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培养条件对铜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温度、光强、光照周期、盐度和密度对日龄为60 d的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了解铜藻幼苗的适宜培育条件。结果显示:铜藻幼苗在15~30℃范围内,均能存活,适宜温度为20~25℃;在500~7 500 LX下均能生长,生长的适宜光强为2 500~4 500 LX;长光照条件(18L∶6D)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幼苗在盐度为10~40下均能存活,适宜盐度为30。另外,幼苗的密度越低,越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发育,5~25棵/L的密度有益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分生。上述研究结果为铜藻幼苗室内渡夏培养提供了基础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2种CO_2浓度(0.76和1.96μg·L~(-1))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吸收N、P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通入空气(LC,Low CO_2)的情况下,铜藻对N、P的吸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衰减方程y=a+b×e-x/c。吸收速率在培养6 h后趋于稳定,且该趋势未受到温度、光强的影响。通入高浓度CO_2(HC,High CO_2)后,铜藻对N、P的吸收速率也符合LC的规律,但HC处理1 h,可显著提高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随后HC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HC条件下,20℃培养的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最高,10℃培养的铜藻对营养盐N、P的吸收分别被抑制46.03%和73.93%,30℃培养的铜藻仅对P的吸收造成抑制,抑制率为31.46%。光照强度为70μmol·m~(-2)·s~(-1)培养的铜藻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最高;升至280μmol·m~(-2)·s~(-1)后,吸收速率分别下降65.51%(N)和28.04%(P)。因此,高浓度的CO_2短期处理铜藻,可显著提高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该促进作用在试验开始的1 h内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按绿藻培养液配方出的基础培养液,设置2组N、P比例,通过室内光照培养箱培养青岛大扁藻,探讨氮、磷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5℃、5000lx的条件下,当氮磷源充足的情况下,青岛大扁藻生长的最佳氮磷比例为7.17:1;在氮磷营养盐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13.75∶1是青岛大扁藻生长较为理想的氮磷比。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利尻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室内培养、育苗、暂养及海区栽培的研究结果.在2000 lx照度下,利尻海带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配子体成熟的最适温度为10℃.幼孢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0℃.采用配子体采苗方式培育出利尻海带幼苗,经过30 d海区暂养幼苗长度达15 cm以上.分苗后经6个月的浮筏栽培,培育成藻体长度6.8 m、宽度32 cm的利尻海带成藻.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温度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在光照强度为6 000 lx,光照周期为L(光照)∶D(黑暗)=12 h∶12 h,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理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温度为23℃组不同时间所测的RGR最高,藻体SOD、CAT活性最低,丙二醛MDA含量最少。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着高温组(26、29、32℃)胁迫时间的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29℃和32℃条件下,藻体的S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低温组(20、23℃),温度为32℃时,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腐烂现象。在本试验条件下,半叶马尾藻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最适温度为23℃。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小头端菱形藻(Nitzschia capitellata Hust.)作为优质饵料、生物能源的潜能,在室内条件下对小头端菱形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氮磷比等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方法]设定不同光照度梯度,在相同营养、温度(25±1)℃以及光周期(12 h/12 d)下进行培养,筛选得出最适光照强度,其次将氮磷比设置为5∶1、6∶1、7∶1和8∶1,置于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结果]在3 000 lx的光照度下,小头端菱形藻的藻比增殖率和现存量最高,分别为0.51 d-1和7.97×104cells/ml。在氮磷比为6∶1条件下,小头端菱形藻生长最佳。[结论]小头端菱形藻的最适光照度为3 000 lx,最适氮磷比为6∶1。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新立城水库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纯培养体系中温度、光照、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铜绿微囊藻在28℃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在3 000 lx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15∶1是铜绿微囊藻生长较为理想的氮磷比值。  相似文献   

8.
于2007年6月以虾夷扇贝贝壳和尼龙绳作为附着基,采集了浮筏栽培和自然海区中生长的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成熟种藻的受精卵,观察了受精卵的萌发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18℃条件下,海黍子受精卵放出2h后开始萌发,形成2个细胞,1d后形成4~6个细胞的多细胞体,2d后生出假根,藻体直立后成为幼苗。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s22℃,超过23℃后幼苗生长停止;幼苗生长的适宜光照为2000~6000lx;适宜的NaNO3添加量为60~100mg/L。经过近4个月的培养,海黍子幼苗的平均长度为2cm,幼苗密度为7~20棵/cm^2。  相似文献   

9.
光照对4种单胞藻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不同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谱下,测定了小球藻Chlorellasp.、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青岛大扁藻Platym onas helgolandica和绿色杜氏藻Dunaliella viridis的生长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为3 000 lx时,在光照周期为24L∶0D、18L∶6D、12L∶12D、6L∶18D和0L∶24D的5个梯度组中,光照周期为18L∶6D时,4种藻的生长速率均最大,分别为0.227、0.150、0.175、0.360个/d;当光照周期为12L∶12D时,在光照强度为10 000、5 000、3 000、1 000、500 lx的5个梯度组中,光照强度为5 000 lx时,4种藻的生长速率均最大,分别为0.225、0.188、0.174、0.261个/d;在红、绿、蓝、白光不同光谱的照射下,以白炽灯下4种藻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185、0.165、0.257、0.322个/d,且在蓝光培养下小球藻、等鞭金藻和扁藻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测定了在4种光源培养下扁藻的细胞周期,结果以在红光下培养的扁藻G1期占的比例最低,白光下次之,而在绿、蓝光下培养的扁藻G1期所占比例比在红、白光下高出3.8%~5.9%。因此,培养上述4种藻类的适宜光源为白光或红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摄食和免疫特征的影响,试验以不同品系刺参包括白刺参、青刺参、紫刺参(体质量均为5.3 g左右)为对象,设4个光照处理组(5~10、25~50、1000、20 000 lx)和1个黑暗对照组(0 lx),每组设4个平行,养殖水温为14~16℃,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能够显著影响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P0.05),强光或全黑均不利于刺参生长,前者影响尤为明显;当光照强度为5~10 lx时,即白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为明显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白刺参体内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青、紫刺参;不同光照强度对青紫刺参蛋白酶活性影响基本与特定生长率一致,即在光照强度为25~50 lx时,青、紫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蛋白酶活性也最高;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系刺参肠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作用基本一致,青刺参和紫刺参两种磷酸酶活力在25~50 lx光照强度时最大,而白刺参在5~10 lx时酶活力最大;在不同光照强度下,3个品系刺参体腔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一定差异,其中在全黑条件下白刺参SOD活性最高。研究表明,3个品系刺参在5~50 lx光照强度下生长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1.
以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es‘Germania')为试材,用不同昼夜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植株进行催花处理,观察其始花期,测定花芽内赤霉素(GA_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ZT)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增加,高山杜鹃花芽内的3种内源激素总体上升。随着催花时间的延长,30℃/24℃、10 000 lx/8000 lx和30℃/24℃、7500 lx/5500 lx处理组先上升后下降,其他各组呈上升趋势。温度和光强对高山杜鹃始花期有明显的提前作用,且温度和光强越高,提前的时间越早,30℃/24℃、10 000 lx/8000 lx处理组最早进入始花期,比目标日期(春节)提前18 d开花。可见,适当高温和高光强(22℃/16℃~30℃/24℃,7500 lx/5500 lx~10 000 lx/8000 lx)处理能显著提高高山杜鹃花芽内赤霉素(GA_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ZT)的含量,促进其花芽分化,有效缩短了催花时间,使植株提前进入始花期,从而达到提前上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平原水网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光照、温度、营养(N,P)对平原水网水体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000~5 000 lx光强范围内,藻类的生长数量随光强的增加而呈对数关系增加,4 000 lx是最适宜的培养光照.在15~30 ℃区间内,藻类的生长数量也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30 ℃是较适宜的温度.且温度的影响大于光照.水中T-P在0.1~0.75 mg/L范围内,随T-P浓度的提高,藻类数量呈对数关系增加,而水中T-N 浓度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当水中T-P>0.5 mg/L、T-N>1.0 mg/L时,就能满足藻类大量增殖的需要,其中磷对藻类的影响大于氮.  相似文献   

13.
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盐度22‰~41‰;光照强度0~5 000 lx),盐度36‰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光强3 000 lx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该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引种培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藻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9.5~16.5℃下,将体质量为(0.38±0.15) g的马粪海胆与体质量为(1.24±0.17) g的刺参混养于幼参育苗车间白色塑料箱(30 cm×40 cm×50 cm)中,各组刺参的初始放养质量为20 g,再按照胆参质量比3∶1、2∶1、1∶1、1∶2、1∶3投放马粪海胆,各组分别投喂新鲜黏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H组,H1~H5)或孔石莼Ulva pertusa(L组,L1~L5)各20 g,对照组(D组)仅投喂配合饲料20 g。结果表明:藻类种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性影响(P0.05),黏膜藻组在胆参比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0.94%/d);孔石莼组在胆参比为2∶1时,刺参SGR最高(1.36%/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海胆的SGR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而递增,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著高于H组(P0.05);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且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而递减;胆参混养比例对H组、L组刺参体壁水分、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3组最高(39.10%),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胆参适宜混养比例为2∶1,而以黏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暴发性增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marina与刺参却ostichoptts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cm±0.04cm,体质量0.69g±0.02g),试验总水体75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相似文献   

16.
以长势均一、色泽深绿的铁皮石斛原球茎为试验材料,分别在1 000lx、2 000lx和3 000lx的光强下进行12h/d的光照培养,每隔7d测定其鲜质量、多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研究光强对悬浮培养下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 000lx光强完全满足液体条件下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要求,鲜质量和多糖(23.4%)的积累最高,同时叶绿素含量也最大,光强较低时,其叶绿素a/b值也较低,这与自然生境下铁皮石斛的相关参数一致。表明提供一定光强和光周期,采取悬浮方式规模化培养铁皮石斛原球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以人工捕捞的野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玻璃鳗苗为对象,通过控制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研究在可调控的循环水系统中,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日本鳗鲡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交叉分组无重复的试验设计,即将光照强度A(10 lx、100 lx、300 lx)和光照周期B(12L∶12D、18L∶6D、24L∶0D)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进行分组,两两相互对照,比较其生长性能和动物福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1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终重(36. 43±5. 19) g、日增重(0. 27±0. 4) g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00 lx(44. 58±6. 50、0. 34±0. 06)和300 lx(46. 13±8. 20、0. 35±0. 07)(P 0. 05),而30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饲料转化效率、饲料系数显著优于10 lx、100 lx(P 0. 05); 10 lx条件下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100 lx(P 0. 05);皮质醇在12L∶12D、24L∶0D光周期下10 lx显著低于100 lx(P 0. 05),18L∶6D条件下相反;不同光周期下:24L∶0D终重(49. 62±6. 40)、日增重(0. 35±0. 07)和特定生长率(1. 81±0. 12)显著优于18L∶6D、12L∶12D(P 0. 05),24L∶0D、12L∶12D条件下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24L∶0D条件下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高于12L∶12D(P 0. 05)。10 lx和300 lx时12L∶12D组SOD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而100 lx下相反,12L∶12D皮质醇活性显著低于24L∶0D(P 0. 05),且有极显著差异(P 0. 01)。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300 lx时日本鳗鲡生长指标达到最佳,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在光周期24L∶0D时,日本鳗鲡的生长指标达到最佳,但福利条件并不是最优状态。综合生长和动物福利,12L∶12D是日本鳗最佳光周期。即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和福利条件为300lx、12L∶12D。研究结果为促进鳗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Costaria costata配子体、幼孢子体的室内培养、幼苗培育、幼苗暂养及浮筏栽培的试验结果。温度、照度的相互作用对配子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在10~20℃的温度和1000~4000L_x的照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配子体生长的最适照度越低。反之,温度越低,配子体生长的最适照度越高。温度是影响配子体成熟的主要因子。在1000~4000Lx照度范围内,配子体的成熟率在15℃时最高,10℃次之,20℃最低。幼孢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照度条件是20℃、2000Lx。用配子体采苗的方法可以在室内培育出C.costata幼苗。经过幼苗暂养,分苗后,栽培成藻体长2m,宽25cm的C.costata成藻。  相似文献   

19.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分别研究了2种赤眼蜂在无光照(0 lx)、弱光强(55~100 lx)、基础光强(750~1 000 lx)和室内强光强(2 800~3 000 lx)4种光照度下寄生与发育的情况。结果显示,光照度的变化对2种赤眼蜂种群的寄生与发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在寄生与发育环节均表现出对于55~100 lx弱光照条件的偏好性,弱光强处理下,其寄生率显著高于无光处理组及基础光强处理组(P0.05),羽化率显著高于室内强光照处理组(P0.05)。螟黄赤眼蜂种群在寄生环节表现出对于750~1 000 lx基础光强处理的偏好性,寄生率显著高于弱光处理组(P0.05);在发育环节,基础光强处理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单卵蜂数则显著低于弱光强处理组(P0.05)。在现行柞蚕卵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基础上,适度降低发育环节的光照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20.
赤霉素对不同光温条件下洋桔梗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洋桔梗幼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分别置于不同光温条件下进行栽培,观测洋桔梗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200-800 mg/L范围GA能促进洋桔梗幼苗茎伸长、增粗,叶面积增大。在同浓度GA水平下,光强1 800 lx、日长24 h、温度25℃条件下洋桔梗幼苗的生长状况比光强600-800 lx、日长13 h、15-17℃条件下好,并以浓度200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