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针对肃南县草原鼠害发生情况,分别使用不同浓度鼢鼠灵饵粒、D型肉毒素和C型肉毒素,对祁连山区高山草甸草原的中华鼢鼠进行精确用药灭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物的不同浓度毒饵中,0.15%D型肉毒素毒饵防治中华鼢鼠的灭效高于90%,与说明推荐量的0.50g鼢鼠灵毒饵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0.50g和0.60g鼢鼠灵毒饵的灭效相同,在实际使用中按说明的使用量即可,加大使用药量无显著效果。因此,在肃南县高寒地区大面积防治中华鼢鼠,D型肉毒素毒饵可以推广使用,用药浓度以0.15%为好。  相似文献   

2.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 Edwards),又名瞎老鼠。是一种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害鼠,对农牧业的危害相当严重。据我们于1974年春季在甘肃省天祝县永丰滩草原调查,它的分布面积约为79,700余亩,占该草原冷季牧场面积的65%;每公顷有鼠15—40只,总数不下98,000只。由于鼢鼠挖掘活动所形成的土丘,复盖草原面积多达7,900余亩;啃食牧草而造成的秃斑约有1,240余亩。每年总共损失草原面积9,000余亩,即缩小了该草原冷季牧场面积的6%,足够1,600头羊放牧之用。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当地贫下中牧广大群众深切感到,消灭鼠害是目前草原生产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现代农业》2014,(5):40-41
<正>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为鼹形鼠科鼢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又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狯、仔隆(藏语),属于动物界仓鼠科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华北、西北各地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一、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怕光、怕声、怕风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秋两季为重点取食期。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取食活动比较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当它的  相似文献   

4.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644-1647
晋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草原生态系统脆弱区域,草原鼠害面积占到全省的1/2以上,研究晋北地区草原鼠害对全省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晋北地区草原鼠类共有20多种,其中,中华鼢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达乌尔鼠兔和达乌尔黄鼠是形成草原鼠害的主要鼠类,研究其生活习性、分布情况,可为高效防鼠奠定基础。采用机械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生态灭鼠、综合防治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草原鼠害,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1997年,经线路踏查,访问,捕捉和查阅已往资料,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类动物有2目8科36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成长我和蒙新区的交汇地带。分布着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啮齿动物和温带荒漠,半荒漠啮齿动物两大类群。依据气候,植被及啮齿动物的分布情况,划分为5个水平地理小区。当前,主要的森林鼠害为中华鼢鼠。  相似文献   

8.
中华鼢鼠在定西市各地均有发生,是作物生产中的主要害鼠。造成定西市主要种植作物马铃薯、小麦、豆类及小杂粮等根部受害、致使植株枯死,或者把整株作物拽至地下拖走,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本文针对定西市各地中华鼢鼠防治技术进行调查统计,更好地掌握本地区中华鼢鼠防治技术,总结各防治技术利弊,为进一步更好防控中华鼢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鼢鼠是农林牧业生产中主要的鼠害之一,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并提出了中华鼢鼠常规防治与冬季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华鼢鼠在油松良种基地的危害调查结果表明:中华鼢鼠发生的适宜条件是全垦地、梯田,其次是林带;阳坡是中华鼢鼠活动最猖獗、危害最严重的地带,其次是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相似文献   

11.
延安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组平均聚类法,以啮齿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综合决定的重要值为数据,对延安林区啮齿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延安林区啮齿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人工林区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群落(群落A);自然次生林区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 中华鼢鼠 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群落(群落B);林缘农田区中华鼢鼠 小家鼠Mus musculus 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群落(群落C).结果较全面反映了群落的组成以及群落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群落A最高(1.8665),群落B次之(1.6516),群落C最低(1.2095).多样性分析表明,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密切相关.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六盘山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方法,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油松林地中华鼢鼠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合水林业总场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omis)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危害的调查表明,中华鼢鼠种群密度与危害幼树死亡株率成线性相关:y=18.255x-2.715;中华鼢鼠防治经济阈值为 2.92 %、理论防治指标为 5.84 %(均以被害株率表示);并依调查结果提出了当年发生量预测方法和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运城地区农田鼠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运城地区农田鼠类种群结构、分布、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运城地区农田害鼠种群结构为达乌尔鼠、仓鼠、花鼠、子午沙鼠、黑线姬鼠、岩松鼠、中华鼢鼠,优势种为达乌尔鼠、仓鼠,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坡地、旱地,且以小麦、油料作物、果树受害最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00~2004年在陕西省吴旗、甘泉、千阳、麟游、永寿和淳化6县,采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进行防治推广试验。[结果]在鼠害严重的造林地,造林前用克鼠星防治1次,造林后再用克鼠星防治1次,平均造林成活率达到97.1%,造林后2年平均保存率达到95.3%,分别比对照提高18.4%和28.5%。果树由于立地条件较好,鼠害防治彻底,2年保存率达到97.3%。应用灭鼠剂克鼠星1号进行鼢鼠防治,春季和秋季的防治效果均在89.4%以上,对达乌尔鼠兔的防治率均在84.7%以上。[结论]灭鼠剂克鼠星的研制与应用,杀灭了害鼠,同时保护了天敌,在农林牧业鼠害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了常氧条件下与低氧条件下甘肃鼢鼠鼻黏膜内含P物质(S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神经纤维平均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在低氧条件下,鼻腔嗅黏膜内含SP及CGRP的免疫反应纤维的平均长度与常氧条件下的比率分别为0.97和1.09,呼吸黏膜的比率分别为1.20和1.22,明显小于SD大鼠的相应比率,但差异均未达极显著水平(0.01相似文献   

17.
唐俊伟  张明  马志贵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144-144,152
探究鼢鼠灵、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对青海省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投饵施药法,鼢鼠灵防治效果达82%以上,明显高于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防治效果(p〈0.05)。鼢鼠灵杀鼠剂适宜在青海省大面积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1-14912
[目的]揭示甘肃鼢鼠的听觉特征。[方法]利用电生理学方法,对甘肃鼢鼠耳蜗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外毛细胞静纤毛的长度靠近耳蜗轴最短,靠近耳蜗侧壁最长,由蜗底到蜗顶逐渐变长,静纤毛的数目由蜗底到顶逐渐减少。耳蜗蜗顶外毛细胞和静纤毛常排列不规则,而且可见少数静纤毛自然缺失。内毛细胞和静纤毛一直排列到耳蜗顶盲端,毛细胞和静纤毛数目均未减少。[结论]甘肃鼢鼠内毛细胞主要感知低频信号。长期的地下生活环境,使其耳蜗发生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9.
王茁  谢树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75-16778
[目的]寻找甘肃鼢鼠繁殖率偏低的原因。[方法]通过生殖后期甘肃鼢鼠对尿液气味的选择,探求雄性甘肃鼢鼠繁殖规律。[结果]繁殖后期甘肃鼢鼠对陌生同性和异性个体尿液气味的行为反应试验表明,雄性对其他同性和异性尿液气味反应明显,其他个体尿液气味对雄性甘肃鼢鼠有抑制效果;而雌性甘肃鼢鼠对其他个体尿液气味无明显反应。在繁殖期包括繁殖后期雌性甘肃鼢鼠对同性和异性气味忌避作用下降,攻击性减弱;而雄性仍对其他气味有敏锐反应。这可能与雄性是繁殖期社会关系的主要维持者和繁殖后期的主要扩散者有关。[结论]该研究为阐明甘肃鼢鼠繁殖率偏低的原因和社会行为适应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华鼢鼠的危害,是造林成活率低,林地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务必要作好鼢鼠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