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典型喀斯特城镇体系——贵州省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喀斯特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针对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相应对策:完善城市规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发育;合理安排城镇发展与布局,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区县域城镇体系-新疆新源县城镇体系为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分形理论.[结果]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中间层次城镇缺失;城镇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山地河谷地形的影响,城镇呈明显的线状分布,城镇间联系不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弱.[结论]对新源县域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这将为进一步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提供参考,有利于村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雅丽  张常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29-9332
综述了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指出村镇空间结构节点、通道、域面和流这4种要素的空间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相应的村镇空间结构。概述了县域村镇相关理论进展,指出目前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宏观地域或城市空间,对县域特别是微观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区域空间结构的4种理论模式及其特征,结合4种要素构建了村镇结构要素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金湖县为例进行了村镇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金湖县村镇空间结构目前仍处于极核式发展阶段,村镇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通络通道未成体系,县域经济呈现规模不经济;金湖县城镇之间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较弱;该研究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模式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研究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对于调整城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形理论和场强模型,以鹤壁市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5个县(区)城镇的空间聚集维数,计算了鹤壁市整体关联维数,并识别了5个县(区)城镇的辐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鹤山区、山城区、淇县城镇体系聚集程度较高,且明显高于淇滨区和浚县城镇体系;(2)鹤壁市城镇体系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并呈现"一轴两翼"的空间结构特征;(3)淇滨区和浚县辐射范围明显大于鹤山区、山城区和淇县,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影响,对周围小城镇辐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增强城市发展主轴周围城镇集聚功能;(2)准确定位断裂点处和辐射交汇处城镇职能;(3)加快鹤壁市内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梅州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市域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规模小,等级结构不完善;中心城市集聚力不足,区域空间比例失衡;城镇空间无序发展;空间竞争激烈四大问题。从优化空间等级结构,超前策划,建设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打造粤闽赣交通中心(枢纽);优化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了梅州市域空间结构重组问题。以期对探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7县1市为例,运用分形理论和引力模型分析和田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和田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城镇沿国道呈条状分布,城镇之间联系较紧密的结论;和田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和田市为中心,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以和田市最强,其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强度随着与和田市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田地区城镇间的联系强度在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1级、2级城镇的数量已达到4个,分别是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提出了优化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镇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其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文章总结了广丰县域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对边缘化现状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未来广丰县城镇空间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文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45-7346,7368
通过计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分析了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特点;用关联维数分析了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总结了目前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城市模型,以城市首位度,城市群序位规模分布为参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特征.结构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划分为5个节点等级,节点城市培育方向为将四级节点城市如宁乡、望城等发展成为三级节点城市如湘乡、浏阳等.从节点互补、交通优化、节点增长、城市协调等方面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设想.该模型和设想对中等规模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的构建,合理规划中等规模城市群空间格局,加强城市间的协作以及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需要足够的韧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统筹规划城市韧性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OPSIS熵权法模型测度2011—2018年期间安徽省各地级市韧性评价值,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安徽各城市韧性演化情况。安徽16个地级市的平均韧性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暂不存在区域间城市韧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安徽各城市应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绿地系统是影响城市生态格局的主导因素与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其特色受城市地形、地貌、气候、空间布局、历史、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中小城市绿地系统与大型城市比较,具有尺度、规模、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以往的研究多局限在大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小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规律与特征,对于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对河南省三门峡、桐柏、宜阳三个市(县)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形态及城市特色塑造的分析为基础,运用综合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小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法与特征,提出了与中小城市城市形态、城市自然、人文要素相适应的绿地系统构建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塑造城市特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西甘蔗生产规模发展形势及时空关联分布特征,为提升广西区域甘蔗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关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的内部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2011—2018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且省域整体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10;各地级市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又具有显著差异性,呈现一轴两翼的分布局面,其中桂中和桂西较高,最大值为3.50左右;桂东偏低,数值均小于0.10,表明广西区域内甘蔗生产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空间均衡性来看,2011—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10,表明广西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性,并根据LISA集聚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集聚区数量逐渐增加至4个,无显著相关性区域的数量由9递减至2个,整体呈现出点—带—片的空间结构特征,省域间空间集聚关联性不断增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按照显著性程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机械化水平、产业结构指标、财政支农水平、农户人均纯收入,而单位面积劳动力对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依据广西各市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空间格局特征及因素间影响程度进行优劣互补,增强桂中甘蔗“双高”基地空间溢出效应;培养良种,有效降低农户甘蔗生产及企业加工成本,保障甘蔗产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甘蔗生产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磊  张立亭  周世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85-1687,1700
从不同的尺度结合外贸依存度、首位城市度、城市联系强度、聚类分析和分形理论,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空间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环鄱阳湖经济圈进出口额和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但仍与发达城市群差距明显;城市体系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发达缺乏大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整合优化;各市县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针对各市县经济联系的层次性可实施统一协调和梯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县(市)为研究单元,应用两阶段聚类法,对广西乡村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揭示各研究单元与指标变量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西76个县(市)可分为4种发展类型:高度协调发展类型Ⅰ,中等协调发展类型Ⅱ,初级协调发展类型Ⅲ和整体发展滞后类型Ⅳ。各类型的发展水平差异有明显地域联系和分异特征,总格局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空间结构呈点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