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养殖中,鸡舍内的通风换气对肉鸡生长的影响,并论述了鸡舍的三种通风模式以及通风模式下风口电机两种控制方式的原理,根据实际实验分析了风口电机两种控制方式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满足养殖需求。  相似文献   

2.
立体化肉鸡养殖鸡舍的设计要求和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肉鸡规模化养殖有平养、网养和立体化养殖3种模式。肉鸡立体化养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其自动化程度、饲养密度、设备的复杂程度均较高。在鸡舍建设之前,对鸡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综合考虑喂料、饮水、环控、降温、光照、出粪、出鸡等系统的合理配套及实现要求,对后续的饲养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介绍了立体化肉鸡养殖鸡舍的设计要求和实现方法,以期为立体化养殖鸡舍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规模化养殖蛋鸡正在蓬勃发展,但怎样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养殖户关心的话题,如果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那么就会取得可观的效益。一、强化环境管理,改善舒适程度提高养殖效益1.通风。在蛋鸡的养殖中,采用科学的通风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关键的环节,鸡舍无论大小,或者规模怎样宏大,鸡舍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空气新鲜,这是养鸡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养鸡密度高的鸡场或小规模的鸡舍重要性尤为明显。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大部分鸡舍特别是密闭式鸡舍的通风方式,多是使气流横向穿过鸡舍的跨度。虽然鸡舍通风系统的风机总流量已大大超过鸡舍热平衡所需的通风量,但乃存在舍内气流速度小、涡流死区多、夏季降温不理想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推出一种新型鸡舍通风系统——纵向通风系统,我国北京、长沙、上海等地已根据我国鸡舍的实际型式,进行了纵向通风系统的技术改造试验和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通风系统是把风机全部集中在鸡舍一端的山墙上或山墙附近的两侧纵墙上,而把进气口全部布置在鸡舍另一端山墙上或该端山墙街于近的两侧纵墙上。这样进入鸡舍的气流是沿鸡舍纵轴方向流动,经过整栋鸡舍长度后排出舍外,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在肉鸡养殖的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只重视保暖,而忽视了通风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这种影响在肉鸡中后期尤其严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讨论通风在肉鸡养殖疫病防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空气质量对肉鸡的影响,通风对肉鸡疫病防控及对肉鸡生产中后期的作用,鸡舍的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冬季养鸡场最注重的就是鸡舍温度,然而在养殖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鸡舍确实存在保温和通风之间的矛盾,由于通风不良,导致舍内氨气浓度较大激发肉鸡呼吸道疾病。家禽呼吸道病又称呼吸道综合征(多病因呼吸道病)是一种病程漫长,病因复杂的呼吸道病症候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因素和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一起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该病病因多样,发病过程复杂而漫长,治疗效果不佳,治愈率低而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冬季温度和通风之间的矛盾,笔  相似文献   

7.
蛋鸡养殖的环境控制包括鸡舍内和舍外。舍内环境包括通风、光照、饲喂、饮水、温度、湿度、密度、选鸡和拣蛋等各方面环节。控制舍内环境需要鸡舍基础设施合理,饲养管理规范,就可达到舍内环境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大中型规模的蛋鸡场成年鸡舍的容量都比较大,鸡舍的通风成为调节鸡舍内环境的关键环节。由于比传统的横向通风技术具有更多优势,在近年来,蛋鸡舍的纵向通风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鸡舍的通风设计之中。然而,纵向通风设计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进风口的面积、位置和分布的影响。结合国内大多数鸡舍设计和应用的现状,我们探索了新的设计方案,并在生产实践中对于改进鸡舍内的通风效果和提高鸡群生产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鸡舍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中小型养鸡场中鸡粪处理困难,污染环境的问题,在鸡舍规划建设时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通过调整养殖场所建筑结构和养殖品种,形成一种鸡鱼混养的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养殖模式中的问题,使得养殖更加的清洁、绿色、高效。  相似文献   

10.
在自家的农田内养鸡,不需专人饲养,不需家庭养殖中鸡舍的通风、湿度等特别要求,还可节省饲料,节约农药.并且,大田养殖的肉鸡比家里养的肉质更鲜美.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对比混合通风与置换通风两种不同通风方式下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情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空调房间的速度场、温度场和CO2浓度场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得出,采用置换通风要比混合通风的空气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4.
温室通风设计规范中通风量计算理论及方法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温室通风设计规范)(NY/T1451-2007)中,通风量计算涉及的理论及方法体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包括温室通风量的基本概念与通风设计的一般原则,必要通风量与设计通风量的概念、计算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贾景福  郝满晋  李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65-10766
为了研究通风管间距对冷库地坪通风防冻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程度,建立了三维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对传热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根据系统的传热过程确定了传热模型的定解条件,利用Phoenics软件对通风系统未启动和不同通风管间距下的传热模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冷库地坪采取机械通风防冻的效果良好,通风管间距对冷库地坪通风防冻系统的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气候条件下,大型连栋温室夏季自然通风降温效果较差,机械通风降温成本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角度侧窗结构。大角度侧窗可以增大通风面积,有效改善通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死猪堆肥处理通风率的优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箱式堆肥法对死猪堆肥处理通风率参数进行优化,试验设置通风速率为100、80、60 L·min-1·m-33组处理,每组处理3个重复。堆肥箱的长宽高尺寸均为1 m,每个箱体处理死猪质量为57.7~58.5kg,发酵原料为猪粪和秸秆。结果表明:各处理日平均温度超过55℃的时间均达35 d以上,满足粪便无害化的相关要求;经46 d的堆肥发酵后,死猪仅剩余部分骨骼,3组处理的死猪降解率(湿重)分别为(95.6±1.1)%、(94.6±2.2)%和(96.2±1.5)%,不同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堆肥过程不同处理的物料同一特性变化规律一致,堆肥结束时物料中粪大肠菌群数为3 MPN·g-1、pH值为8.3~8.4、有机质含量(干基)为45.5%~51.1%,均满足NY 525—2012《有机肥料》行业标准中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死猪堆肥处理的实际应用中,选择60 L·min-1·m-3的通风率为宜。  相似文献   

18.
温室自然通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自然通风作为温室通风的首选方式,对室内外环境之间的质热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对温室自然通风机理的研究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温室自然通风常用的方法——示踪气体法、能量(或质量)平衡法、CFD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CFD方法在未来园艺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在温室微环境分布研究方面,CFD方法与示踪气体法和能量(或质量)平衡法相结合,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中,对改进温室结构设计和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铁路双线隧道通风要受到列车运行方式、列车活塞风、机械通风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国内外对此类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动态模型试验,对不同能风方式下隧道内浓度场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佳的通风配置方式及运行方式,为设计部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Measurements of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coexisting benthic and 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deep-sea cores suggest that during peak glacial time the radiocarbon age of water at 2-kilometers depth was no greater than that of today. These results make unlikely suggestions that a slowdown in deep-ocean ventil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a sizable fraction of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carbon-14 (14C) to carbon in the atmosphere and surface ocean during glacial time. Comparison of 14C ages for coexisting wood and 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same site suggests that the atmosphere to surface ocean 14C to C ratio difference was no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o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