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化螟主要为害单季晚粳稻、中稻和连作晚稻。近来改变栽培制度,在杭嘉湖晚粳地区和浙东中秈稻地区,因改制后形成混栽,三化螟为害严重,一般枯心率在20%以上,重者达62.99%。二化螟主要为害晚粳稻和双季间作稻,晚粳稻被害早期形成变色叶鞘和枯心,后期造成半枯穗,重者半枯穗达3成以上;至于为害间作晚稻,往往造成无收。1956年我们对666  相似文献   

2.
殷世杨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10-112
通过不同世代、不同使用时间使用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1O%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稻腾)对二化螟效果十分优异。20~40ml/667m2,药后20d对1代二化螟杀虫效果达100%,保苗效果均在90%以上,40ml/667m2对2代二化螟保苗效果在98%以上。防治1代每667m2用药量20—30ml,防治2代每667m2用药量30~4Oml,对水30~40kg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澧阳平原稻区二化螟晚稻本田消长动态。进行定坵定蔸观察、本田调查及测报灯下观察,了解二化螟晚稻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澧阳平原稻区螟虫种群以二化螟为主;二代多发型演变为三代多发型;不同类型田卵块增长速度、孵化进度、化蛹进度及危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秧田施用锐劲特治虫效果及对大田的后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双季晚稻秧田施用 5 %锐劲特浓悬浮剂 45 0~ 75 0ml/hm2 ,对秧田稻飞虱、稻蝗、蓟马、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效可达 83 .3 %~ 10 0 % ;对大田前期 (栽后 15天以前 )的稻飞虱、二化螟、稻蝗等害虫的后延防效可达 68.5 %~ 78.2 % ,明显优于常规药剂。同时 ,秧田使用锐劲特对大田前期水稻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造成水稻枯鞘、枯心和白穗。二化螟每年发生4代,第1代危害早稻,第2代危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第3代危害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第4代危害迟熟晚稻。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造成水稻枯鞘、枯心和白穗。二化螟每年发生4代,第1代危害早稻,第2代危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第3代危害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第4代危害迟熟晚稻。  相似文献   

7.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8.
螟虫(主要指二化螟、三化螟)是稻区的主要害虫。据调查,历年由于螟虫为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严重的达10—20%。特别是水稻三化螟,对麦茬稻、双季晚稻和杂交水稻(生育期长),为害造成大量的枯心和白穗,减产十分严重。历年来在螟虫防治上,长期多使用666粉剂,螟虫对此药产生一定的抗性,致使施药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残毒性,影响人、畜健康。1978年进行了呋喃丹新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药效试验。从结果来看,呋喃丹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杀虫效果为98—100%,较666粉剂具有药效持续时期长、杀虫率高、无残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1954年在南方稻区开始实施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三改"方针,作为增产粮食的重大措施,其中的籼稻改粳稻,在20多年里几经起伏。1957年从日本引进的晚粳良种"农垦58",对提高产量起到了显著作用,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累计种植面积9466万hm~2,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型化合物——苯吡唑类杀虫剂锐劲特,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于1987年开发研制。10余年来,通过在水稻、蔬菜等大田作物主要害虫防治上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显示了其对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多种农作物重大害虫的杰出防效。现将各地对水稻重大害虫的应用技术总结如下:1防治水稻二化螟二化螟在安徽1a发生2 ̄3代,1代主要为害早稻、中稻。2、3代为害中稻、单晚、双晚。近几年,该虫在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回升,特别是部分年份,2、3代在中稻,单、双晚稻上发生十分严重,如2003、2005年。锐劲特对二化螟十分敏感,室内测定及…  相似文献   

11.
系统调查了免耕直播--再生稻、免耕抛秧--再生稻田主要病虫害(二化螟、纹枯病、纵卷叶螟、飞虱)的发生为害情况,并与翻耕直播、移栽晚稻田的调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中稻--再生稻田二化螟、纹枯病、纵卷叶螟等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特点:(1)二化螟。头季稻一代二化螟发生较轻,二代二化螟发生、为害较一代重;再生季三代二化螟发生轻,没有为害。(2)纹枯病。免耕栽培田重于翻耕栽培田。(3)稻纵卷叶螟。免耕栽培田轻于翻耕栽培田。因此,防治重点是头季稻的二代二化和纹枯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栽培制度的不断变化,我区成为早、中、晚稻混栽区。由于分散耕作,各农户劳力不一,栽插时期参差不齐,品种多样,二化螟在我区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上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的害虫。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2005年水稻二代二化螟大发生之际,我们进行了5%氟虫腈悬浮剂和其他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3.
10%稻腾(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防治水稻2代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延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51-151,180
通过不同药剂、不同时间防治2代二化螟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稻腾及20%康宽防治水稻2代二化螟效果均十分优异,持效期长。稻腾效果及持效期略好,防治时间更宽、更灵活,效果稳定在97%以上,可以在2代二化螟防治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琚祥发  方海维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49-250,255
褐飞虱是安徽桐城县县单季稻、双季晚稻后期主要害虫,以70年代为害最重。近年来略次于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期为6月中下旬,迁入峰在7月。常年迁入后发生4代:四(2)代一般7月下旬在迟早稻、单季稻田发生,不需要防治;五(3)、六(4)代为害单季稻和双季晚稻,为主害代;七(5)代为害双季晚稻。田间虫量呈单峰曲线消长,群体高峰出现期:双季晚稻田六(4)计在9月中旬末,10a虫量平均百丛500头;单季稻田六(4)代在9月上旬本.10a虫量平均百丛639头;七(5)代在10月上旬,10a虫量平均百丛241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2个双季晚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扬粳4038、秀水519、N6201、镇稻11、新隆粳3号等5个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性状以及抗病性等方面表现较好,为庐江县的双季晚稻品种优化提供试验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3种新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种新药剂及稻腾不同用药量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一次施用20%氟虫双酰胺10g或20%氯虫苯甲酰胺10ml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两虫”多峰次为害,药后7d对二化螟防效达90%以上,为害稳定期保苗效果达90%以上;药后14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96.3%和95.7%,为害稳定期保叶效果为94.2%和93.3%,与CK1、CK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m2施用10%氟虫双·阿维40ml及30ml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五丰优569水稻(湘审稻2011034)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和湖南六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杂交中熟晚稻,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5%锐劲特SC对晚稻秧田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5%锐劲特SC对晚稻秧田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用量35ml/667m^2、40ml/667m^2的防效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泸县常年种植水稻56万亩,蓄留再生稻45万亩,常年再生稻产量6.5万吨,占全县水稻总产量的17.57%。再生稻米米质优于中稻,可达优级米标准。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褐鞘病等对再生稻生产危害严重。水稻二化螟在再生稻上主要由二代和三代重叠为害,可同时造成枯心、枯孕穗、白穗、虫伤,严重时螟害率达30%,产量损失达20%-30%;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由于秋冬气温偏高,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等原因,致使螟害不断加重。为了筛选高效的常规治螟药剂,作者对螟无影等药剂防治晚稻第3、4代二化螟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