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法,模拟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a]P在土壤中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B[a]P有效含量、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均呈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9~56 d)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的趋势,且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TA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为0.893 2。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B[a]P平均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23.38%(P0.05,14和28 d的20~40 cm叠加污染土壤除外);在1、7、14、28和56 d所取土样培养的蚯蚓,其体内B[a]P富集量是一次污染的22.42%~77.42%,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在14 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13.76%和41.38%,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叠加污染更能客观反映污染物的真实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壤多次叠加污染与一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对赤子爱胜蚓组织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B[a]P含量和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呈现初期下降速率较快,尔后下降速率减小的趋势;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与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整个培养时间内(1~56 d),多次累积污染土壤中B[a]P的Tenax提取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总量比一次污染显著降低13.34%~27.98% ( P<0.05)与22.58%~46.81%( P<0.05)。B[a]P多次累积污染条件下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比一次污染低3.01%~33.07%(P<0.05)。这表明土壤中B[a]P多次累积污染对蚯蚓的毒性低于一次污染。研究结果为蚯蚓在土壤B[a]P叠加污染条件下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压榨法和索氏提取法对烟草种子出油率及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实现烟籽油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不同溶剂提取效果依次为正己烷>石油醚>95%乙醇;用正己烷在85 ℃提取8 h,料液比为1∶20 mg·L-1时提取率为49.32%;用石油醚在50 ℃提取8 h,料液比为1∶25 mg·L-1时提取率为46.21%;用95%乙醇在95 ℃提取8 h,料液比为1∶20 mg·L-1时提取率为11.43%。压榨法进料量为80 g、压榨温度为200 ℃时提取率最高,为35.82%。对比分析3种索氏提取法和一种压榨法提取的烟籽油中脂肪酸组分表明,索氏提取法和压榨法获得的烟籽油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优选西洋参中总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人参皂苷Re为指标成分,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索氏提取法的溶剂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次数对西洋参中总皂苷含量的影响,优选西洋参索氏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比较加热回流法、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3种不同方法提取的12种皂苷单体含量,确定西洋参最佳提取工艺。总皂苷最佳提取方法为索氏提取法,最佳工艺为甲醇2个虹吸量、提取温度87℃、提取次数3次、每次提取1h、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优选的提取工艺有效成分提取率高、所得皂苷纯度高、方法合理,为西洋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索氏抽提、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及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方法]对萃取、净化及仪器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优化条件为:1+1的二氯甲烷+正己烷提取16 h,硅胶净化或不净化方法,PAHs浓度在0.25~5.00μg/mL时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0 3~0.999 9;PAHs方法检出限为0.002~0.020 mg/kg;加标回收率为61.2%~117.0%。[结论]试验结果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蚯蚓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添加有机氯农药的土壤中培养蚯蚓,确定蚯蚓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富集作用。利用索氏提取、佛罗里硅土柱净化、GCMSD检测,发现蚯蚓对所添加的有机氯农药的生物富集因子为1.4~3.8,对六六六和DDE的富集作用明显。研究显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较低浓度的有机氯污染的一种优异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的角鲨烯,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显示,在丙酮为夹带剂的萃取产物中角鲨烯含量高达0.47%,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甘草角鲨烯的总提取率为0.018%,高于传统索氏提取法及超声辅助提取法所得提取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红花中的总酚提取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水、70%乙醇、70%酸性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为溶剂,采用冷浸提取、超声提取、回流提取和ASE快速溶剂萃取法对红花进行提取,采用Folin-Ciocalteu方法,DPPH抗氧化活性体外评价体系测定红花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提取方法中,回流提取总多酚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超声提取、ASE提取和冷浸提取;6种不同溶剂提取总多酚含量效果排序为70%酸性乙醇>70%乙醇>水>正丁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结论:各提取方法中,70%酸性乙醇回流法提取物总多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从桂花中提取精油,考察乙醇、石油醚、二氯甲烷、正己烷4种不同溶剂所得精油的提取率,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桂花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乙醇、石油醚、二氯甲烷、正己烷4种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桂花精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73±0.11)%、(3.80±0.16)%、(3.12±0.12)%、(2.46±0.08)%,以石油醚作为溶剂提取桂花精油的提取率最高,精油中主要芳香成分紫罗兰酮、醇类、酯类、其他芳香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0.349 8±1.402 7)%、(36.024 7±1.846 5)%、(2.287 2±0.086 5)%、(10.918 9±0.275 0)%,远高于其他3种溶剂提取的精油中各物质的相对含量,且精油呈橙黄色浸膏状,具有浓郁的桂花香味。由结果可知,用石油醚提取桂花精油有利于提高精油的得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鮰鱼、底泥、水体中7种环境指示类、12种二噁英类多氯联苯(PCB)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鮰鱼组织样品经液氮冷冻后粉碎处理,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体积比1∶1)提取,浓硫酸消解净化;底泥样品风干研磨过筛,水样品过滤,二氯甲烷提取,浓硫酸和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浓缩后正己烷定容。采用HP-5(30 m×0.32 mm×0.32μm)毛细管柱分离,程序升温,质谱采用电子轰击电离源(EI),能量70e V,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7种环境指示类和12种二噁英类多氯联苯的平均回收率为73.16%~115.06%,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6%~9.3%,检出限为0.40~0.60μg/kg,测定限为1.00μg/kg。该法简单,净化效果好,精密度高,可以准确检测水体、底泥、鱼体中18种PCB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外源Pb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对外源添加Pb的土壤进行不同时间(1、3、9、30、100、360 d)的室内培养,并利用三种化学提取剂(0.01 mol·L-1 CaCl2、0.05 mol·L-1 EDTA-2Na和0.43 mol·L-1 HNO3)表征的有效态Pb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我国三种典型土壤(红壤、黑土和潮土)中有效态Pb的老化过程。结果表明,有效态Pb提取率受不同提取剂和土壤性质的显著影响,0.43mol·L-1 HNO3(81%~99%)和0.05 mol·L-1 EDTA-2Na(66%~99%)对Pb的提取率远高于0.01 mol·L-1 CaCl2(0.002%~13.8%),红壤中0.01 mol·L-1 CaCl2提取率(7.2%~13.8%)远高于潮土和黑土(0.002%~0.037%)。三种土壤中0.05 mol·L-1 EDTA-2Na提取率排序为:黑土>红壤>潮土;三种土壤中0.43 mol·L-1 HNO3提取率较高且随老化时间无显著变化,而0.01 mol·L-1 CaCl2提取态Pb总体上均随老化时间显著降低后逐渐变缓。红壤和潮土中0.05 mol·L-1 EDTA提取态Pb的老化过程经过30 d的快速下降后逐渐变缓,到100~360 d后基本达到平衡,而黑土中变化相对缓慢。三种土壤适宜的老化时间分别为:100 d(红壤)、360 d(潮土)、>360 d(黑土)。外源Pb在三种土壤中的老化过程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方程。EDTA提取态Pb老化速率与土壤pH、电导率(E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地区PCBs的长距离传输潜力及其总持久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TaPL3 (version 3.00)模型计算了7种PCBs同系物在兰州地区通过大气和水体的特征迁移距离(CTD)及其总持久性(Pov),讨论了其长距离传输潜力(LRTP)和Pov之间的关系,并以PCB28为例,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地区PCB28、PCB52、PCB77、PCB101、PCB 138、PCB153和PCB180通过大气的CTDar在250~2 500 km之间,Pov在500~33 000 d之间,PCB138、PCB153和PCB180对源区影响较大;通过水体的CTDwater在6 500~61 000 km之间,Pov在850~36 000 d之间,PCB28、PCB52、PCB77和PCB101对源区影响较大.7种PCBs的同系物LRTP和Pov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排放到大气中的PCBs而言,对Pov和CTD影响最大的参数都是理化参数;就排放到水体中的PCBs而言,Pov比CTD更依赖于PCBs的理化性质,而CTD比Pov更依赖于环境条件.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兰州地区PCB28通过大气的CTDar偏低,通过水体的CTDwater偏高,PCB28通过大气和水体的Pov都偏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以蚯蚓积累因子作为芘对蚯蚓生物有效性的指标,重点考察了老化(增加污染物和土壤之间的接触时间)对土壤中芘的蚯蚓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未老化土壤中芘的蚯蚓积累因子为0.052~0.452,而土壤老化10 d和120 d后蚯蚓积累因子分别下降到0.036~0.367和0.029~0.126。这说明在老化过程中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芘进入了蚯蚓不可接触的区域,从而不具备生物有效性。实验结果还说明前10 d内老化过程对芘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最大,之后老化对芘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14.
美洲斑潜蝇成虫羽化高峰在6:00~10:00。幼虫孵出后即潜入叶肉取食,经3~4d即老熟,老熟幼虫爬出虫道化蛹的高峰期在6:00~10:00。化蛹在土表至土层3mm深处,这一土层中的化蛹数占总数的8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0%~35%范围内,蛹存活率为72.93%~91.05%,当土壤含水量达40%以上时,蛹存活率下降为0%。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菜地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市为试区,采用GPS定位系统设了77个采样点,采用GC-MS法测定了菜地土壤中16种多氯联苯(PCBS)含量。除未检出PCB87、PCB138、PCB156、PCB194外,其他12种PCBs同系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PCB101,残留量均值最高的是PCB128。空间分析发现,该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多氯联苯含量最高,这主要与当地的产业布局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9%~93.7%和80.9%~99.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0%和1.8%~2.8%,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量为2×10-10g,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显示,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半衰期为3.6~4.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8~10.7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按施药剂量为540~810g a.i./hm2,对水喷雾,连喷3~4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最后一次喷药后3、5、7、14、21 d,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0102~0.2234 mg/kg,均未超过0.5 mg/kg(MRL)。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辣椒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3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Cr(Ⅵ)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性质对外源Cr(Ⅵ)的老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对Cr(Ⅵ)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集了我国12种性质不同的农田土壤,采用0.05 mol·L^-1 EDTA作为有效态提取剂,耦合HPLC-ICP-MS联用技术、动力学模型拟合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手段,探讨了外源Cr(Ⅵ)在老化过程中有效态Cr(Ⅵ)和Cr(Ⅲ)动态变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外源Cr(Ⅵ)添加到土壤后起初60 d,土壤中有效态Cr(Ⅵ)从6.71%~68.71%迅速下降到4.53%~45.17%,之后趋势变缓并逐渐平稳(3.25%~34.35%)。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所有土壤中有效Cr(Ⅵ)的老化过程(R^2>0.99);土壤性质与二级动力学模型中老化速率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控制Cr(Ⅵ)老化速率的主控因子。基于二级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出Cr(Ⅵ)进入土壤后的近似老化平衡时间为6~158 d,其主控因子为pH和有机质。此外,Cr(Ⅵ)老化过程中,还原产生的有效态Cr(Ⅲ)在2 d到30 d呈现快速上升,到达最高值(0.27%~3.27%)后迅速下降,最后趋于稳定(0.01%~2.19%),其老化过程可能与Cr(Ⅵ)的还原与老化及Cr(Ⅲ)自身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洗脱剂对污染场地土中多氯联苯洗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红  林志荣  赵玲  任学昌  董元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47-1051,1065
[目的]为运用表面活性剂快速、有效地洗脱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波市某变压器垃圾填埋场的PCBs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3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58、Brij30和Tween-80)以及2-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洗脱剂,进行实验室批量洗脱试验,研究洗脱剂类型、洗脱剂浓度、温度、pH和洗脱次数对PCBs洗脱效率的影响。[结果J在4种洗脱剂中,B州58的洗脱效果最好。在温度为25℃、pH为4.5的条件下,10g/L Brij58对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洗脱效率最高,洗脱1次后的2-Cl、3-Cl、4-Cl和5-Cl取代的PCBs洗脱率分别为53%、52%、55%和83%。[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川58能够高效洗脱污染场地土壤中的PCBs。  相似文献   

19.
探究草酸浓度与施入时间对Cd污染土壤酶活性、Cd形态及油葵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油葵为供试植物,研究了不同草酸施用浓度(1、2、3、4、5 mmol·kg~(-1)和6 mmol·kg~(-1))和施入时间(出苗后20、30、40、50 d)对土壤酶活性、油葵干物质量及土壤Cd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草酸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比CK分别提高4%~84.4%和2%~147%。草酸提高了油葵地上部分及根干生物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7%~126%和11.4%~139%;施用2~3 mmol·kg~(-1)浓度草酸,地上部和根干质量较高,在出苗后30~40 d时施入草酸,地上部和根干质量较高。草酸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Cd浓度;施入2~3 mmol·kg~(-1)浓度草酸,土壤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Cd浓度较低,在出苗后30~40 d时施加草酸,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Cd浓度较低。在油葵出苗后30 d时施入4 mmol·kg~(-1)浓度草酸,土壤Cd去除率最高,相比CK提升89.2%;草酸可有效提高油葵修复Cd污染土壤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石灰性和酸性土壤施用鸡粪和猪粪并预培养不同时间,采用生物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畜禽粪便有机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差异及其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性和酸性土壤上施用鸡粪和猪粪后6个月内,鸡粪和猪粪中Cu、Zn、Cd的生物有效性显著低于等量重金属无机盐或与之相当。鸡粪中Pb的生物有效性也显著低于等量Pb无机盐,猪粪中Pb的生物有效性前5个月显著低于等量Pb无机盐,6个月时则显著高于等量Pb无机盐。2种土壤施用鸡粪和猪粪后的不同时间段,畜禽粪便有机肥中Cu、Zn、Cd、Pb的生物有效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施用后6个月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施用后2个月时生物有效性最低,为等量相应重金属无机盐的3.4%~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