证其可行性以及评价其生产效益。[结果]筛选出最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夏播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时间控制在6月15日前最佳,种植密度为7.50×104株/hm2最佳。[结论]研究出一套适宜低山丘陵地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缓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与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玉米发展,在论述该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玉米种植是增产、增收、轮作、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及玉米种植技术成熟和利于机械化作业等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几方面分析了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发展玉米生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做好育种工作、抗旱与排涝工作、发展机械化以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太永 《北京农业》2011,(12):24-25
退耕还林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又是退耕还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补偿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采用机械化插秧技术,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机械化插秧667m2纯收入1090.50元比手工插秧667m2纯收入871.42元,增收219.08元。水稻机械化插秧是一项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的农业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玉米粮经饲兼用。近年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递增。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对确保国粮安全、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速粮食加工业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在眉睫。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农机农艺互动,社会化服务促动,梯度推进带动,多项技术联动。主要措施:加大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深入种植制度改革,创造机械化生产优质条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示范推广,积极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根据贵州省马铃薯种植特点:和现有的生产机械化技术.对贵州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的技术要点和机具选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要从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选好机型,搞好技术服务;集中力量,组织科技创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促进机械化发展;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规模经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苎麻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进展,采用IncoPat专利数据分析平台,利用专利数据挖掘并分析苎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发展态势、地域分析、重点技术领域、专利创新机构与主要发明人等,通过可视化方法展示该技术领域的创新情况与研发态势。结果表明:目前,苎麻机械化生产技术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国,研究方向集中在脱麻技术、纺织材料和脱胶工艺等方面;苎麻纤维剥制处理和苎麻机械化种植、收获为苎麻机械化生产技术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提出了展开农机农艺融合的苎麻种植生产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加强苎麻联合收获、纤维剥制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加强苎麻纤维物理性脱胶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以促进我国苎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蒜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赴美国考察所了解的美国大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化情况,以及大蒜加工、大蒜产品的饮食和消费情况,提出关于发展我国大蒜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芝麻是一种重要的小籽粒油料作物,芝麻宜机化是其大范围推广的重要手段。现阶段诸多技术的突破对芝麻机械化种植具有较好支撑作用,其中北斗GNSS技术与漏播检测技术的融合,给播种效果实时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也给芝麻的补种、间苗等后续农事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