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了糯玉米的由来和我国地方糯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分析了地方糯玉米种质资源在我国糯玉米育种中的作用,指出利用地方糯玉米种质资源可以拓宽糯玉米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提出了地方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菜用特种玉米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但近20年的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菜用特种玉米市场发展迅速,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菜用特种玉米的兴起和开发前景菜用特种玉米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笋玉米(玉米笋)、极早熟鲜食玉米、黑玉米。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册的地方资源就有近1000份,遍及我国玉米种植带,但8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对糯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滞后,长期以来只有零星种植。美国1908年从我国引入糯玉米后,随即开展应用研究,目前其糯玉米种植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膳食结构已从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发展。开发利用糯玉米种质资源 ,培育糯质玉米新品种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目前引进和保存的黑糯玉米资源数量少 ,且产量低、抗性差 ,难于在生产上开发利用。对黑糯玉米资源的改良和创新 ,培育优质、高产、抗病、黑色糯玉米新品种是育种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 995年 ,笔者开始引进黑糯玉米种质资源 ,通过种质导入 ,把黑糯玉米种质资源的优良品质性状和普通玉米种质资源的丰产性、抗病性结合起来 ,通过定向选择 ,创造出新的糯玉米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甜玉米、糯玉米互为种源可扩展二者的种质资源,为甜玉米、糯玉米育种开拓了新思路。文章针对甜玉米与糯玉米互为种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及种质创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糯玉米起源于我国,近几年糯玉米育种工作发展迅速。通过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分析,找出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糯玉米育种种质创新的思路:加大收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充分利用回交法和二环系法;加强国外优良新种质的引进和利用;理化诱变及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选育方法相结合改良创新糯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我国较早进行鲜食糯玉米育种的单位之一,已育成了具有特色的系列糯玉米品种16个,建立了遗传基础广泛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并对糯玉米育种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分离小群体法"选系方法,构建了"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等糯玉米杂优模式。其育成的苏玉糯1、2、5号等系列特色糯玉米品种先后成为江、浙、沪、广东、福建等省市和国家级的主栽糯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糯玉米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云南糯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糯玉米的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糯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品种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全省16个地州(市)78个县(市)都分布有糯玉米地方品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至今仍种植有被公认为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状的地方糯玉米品种四路糯。从糯玉米地方品种的生态型或多样性、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特征、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回顾了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对云南省糯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分析了勐海四路糯玉米与缅甸糯玉米、锡金原始玉米的关系,以及糯玉米在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的作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创新育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糯玉米(亦称中国糯玉米或蜡质玉米)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上游的滇、黔、川、桂山地及下游的沪与杭嘉湖平原地区。其特有的隐性基因wx控制的遗传功能赋予糯玉米宝贵的价值和广泛的用途。对中国糯玉米种质资源特性、起源、遗传功能、分布及价值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种质利用和创新;促进品种改良和新品种育成。  相似文献   

9.
黑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自交系形态特征差异的表现型值对黑糯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37份黑糯玉米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  相似文献   

10.
通系5和衡白522是国内最早选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其组配的苏玉糯1号为国内首个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杂交种。苏玉糯1号的选育和推广、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对我国糯玉米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应用情况,利用它们作为种质选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已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和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糯玉米鲜食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目前有关鲜食糯玉米研究的现状,综述了与糯玉米鲜食品质密切相关的品种、栽培措施、采收期及加工技术等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用SSR辅助选择技术选育优质蛋白糯玉米自交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都是优质食品和优质饲料来源。由于其优良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大部分糯玉米在亚洲地区被作为食物消费,优质蛋白玉米则主要作为饲料。但是,当前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的遗传育种因其狭窄的遗传种质基础而发展缓慢。为创造一种兼具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特性的玉米类型,并探索一条能同时拓宽糯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以满足糯玉米、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和生产需要,通过以2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4个糯玉米自交系杂交获得的4个杂交组合为基础材料,利用传统育种技术辅以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了18个优质蛋白糯玉米自交系,这些自交系大部分在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含量上都高于血缘亲本,并具有优良的抗病性、胚乳硬度和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3.
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系统地介绍了糯玉米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阐述了国内外糯玉米生产和遗传育种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表明在中国发展糯玉米对发展食品加工、淀粉加工及畜牧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鲜食糯玉米新组合及其食味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鲜食糯玉米鲜果穗采收期,从鲜果穗产量、商品性和食味品质3个方面对39个鲜食糯玉米新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新组合筛选及其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鲜食糯玉米单交种"津农糯955"的选育过程,研究了该品种的产量性状、品种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津农糯955具有熟期适中、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该品种于2009年通过天津市品种审定,作为鲜食及加工保鲜专用糯玉米可以在天津及国内多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糯玉米杂交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品质比较优势指数 (ai)和产量比较优势指数 (bj)分别对鲜食糯玉米品质和产量进行评定 ,发现与用原始平均分排序的位次都是一致的 ;而用品质和产量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 ,其结果与用原始平均分排序的位次就不一致。认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方法真实、实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鲜食糯玉米单交种“津农0802”的选育过程,研究了该品种的产量性状、品种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津农0802具有熟期适中、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作为鲜食玉米,可以在国内多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刘月英  代莹  贾丽军  霍卫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53-8355,8357
[目的]优化白粒糯玉米浊汁饮料的加工工艺.[方法]以白粒糯玉米全籽粒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白粒糯玉米浊汁饮料感官品质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及较优组合.[结果]试验表明,绵白糖的适宜添加量为4%;影响白粒糯玉米浊汁饮料沉淀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吐温-80> CMC-Na>卡拉胶>黄原胶;影响白粒糯玉米汁饮料感官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吐温-80>黄原胶>CMC-Na>卡拉胶,较优组合均为黄原胶0.25%、CMC-Na0.15%、卡拉胶0.10%、吐温-800.15%.[结论]研究制得的饮料产品甜度适中,色泽洁白,糯玉米香味浓郁,稳定性极好,是一种适合各种人群的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糯玉米采收后的鲜食品质是衡量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探讨糯玉米品质形成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以63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采后不同贮藏期果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测定其中8份优异材料蒸煮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蒸煮前后糯玉米果穗中都含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鲜样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4.22 mg·g-1,占可溶性糖的65.60%,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接近,平均含量分别为11.30 mg·g-1和10.49 mg·g-1。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是由蔗糖决定。蒸煮过后,糯玉米熟样中蔗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均下降。可溶性糖和蔗糖是判断糯玉米生化甜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糯玉米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降解速率的快慢主要由蔗糖决定。根据可溶性糖含量与降解速率,筛选了两份糯玉米特异可溶性糖种质,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玉米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