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玉米早衰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衰在玉米生产上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分析了玉米品种、农田养分、栽培因素、气候因素及病虫害等对玉米早衰的影响。提出了选择适应性好及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防旱防涝、合理施肥、深松及秸秆还田等措施来预防调控玉米早衰。  相似文献   

2.
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种植效益高等特点,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然而,随着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玉米早衰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早衰是玉米在有效的生育期内生理生化过程的衰老比正常植株提前,光合作用过早停止,植株过早死亡,最终导致了玉米子粒空秕,百粒重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玉米早衰已经成为玉米高产的主要障碍,成为玉米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为寻求玉米早衰的有效解决办法,完善玉米栽培技术措施,近几年,我们对玉米早衰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引起玉米早衰的一些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玉米早衰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叶片及根系早衰的主要影响因素:品种自身遗传、气象环境与土壤肥力以及种植模式、栽培措施等,从宏观以及内在机制上阐述了早衰对玉米产量的显著影响。同时总结了早衰的防治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调控措施。除了从品种选育及使用合理的栽培措施调控外,还重点介绍了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玉米生长发育进而延缓衰老的措施,并对未来玉米早衰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早衰现象时有发生,玉米早衰现象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和商品性。本文从玉米早衰特征特点出发,研究玉米早衰产生原因,并提出使用抗早衰品种,合理密植;科学合理施肥;化学调控;栽培技术防治;灌溉及排涝;放秋垄,根外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等多项玉米防早衰措施。以期为玉米早衰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早衰现象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有效地延缓玉米植株的早衰将大大提高我国玉米产量。影响玉米早衰的因素很多,肥料的施用情况对玉米早衰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叙述了肥料的施用对玉米植株叶片衰老的影响原因及机理,以便对玉米的推广种植合理施肥和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早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玉米生长后期容易发生早衰,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春玉米早衰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盆栽条件下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玉米早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玉米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最低,黄叶比例最大,细胞膜结构已经解体,玉米发生早衰,减产严重;当适量增加氮肥用量时,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绿体超微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产量增加35.9%以上.玉米衰老与氮素营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施肥量是保证玉米高产防早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玉米早衰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地处我国优质玉米产业带,玉米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占粮食面积60%、产量70%。在收获季节调查,玉米早衰面积15%~20%,减产20%以上,如遇到后期缺雨秋吊早衰减产更为严重。2005~2008年我们在不同生态区开展了玉米防早衰高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1防早衰玉米早衰俗称"返秆",是指玉米在灌浆乳熟阶段叶片枯萎黄化、果穗包叶松散下垂、茎秆基部变软易折、百粒重降低的减产现象。玉米早衰的防治技术:施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生物固氮能力,提倡分次施肥在玉米需肥高峰前追施化肥,合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玉米早衰与非早衰基因型在植株性状、生理性状、产量性状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非早衰型玉米的生产力明显高于是衰型的,导致其生产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光合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999-2000年对10个玉米自交系早衰病与根际线虫群体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早衰病的发生和根际线虫的群体变化具有一定关系,玉米根际存在大量的线虫,其中重要的植物内寄生线虫--短体线虫的种群数量与玉米早衰病的群体数量与玉米早衰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其中543和嫩297两个感病自交系根际短体线虫出现的频率较高,而玉米根际的取食真菌和细菌的腐生线虫的群体数量与玉米早衰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鲜食玉米速冻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阐述了鲜食玉米速冻加工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鲜食玉米乳熟期各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作了系统说明 ,最后阐明了影响鲜食玉米速冻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乐宝 《农学学报》2015,5(9):41-45
为了解不同叶龄时期追肥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掌握当地玉米最佳追肥时期,从而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本试验主要在玉米3展叶、5展叶、7展叶、9展叶不同叶龄时期进行追肥,通过玉米生育时期、形态指标、产量因素等综合性状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玉米最佳追肥时期为9展叶;较对照增产85.8kg/亩,且玉米生育后期长势较好;在玉米9展叶追肥产量最高达773.8kg/亩,较对照高85.8kg/亩,玉米穗位高在80-90cm之间,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因此玉米9展叶是追肥的最佳时期。玉米3展叶追肥处理,在玉米前期生长较快,第2、3、4节较长,导致穗位高度增加,株高较高,容易发生倒伏,且出现早衰现象。玉米5展叶、6展叶、7展叶追肥,植株性状表现良好,但产量较对照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种植中存在越区种植、春旱及玉米生育后期低温冷凉等不利因素,通过分析北方玉米早熟区产业现状、气候因素和农民选种等方面因素,提出了一套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土壤环境;应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农艺性状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甜、糯玉米品种;施足有机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协调运用生物、农业、物理措施辅以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适时播种.隔离种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适时采收等配套措施,实现甜、糯玉米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15.
玉米转录因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对转录因子结构与功 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水稻里,在玉米中的研究则较少。根据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Plant TFDB, 目前已发现的玉米转录因子包括56个家族。综述了玉米中56个转录因子家族及其各自在植物中的结 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促进玉米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玉405、丹玉39、丹玉86、丹玉605四个不同熟期的优良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于4月22日、5月8日和5月26日进行三次播种,比较不同熟期品种在不同播期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极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提早播种,以满足生育期内对光、热的充分利用,促进品种高产;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在生长期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晚播能够促进后期充分灌浆、避免早衰,有利于品种增产。在辽宁不同玉米产区,选择适宜熟期的品种和播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农艺农机配套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项目实施和多年生产实践,提出了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基础条件与主要技术指标,总结出了播前准备、品种选用、种子处理、种肥同播、田间管理、化学除草、化学调控、病虫防治、防止早衰和农艺农机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贺伟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63-15364
利用周口市夏玉米、大豆、棉花定点观测地段数据,结合大田调查情况,分析2011年9月5~20日周口市连阴雨对该市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并提出生产建议。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伴随低温寡照不利天气条件,此时周口市秋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秋季连阴雨不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灌浆进行,造成玉米出现早衰、百粒重下降、产量下降、收获期推迟,大豆产量稍受影响、发育期推迟,棉花品质较差、产量较低、发育期受影响较小。针对此次过程的影响结合周口市当地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以后的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防范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生态因素与玉米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试就生态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啊及其调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的影响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总结,为我国玉米的高产稳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胡广录  张济世  樊立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91-15394,15399
[目的]分析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临泽县的绿洲灌区为例,根据绿洲灌区主要农作物玉米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9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结果显示,1995~ 2009年影响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依次是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生产用种子>地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说明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受可控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不可控因素.[结论]在水资源限制的前提下,未来合理高效配置农业生产中可控因素的投入,应是干旱区绿洲玉米水分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