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2.
对7个板栗园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调查结果表明: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同归模型为m*=2.2825+1.0471m,Taylor幂模型为Ig(v)=0.4467+1.12871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小蛀果斑螟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小蛀果斑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3.2825/m+0.047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5年对不同发生密度田块进行了调查,取得8组样本资料,采用6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环境因子是导致烦夜蛾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3102/m+0.6255)和序贯抽样模型T_n=1.3102/(D~2-0.6255/n)。  相似文献   

4.
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是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采用6种方法研究了矢尖蚧雌成蚧在柑桔树内的空间格局.6组资料中有5组符合负二项分布.雌成蚧的分布属聚集格局,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的个体群,个体群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其大小随虫口密度的提高而加大.根据Iwao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不同精度水平和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为: n=35.57/m+75.40(D=0.2) n=15.81/m+33.51(D=0.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 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 龄)、中龄(3~4 龄)和高龄(5~6 龄)3 个龄期幼虫在海南岛的空间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海南地区玉米种植制度、幼虫龄期及气候差异相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受害率相对较高,三龄幼虫占比最高,成聚集分布;开花期和成熟期多为5~6龄幼虫,成均匀分布状态。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海南省东部和中部的玉米田中该害虫幼虫为聚集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玉米田中,呈均匀分布(I0,C1,K0,Cα0,m~*/m1,α0,β1,lg α1,b1)。根据Taylor幂法则lg v=0.23663+1.24689 lg m(R=0.9437)及线性回归方程m~*=-0.07870+2.16842m(R=0.7777)对各田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害虫在海南各地区整体呈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不依赖于种群密度的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密度调查和防治适期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为其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指数法评判黄刺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Kuno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确定其理论抽样公式。[结果]测定的聚集指标值C>1,I>0,K>0,m*/x>1,CA>0;Iwaom*-m回归中α=5.845 6>0,β=1.996 6>1;Taylor指数lga=0.741 6>0,b=1.474 0>1。聚集均数λ>2。[结论]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强。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其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6.845 6/x+0.996 6)。  相似文献   

8.
【目的】辣木瑙螟是在中国辣木上新发现的1种鳞翅目草螟科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钻蛀果荚形成危害。为明确其在田间的分布特点,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辣木园内对辣木瑙螟幼虫进行调查。【方法】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C、I、Ca、m*/m、La、K)、Iwao的m*-m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等分析了辣木瑙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了幼虫种群的聚集原因。【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在辣木上的空间分布型为依赖于密度的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均数分析表明:辣木瑙螟幼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辣木瑙螟幼虫平均虫口数受水平方向的影响较小,但受垂直方向的影响较大;建立了辣木瑙螟幼虫抽样数公式:N=t2/D2(3.548/m+0.253)和序贯抽样方程T (n)=n±1.95■。【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辣木瑙螟在云南省的研究数据,同时为林间虫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0.949/m+0.502)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n)=nm_0±1.96~(1/2)n(0.949m_0+0.502m_0~2)。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生态习性和制定正确的抽样方法,用Taylor幂法则s2=a-bx、Iwao的M*-x直线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分析了二代粘虫幼虫在玉米上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各组的I、K、Ca值均大于0,Iδ、M*/-x及L/(1+-x)均大于1,说明粘虫幼虫在玉米上呈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中a=1.1700,b=1.0147,均大于1,说明二代粘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Iwao的M-x直线回归中α=0.1679>0,β=0.9899≈1,说明二代粘虫幼虫的种群为聚集分布.各组的聚集均数λ<2,说明t2二代粘虫幼虫的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得出其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t2 /D21.1700-x-0.9853.  相似文献   

11.
麦黑斑潜叶蝇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1.8%爱福丁EC 3 0 0 0倍液或 75 %灭蝇胺WP 5 0 0 0倍液药后 3、10天的防效达 97.5 %以上 ,是防治麦黑斑潜叶蝇的首选药剂 ;40 %毒死蜱EC 15 0 0倍液、2 0 %三唑磷EC 15 0 0倍液和 40 %氧化乐果EC 10 0 0倍液药后 3、10天的防效达 80 %以上。上述药剂可以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颍次分布X~2检验、Iwao平均拥挤度m~*=a+βx和Taylor幂法则S~2=am~b等8种方法,分析了七块麦田中七星瓢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认为其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且聚集的原因是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并确定了代表性较强的棋盘式抽样技术,最佳抽样数量为:Q=28.7088/+0.7552。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田间调查9组资料,应用Iwao的方法,分别对甘薯麦蛾(Brachmia triannu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图式以及被寄生幼虫和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空间分布图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甘薯麦蛾幼虫在薯田呈聚集图式.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随机的,个体群内的分布也是随机的;个体群较致密,且大小约相等,个体群的平均面积约为0.56—1.12m~2.(2)被寄生幼虫的分布图式呈聚集型,说明甘薯麦蛾幼虫寄生蜂趋群集寄生.(3)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的分布图式和原来的幼虫图式一样,都是聚集型,即Neyman A型,虽然有些田块幼虫被寄生率高达37.62%,但是寄生蜂的作用还未足以使寄主空间分布图式改变.  相似文献   

16.
侧柏毒蛾幼虫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侧柏毒蛾 (ParocneriafurvaLeech)是柏类园林树木的主要害虫之一 ,笔者利用Iwao等 11种方法对其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侧柏毒蛾幼虫在林间属于聚集分布 ,且符合负二项分布 ,由此得出了林间理论抽样数公式 ,且林间抽样方式以棋盘式最好。  相似文献   

17.
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外界环境条件所致;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236 02/m+1.279 54],T0(n)=3.6 n±8.988 8 n1/2,最大样本数为n=234。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ylor等回归分析方法,对急尖长苞冷杉球果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法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急尖长苞冷杉球果小卷蛾幼虫的聚集现象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回归分析检验中,以兰星平的La-m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陈小蔚  张大治  贺达汉  范玉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88-3990,4017
[目的]研究柠条豆象卵块及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调查柠条豆象卵和幼虫数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柠条豆象卵块和幼虫种群最优拟合模型为圆形模型,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变程范围分别为18.899~62.922和13.464~47.455。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柠条豆象卵块与幼虫种群分布进行模拟,显示其分布均具有明显的聚集团块,斑块核心区聚集强度明显高于边缘,且具各向异性,西南至东北方向聚集强度高于东南至西北方向。[结论]柠条豆象卵块和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增加柠条林中柠条的株距和斑块破碎化对柠条豆象的种群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ylor等回归分析方法,对丽江大树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B 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法对聚集原因的分析表明:丽江大树蜂幼虫的聚集现象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回归分析检验中,以兰星平的La-m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