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FAME法分析施肥对番茄青枯病抑制和土壤健康恢复的效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施用生物有机肥 (BOF)对连作土壤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对照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 10 0 %的情况下 ,施用腐熟BOF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 5 5 %。施用新鲜BOF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 5 0 %。FAME法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敏感 ,施用BOF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总FAME含量、真菌数量、真菌 /细菌比值 ,使奇数脂肪酸组成比例发生明显变化 ,aC15∶0、iC17∶0下降 ,而cyC17∶0上升。施用BOF使土壤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提高。腐熟BOF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中C16∶111c含量明显增加 ,表明施用腐熟BOF促进土壤中AM菌根的生长。FAME生物标记物可作为土壤健康和抑病性的指标 ,其中奇数脂肪酸组成比例能灵敏地反映新鲜和腐熟BOF对土壤健康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苗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盆栽试验,对连作5年的番茄土壤施用不同浓度的磷石膏、醋酸及禾康3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番茄苗期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石膏及禾康土壤改良剂后,土壤有效微生物菌群数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对番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施加醋酸处理后,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显著减少,土壤pH及其他营养物质显著降低,对番茄生长发育无明显促进作用。综合来看,禾康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效果最好,磷石膏其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番茄、圣女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植株病虫害发病率,探究不同菌剂在堆肥和种植中的效果。【方法】以“皖杂20”番茄、“金莹”圣女果为试材,在堆肥时分别添加3种菌剂及其混合菌,有机肥腐熟后配成2个配方[S配方为v(泥炭土)∶v(椰糠)∶v(有机肥)=6∶2∶2,F配方为v(泥炭土)∶v(蚯蚓粪)∶v(椰糠)∶v(有机肥)=4∶3∶1∶2,配方中1~4分别代表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固氮菌和混合菌],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组和混合菌组进行种植试验,通过高架栽培对其促生防病效果进行探究。【结果】单一菌剂和混合菌都能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同时还能提高番茄、圣女果产量和果实品质,降低植株发病率,但混合菌效果优于单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堆肥温度的提升,混合菌中可能存在多菌种拮抗作用。各处理组均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F4组效果更加显著。在番茄青枯病中S配方死苗率略高于F配方,S、F配方死苗率分别为7.55%、5.03%,平均死苗率为3.14%;在脐腐病中S配方中果实发病率低于F配方,S1组发病率略低于S4组,即枯草芽孢杆菌效果最佳。S配方番茄产量比F配方增加3.47%,且S4组相...  相似文献   

4.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秸秆、牛粪为主料,复配一定比例的河沙、蛭石,开展有机基质配方筛选试验,研究不同复配基质对番茄田间表现、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戈壁日光温室番茄栽培的新配方。结果表明:配方C、F、A采收期集中,上市期较其他处理提前了7 d左右;C、F田间表现较好,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植株健壮;C、F产量均达到114 000 kg/hm~2以上,与CK相比,较CK增产27.05%~30.59%,单果质量较CK高22.99%~26%;与CK相比,C、F显著提高果实Vc、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较高,糖酸比适宜。综上,在C(小麦秸秆∶玉米芯∶牛粪∶蛭石∶河沙=2∶1∶3.5∶1∶2.5)、F(玉米秸秆∶向日葵秸秆∶玉米芯∶牛粪∶蛭石∶河沙=1.5∶0.5∶1∶3.5∶1∶2.5)配方栽培下番茄植株长势良好,综合品质较优,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
对抑制番茄青枯病的拮抗菌株W12(枯草芽孢杆菌)和W118(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田间生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拮抗菌株处理3次,番茄青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43.0%,并且能改善番茄植株根标土壤微生物区系,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试验、微生物培养、BIOLOGGN微平板培养分析,研究了新开地、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番茄青枯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开地没有发生青枯病,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病率为100%,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后,青枯病发病率降低至49.86%,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略微增加,细菌的数量变化不大,但平板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不同形态菌落数明显增多。新开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BIOLOGGN微平板温育过程中的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均显著高于连作地土壤,PIE相遇几率则相反。新开地与施用生态有机肥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施生态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抑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给番茄大棚土壤施用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研究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给番茄大棚土壤施用微生物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番茄的株高、茎粗、生物量、叶绿素SPAD等生长指标,也能明显提高番茄的品质和产量。对大棚番茄生产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X-4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对青枯菌消长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法,通过番茄盆栽试验直接测定了其在土壤中的定殖效果及对青枯病病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法能成功跟踪菌株X-4在土壤中的定殖状况,其定殖曲线表现为一非对称抛物线,前期缓慢上升,24 d达到高峰,当接种量为5.0×105、1.0×106CFU/(g土)时,其定殖峰值分别为2.98×107CFU/(g土)和5.03×107CFU/(g土),而青枯菌数量则呈现出与X-4相应的消长变化,处理土壤青枯菌数量在12~30 d时段内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病菌数量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还有上升趋势,因此未接种菌株X-4处理发病早,病指高;接种微生物菌剂X-4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无不利影响,并能有效地抑制病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接种量为1.0×106CFU/(g土)时,35、45、55 d对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100%、83.3%和57.2%;接种X-4还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增加生物量,促进结果。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可为枯草芽孢杆菌X-4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提供直接的菌量数据,其数量与土壤中青枯菌数量的消长动态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欧帝’番茄为试材,采用槽式栽培方法,以腐熟菇渣、牛粪、羊粪、小麦秸秆、棉花秸秆、玉米秸秆、草炭、蛭石、河沙为原料,制成8种不同配方基质,以配方A(酒泉传统配方基质)和配方I(商品基质)为对照,通过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番茄植株生长状况以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研究筛选出适宜非耕地日光温室设施番茄栽培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基质配方J[V(牛粪)∶V(玉米杆)∶V(菇渣)∶V(草炭)∶V(蛭石)∶V(河沙)=2.5∶2∶1∶1∶1∶2.5]和配方C[V(羊粪)∶V(麦秆)∶V(棉花杆)∶V(菇渣)∶V(河沙)=2∶2∶2∶1.5∶2.5]的理化性质良好,符合番茄生长需求;其株高、茎粗均显著高于配方A;配方J、C能够较好地改善番茄品质,其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质量分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配方A,配方C的糖酸比最高(5.06),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处理;配方J、C番茄产量分别为9 317.894kg/667m2、8 546.987kg/667m2,较配方A高86.4%、71.0%。综合以上指标,J、C配方番茄植株长势好,果实品质佳,产量高,且均以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较商品基质取材方便,成本低,适宜在酒泉地区非耕地番茄基质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腐熟有机肥为载体,添加功能复合菌剂制成生物有机肥(BOF),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该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降低青枯病的发生,在对照(CK)防效指定为0时,BOF处理达到69%,比化肥(CF)、有机肥(OF)处理分别提高了21%和14%;在有效养分低于CF处理的情况下,BOF处理的株高、茎粗、干重分别增加了15%、26.1%、23.7%,达到显著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促生效果。生物有机肥影响根际土壤中青枯菌和主要微生物菌群数量,施用BOF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而青枯菌数量则明显下降,在前期达到显著水平。番茄移栽后第40d的Biolog分析结果表明,施用BOF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尤其是土壤中胺类碳源的利用率。盆栽试验表明生物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土壤质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对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1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解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3种土壤肥力现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在耕作中不存在缺乏现象。全K3种土壤全层都缺乏。速效K在水稻土、菜园土的20~40cm、40~60cm土层中缺乏,其余土壤的土层不缺乏。  相似文献   

12.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3.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乾安县苏打盐碱土为例,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恢复程度苏打盐碱土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基本呈现随恢复程度不同上、中、下层明显增加的规律;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盐碱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8种土壤类型之间磷素含量差异较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磷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16.
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营养型上壤改良剂施入3种不同理化性状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酸性土壤进行恒温培养,20和40d后,测定土壤的pH值以及交换性酸总量、H^ 、K^ 、Na^ 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H^ 和AP^ 含量。说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木文研究了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效果。试验表明,沸石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改良效果,特别是对滨海盐化潮土效果更为显著,沸石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量降低,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改良低产土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WHC)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量)随含水量增高而增高,有机碳的周转半衰期随含水量的增高而缩短(水田为5.23-7.57 a,旱地为6.79-12.87 a)。100 d的培养期内,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2.33%-3.94%和1.66%-3.33%的有机碳参与了矿化。淹水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高于好气条件。同时,淹水条件还使水田土壤的DOC、MBC含量显著降低,对旱地则无影响。【结论】在一定水分范围内(水田:45%-90%WHC;旱地:45%-75%WHC),提高含水量可以促进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和MBC)无促进甚至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量),在淹水条件下和水田土壤中比在好气条件和旱地土壤中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取样制样过程中土样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有机碳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湘西南石灰岩区一个苗木基地红壤的利用状况,发现苗木生产7~8 a后土壤问题较为突出,包括表土质地粘重化,有机质含量偏低;强烈的土地整理和坡地整地造成部分地块的基岩裸露,表土中石块混杂,土壤肥力不均;地面覆盖差,易旱,水土流失较为突出;苗木施肥量不足、施肥方式和有机肥生产工艺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石灰岩红壤的苗木生产中,加强深耕松土,有机物肥土,增加覆盖度,改进苗木施肥技术及增强土壤管理人员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农用酵素对沙土、酸性土及盐碱土进行为期30 d的短期改良,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对农用酵素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沙土,农用酵素可使其pH由9.63降至6.42,有机质含量提高8倍,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均有所提升,农用酵素中的有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Acetobacter)成为土壤优势细菌菌群,同时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对于酸性土,农用酵素对其pH影响不大,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增加,酵素中有益微生物可在酸性土中有效定殖;对于盐碱土,农用酵素可有效降低其pH(由10.37降至7.77),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农用酵素后土壤中Acetobacter、Kocuria、PlanococcusAlk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较高,从而抑制了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未来农用酵素可针对不同土壤的突出问题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